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365》新媒体记者 田树兵 胡均星 通讯员 陈习勇 湖北武穴报道
【编者按】教育是一种性格培养性格,灵魂塑造灵魂的事业,只有用心做教育,才能把教育的“地”扎得更牢,把教育的“天”撑得更广。横岗山为证:在武穴市余川镇活跃着一批甘守清贫,乐于吃苦,甘于奉献,勇于争先,追求卓越的好校长、好老师!平凡是人生注脚,是山里老师们的草根本色。用余川镇中心学校校长童华平的话说:“太平山里的教师们爱教为怀,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用自己的热爱成就山里娃的未来。虽然身处山里,苦中有乐,乐中有甜,是什么因素让他们如此坚守?12月5日,记者跟随童华平走进蒋铺,双城、荆竹和徐余冲等学校,一路探寻太平山师魂的凝铸历程-----
扎根山乡,与学生同学习、同生活、同欢乐,为太平山的教育奉献青春和全部心血。面对镜头,这位蒋铺小学的80后校长熊军和他的老师们都显得很不自然,谈及坚守山里,熊军质朴地表示,我们这代人已经走出了贫穷和太平山,但还有新一代的留守儿童,却无法接受更好的教育。穷困和文盲势必影响一生,实在不愿看到孩子们空洞的眼神和无助畏惧的表情。然而我们选择留下,做了应该做的事。给了这里每一个孩子走出太平山的希望,这是我们十几个老师的从教心愿,配得上你我所有人的尊重。教书自然在哪里都一样,可物资待遇却不是哪里都一样。一个明显的落差是,我们可以想象,一名老师的作用不亚于一个村长。如果老师走了,那学校也就没了,孩子们可能走几十里山路去其它学校读书,为了孩子,为了学校,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精力有限,顾得了学校顾不了家。希望记者多报道在山区坚守的老师们,给他们带来一些温暖和鼓励!
看,中间这对夫妻本科毕业选择如此拼。“外面的世界五光十色,诱惑确实很大。但我们夫妻俩坚守底线,纵使再苦再累,为了山里的孩子,仍然选择坚守。”据校长熊军(右1)介绍,这对青年老师丈夫叫廖治界(左2)石佛寺镇人,依照治界的名字,父母理想他走向世界,为了太平山的孩子,他“骗”回了大学同学陆金艳一起来到蒋铺。陆金艳和丈夫第一学历本科,当记者问她这么多年坚守山里,觉得最苦的是什么?最有成就感的又是什么?陆金艳笑眯眯地回答,我一个广西壮族姑娘,为了教育跟随丈夫来武穴,同样为了山区的孩子,我和丈夫又选择了老师的职业,看到孩子们一年年走出山里,我心里高兴。再就是这些年来,让我俩最有成就感的是,我们带的“夫妻班”一个教语文、一个教数学,我们的学生中不少人都有了出息,想想他们,我们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
走出美丽的蒋铺小学,最念太平山师魂的童华平笑眼已“蒙胧”。他直问记者“感动吗?”,记者很平静地回答说:“太感动了。”受到蒋铺小学的感动,童华平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意识到泥土芳香的乡村小学,充满着温馨,富有着浪漫的乡间诗意。采访车里,童华平又告诉记者,这个80后的校长熊军,话不多,教书育人实实在在。一种充满执着和朴实的青春气息时刻散发出热爱乡村教育生命的温度。此时记者发现,在熊军的身上看到了扎根山里那些自强不息的生命,绽放着青春之彩,不得不让记者心生敬佩再受感动!
