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李锦秀,生于淅川,长于西峡,贡献于青山。林业工作者,现已退休。热爱生活,感恩社会,崇尚金山银山。曾经也有文学梦,只因事务缠身,只留下喜欢看书的习惯。阅读到感人的情节,也会泪流不止。

我的母亲
文/李锦秀
守孝不知红日落,思亲方觉五更寒。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三年瞬间即逝,给我留下了一个空荡荡的心灵,无处存放。寒冷的夜晚,没有母亲的叮咛和嘱咐,身心总觉得更加寒冷。
我曾经有一个慈祥的母亲,她勤俭持家,乐于助人,善良贤惠,心灵手巧。因此,让我在同学与之同事间非常骄傲。不幸的是,她于2017年农历10月26日故去,到现在已经整整三年了,我好难过,好伤悲。在思念母亲的三年里,我常常忘记了时序,忘记了家人劝导,常常在梦中惊醒。独坐时,常常泪流满面。

我的母亲出生于1931年11月29日的旧社会,家境贫寒,没有文化。但在我们看来,她仍然是平凡而伟大的,在我们姊妹五个的心目中,她就像天上的太阳,常常温暖着我们,让我们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
母亲是一九五五年来到李家的。与父亲结婚后,父亲去洛阳林校学习,母亲就承担起照顾老人的义务。我一九五六年出生后,奶奶就去世了。爷爷偏瘫,母亲一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既要照顾老的,还要伺候小的,非常辛苦,但她仍然无怨无悔。一九五八年,父亲从洛阳林校毕业后,分配到淅川县林业局,任林业技术员,荆关林场副场长,分抓林业技术工作。母亲全力支持父亲的工作,不让父亲为家里的事情分心。父亲从来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家里家外母亲就是一把手。父亲多次参加全国的森林资源调查,几乎走遍了豫南的大山荒岭,对林业的规划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省、县评为林业先进工作者。他的功勋章里,一大半就有母亲的汗水。

在艰苦的岁月里,我们姊妹多,年龄又小,干不了农活,全家的经济收入就指望母亲很少的劳动工分。因此,家里常年是缺粮户,我们经常饿肚子。就是在这样生活紧张的情况下,母亲仍然教育我们要爱惜粮食,过日子要精打细算。顿顿就是南瓜煮红薯,家里从来也没有断过顿。母亲教育我们不但要会过穷日子,苦日子,还要为父亲争个好面子,毕竟父亲是官场上的人。她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吃不穷,喝不穷,打算不到也是穷。还说,待客人不得不风光,过日子不可不加细。还经常告诉我们,不管谁到咱家,都是客人,都要高接远送。这就是她的做人之本,待客之道。耳濡目染,我的弟弟们也学会了。长大后,在他们的工作中,也常常效仿母亲的做法,结交了许多知心的朋友。
由于生活紧张,母亲一辈子都省吃俭用。一旦有了好吃的东西,她总是说,我不饿,不想吃。我结婚有了孩子之后才知道,世上最傻的就是母亲。作为母亲,有了好吃的,不是不想吃,而是不舍得吃,儿女们需要长身体,当家人需要卖力气,好东西都给儿女们留着,给当家人留着。轮到我,也是这样,这就是母亲影响的结果。

母亲一辈子生育了五个儿女,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拉扯长大。她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要礼貌做人,学会待人接物。不管是在学校还是走向社会,都要做一个有用之人,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在父母亲的教育下,我们姐妹五人,事业有成。三个党员,两个团员。其中两个弟弟都有自己的小企业,两个妹妹是生产队模范标兵。有了这样的身份和荣誉,我们出去也是风风光光的,母亲看到了也高兴。
1982年冬天,父亲在工作途中突然患上了脑中风,林业局的同志把父亲送到了淅川县医院。从那时开始,母亲又承担了照顾父亲的重担。我们都有工作,即使能抽出时间回去看看,时间也是有限的。父亲偏瘫八年,都是母亲一人护理。有时候,父亲脑子出现智障,稍不留意就激怒母亲,母亲气得直流泪。但是,她仍然无微不至的细心照顾,做饭、洗刷、喂药,洗澡、穿衣服,一直到父亲去世,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母亲一辈子心底善良,喜欢帮助别人。她上孝敬父母,下爱护子女,包括我们家族的两个奶奶,也都非常孝敬。在生活紧张的情况下,每当那几个奶奶来到我家串门,我母亲总是拿最好的给他们吃。奶奶们有病的时候,妈妈主动去护理。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不但解除了奶奶们的病痛,还给予她们精神上的慰藉。母亲的热心和行动,得到了大家的称赞,获得了生产大队给予的“孝敬媳妇”的光荣称号。
在上世纪60年代农业学大寨的岁月里,我们石咀生产队平整土地,母亲和男劳力一样,不辞劳苦,大干苦干。我家住在灌河边,一九六五年我9岁,淅川县修建灌河大桥的时候,部分民工住在我们村,我们家也有。民工们在劳动之余,还帮助我们干这干那。为了表示对民工的感激,母亲特意炸红薯面油饼招待他们。这不但感动了民工,同时也教育了我。母亲不怕吃苦,知恩图报的精神,时时刻刻都铭记在我的心里。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逝去的就已经逝去了,永远没有回来的机会,只留下我的泪眼凄凄,苦愁兮兮。
母亲走了,无牵无挂地走了。虽然她没有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没有轰轰烈烈的骄人经历,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母亲是我们的心中一颗永不落的太阳,她的一生是伟大的,她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告诫子女们,要永远继承外租母亲的这种精神,并留传后代,使之发扬光大。
2020.12.7. 19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