

《金刚川》炸的是桥,炸不烂的也是桥
文/姚泓伊
此前,防弹少年团因不当言论惹怒中国粉丝,起因是韩国该男团声称:今年是朝鲜战争爆发70周年,我们会铭记两国(意指韩美)共同经历的苦难历史!
笔者家中出过九位军人,爷爷参与抗美援朝。当年金城战役打响正因为朝鲜停战协定即将签订之际,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妄图破坏朝鲜停战,强迫扣留2.7万余人的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严重违反战俘遣返协议。
笔者爷爷的纪念章
针对该男团言论,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回应:“注意到中国网民对此事的反应,我想说的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促进友好,应该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值得我们共同努力。”据抗美援朝纪念馆统计,战争期间共确认197653名志愿军为国捐躯。10月22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参谒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70周年。金正恩强调,朝鲜党和政府以及人民将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崇高灵魂和高洁的忘我牺牲精神。
电影《金刚川》的故事背景处于1953年抗美援朝最后大决战时期,志愿军抢修道路以保障交通运输和部队运动。作为夏季反击战役第三阶段,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歼敌5.3万余人,收复阵地160余平方公里,有力地配合停战谈判,促战火平息。《金刚川》镜头指向后方修桥的工兵和炮兵,并非传统电影中大部队主战场,由分到整,以小见大,意在为看不到的牺牲立传。

武器线索,构述整体。
电影由四部分组成,“士兵”“对手”“高炮班”“桥”,其中前三部分以武器为线索,每部分用5个节点展开叙述,“B26轰炸桥体”“榴弹炮远程轰炸桥体”“喀秋莎远程轰炸美军基地”“延时炸弹引爆”和“B29燃烧弹轰炸桥体”的目录式索引,思路清晰,逻辑有序,将四个不同视角整合在同一时间链,通过武器使用先后顺序展开,填充结构,丰满具体。
镜头采用“复沓”手法。三部分镜头迭出并非传统意义的复制与重复,剪辑艺术与故事连贯性相统一,四大章节观影完毕方为整体。管虎、郭帆、路阳三位导演各持所长,将三种风格融于一部电影,产生1+1+1大于3的效果。与传统单线叙事相比,电影较全面的从不同士兵的不同立场对同一时间的同一事件进行解读,因此所有人都是主角,所有人也都是旁观者。不同视角下的轰炸也不再是冰冷的政治任务,随着进攻的升级,贯穿了不同角度的人在不同意识下情感的变化与升华。
以小见大,叙事多角。
与《边境风云》非线性叙事不同,《金刚川》采用多角度叙事。从“士兵”“对手”“高炮班”和“桥”入手,充盈故事主干。影片以工兵修桥为主,大部队过江为辅,从大战役前的准备工事入手,选取战争中最易忽略的片段,以小见大。工兵将士默默无闻,无畏牺牲,全力支撑大部队交通保障,与前线战士相互依存,后方的牺牲亦同等壮烈。
刘浩(李九霄)是后方普通战士的代表。从第一节“士兵”的角度来看,高福来(邓超)的下属班长刘浩(李九霄)一心想要奋勇杀敌,觉得冲上前线才算保家卫国,修筑桥梁不应为大丈夫所为,当意识到筑桥难于登天时,战友相继壮烈丧命,恍然明白工兵保障的必要性。刘浩(李九霄)的设定是导演思路的缩影,将以小见大的思想转变在人物刻画中。反观“对手”希尔从自负自傲到以死相搏,借助精良武器为一己私欲买单;对比之下,志愿军战士装备虽然简陋,但民族大义当前,将生死置之度外,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铁骨。
壮烈殉国,雕塑刻画。
士有必死心,何来惧敌念。只剩半截身子的张飞(张译)凭借一己之力与美军飞行员同归于尽,肉身与炮合为一体,永远屹立在朝鲜战场上。此幕虽有夸大之处,但电影是艺术作品,作品经过艺术加工后将内涵精神直观传达给观众。高福来被炮弹拦腰截断,扔用意念心系修桥;老关被炮火肢解,灰飞烟灭……可想而知,真实战场上,千万的志愿军战士更是一个比一个惨烈的离开。
导演用‘雕塑’刻画瞎眼的“我”以及被烧焦的志愿军战士们。第四部分“我”走在桥上,电影画面在清晨浓雾中呈现出静态美,周边弥漫着烧焦的人肉气味,那是“我”曾经的战友们。距离6点还剩1个多小时的时候,千万的战友从“我”身边呼啸而过,桥再度重合,且再也分不开。如同雕塑一般,死死撑住桥梁,大部队才能从千万个“我”身上飞渡到战场。他们创造了人类不可能完成的奇迹。
动静结合,以物寄情。
最重要的象征是第四部分的“桥”,这是整部影片的燃点。前三部分桥梁炸了修、修了炸,第四部分就如何完成六点之前大部队过江的任务给出重要时间点,凌晨4:05,距离规定时间仅剩1个多小时。广大战士以臂膀搭桥,四肢为桩,用血肉筑成将不可摧的钢铁桥梁。敌军也从最开始的轻蔑藐视转而钦佩敬重,这个缩影间接表达了国际社会态度的转变,桥成为一种象征意义,是摧不毁的战斗意志,炸的是桥,炸不烂的也是桥。
此外电影《金刚川》中还有众多值得称道的点,老关烟筒的特写与行动轨迹体现浓浓战友情;人数屈指可数的“高炮班”在短短30多分钟内将战友、兄弟、师生之情凝练出来,老关(吴京)与张飞(张译)通过执意换炮位展现二人相惜之意,电影中的几次对视将宁可自己牺牲的情感从二人的眼神中不断流动;刘浩的蜻蜓,是战争里一抹暧昧的白月光,一段模糊的感情线;还有出现的长坂坡与白马,大概是致敬《八佰》;张飞的哨子从响亮到呜咽,用声音代替内心极度悲伤。导演们用富含象征意义的动物及物体作为意象,借物抒情,给物以人的品格,将意象化作表情达意的解读者。 《金刚川》制作周期虽然不到3个月,叙事结构的设置可能也与拍摄时间的长短相关,但不影响整部电影的观感和质量。观众很多,解读千万,总而言之是为提点后人厚植家国情怀,承担时代使命:战争电影,意在反战;尊重历史,悼思当年。和平难得,战场残酷;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作者简介】

姚泓伊,女,满族,1993年生,硕士,中共党员,现工作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党政办公室,负责起草领导讲话、筹备学校大型活动及秘书科日常工作事务。教育学硕士,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双学士学位。学生期间曾多次获得国家及省、校级奖学金。2018年成为内蒙古通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已发表的评论类文章有:影评《不裸露伤口的悄然一刀》、剧评《初心——初愿之意》。2020年影评《<八佰>中去光环化的人物塑造与相关意象》在岭南文学作家专刊发布。学术文章有:《导读法之我见——以钱梦龙执教<愚公移山>为例》《生活美学家陶渊明——陶渊明作品入选中学教材之我见》和《班主任管理艺术》,该论文在《读天下》2018年6月全国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壹等奖。散文《云深不知处,七重雾锁峦》在2020年10月22日的通辽日报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