每到一所学校,童华平讲得最多的话是怎样防疫?为什么防疫?在双城中学门卫室,童华平再叮嘱:“请记住,疫情防控,门卫是第一道防线,我们不需要在第一道防线冲锋陷阵,但我们人人都是一个战斗者,应该时刻做到:“严防死守,自觉防护。”
致敬双城中学的团队!“纵使青春慢慢消逝,可是我们的心啊,乡村坚守,热情还在。”相比山里的蒋铺小学,双城中学是小学到初中一贯制学校,柳干国道横贯这里交通便利。走进该校会议室,最有分量的“武穴市初中教学质量特别优秀奖和优秀奖奖牌”,共有十几块,奖牌的背后,给新校长胡乘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采访时,胡校长很纠结,他说,宛如世外桃源的双城中学,恬静安谧而又充满生命活力乃至于读书的好地方。得知胡校长24年坚守双城中学,24年磨一剑,可谓是资深的“班子”。面对记者,胡乘刚有感而发,双城中学是武穴市初中教学质量的排头兵,去年全市初中教学质量推进会在我校召开,学校教育质量已攀上顶峰,作为新校长,我的压力可想而知,一种崇高的使命感油然而生。针对如何办好双城中学?胡乘刚突然推出周进老师、邢志英老师和甘勇刚书记来,正是他们让党和人民知道,有一份执着叫责任,有一种岗位叫坚守,有一种精神叫奉献,有一种天使叫爱心,此时的胡乘刚心中泛起阵阵涟漪,走在乡村路上总会有人在温情的问候:“老师好!”此时此刻,对胡乘刚和他的团队不禁由衷感慨,多么忠诚于农村教育淳朴的乡村教师们!胡乘刚说,正因为双城中学有这么一支团队,所以奖牌里包含着双城中学老师们勤奋与拼搏,执着与奉献的原始基因。
致敬荆竹教学点的刘辉型校长和40多名师生!我们一直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条件好的地方,孩子们需要受到教育,贫困的太平山,孩子们更要享受教育的权利,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改变命运和贫困面貌的机会”。在荆竹村教学点,看到老师们很坚强,很倔强,一向为人低调淡定的校长刘辉型说:“多么可爱的孩子们,哪怕只有一个娃,我们都要义无反顾的“坚守”。这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此时童华平点评说:“刘辉型既有太平山的厚实,又有大别山的目光,从他身上可以看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创新能力,希望学生向着阳光的方向生长,把山里孩子的目光带到山外的世界,给孩子梦想与追求,可以说刘辉型将所有角落的艰苦与孤独默默承受,不离不弃不放手,闪闪红烛如风中摇曳炉上的火,不灭亦不休,为一个个山里留守娃“芝麻开门”。
因为懂得,所以坚持;因为责任,所以坚守。刘辉型(右4)说,为了太平山里的孩子们,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不忍心看着他们因贫困而失学。几十年来,太平山那儿需要,我刘辉型就出现在那里,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我愿不图回报,倾注心血。面对记者,刘辉型希望他的师生们能让全中国知道——他们的荆竹学校曾经走出了许多风流人物,从“名人”身上找到自我,找到自信,找到了乡村教育的价值取向惠及桑梓,相信我们是最棒的,加油!
走近徐余冲小学,见到了60年代的“民办”校长卢金水(右2),卢金水,出生于太平,成长在红旗下,坚守山里默默奉献42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让山里的娃有出息......而此时,眼前的卢校长犹如余秋雨著作“千年一叹”,他的思考和坚守不仅穿越了沉寂的太平山,也改变了困扰多年的乡村教育生态。卢校长请记者呼吁:“贫穷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如果老师们因为贫穷、孤独和家庭责任不愿留在太平山,全靠支教老师短短一两年的短暂停留,将无法让乡村的孩子们看到未来。山村的师资比不上城市,但纯美中的乡土之气,花草与树木,自然与文化,相互依偎,不俗不雅,42年坚守乡村教育,感天动地,大别山师魂,荡气回肠,震撼人心!说到动情时,卢校长哽咽地称自己都老啦!欢迎更多的优秀老师来山里教书,接力和坚守!
记者手记:“致敬乡村教育燃灯者!”一天的采访,匆匆忙忙。校长童华平(左2)、主任陈习勇(右2)和刘辉型校长(左1)一直陪同采访。记者相信,武穴市余川教育还有很多好学校、好校长、好老师的事迹欢迎媒体去采访,去弘扬。校长童华平最后说:“对于感动,太平山还有太多太多的80后熊军、陆金艳、廖治界,70后胡乘刚,60后的刘辉型和老“民办”卢金水等等。在他们身上诠释着对教育的热爱和热情,更突出的是他们充满智慧和创造力与山外世界在同一个频道上,共同追求余川人民满意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