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着贵平台的所有稿件,这三个字应该是最显眼的了。
杨丽娟,果真是她。12年前,曾创造了经年的风云。
那时,很多报刊都有这条新闻,我是记忆犹新的。
她16岁就迷恋上了刘德华,不管刘德华在哪里举办音乐会,她必须亲临现场观看。为了她的这一追求,她的父母卖掉了家里的房产,倾其所有,陪着她东走西走。
刘德华在香港举办个人演唱会,杨丽娟追到香港,她的父母陪同她追到了香港。他要求见刘德华,刘德华同意了,他们的合影,记入历史史册。
爱,叫一个人难以满足。她又提出单独和刘德华在一起。刘德华如果同意了,那他就不是刘德华了。
愿望没有满足,她的父亲写下遗书,赴江自尽,留下孤独的母亲,孤独的她自己。
转眼12年过去了,杨丽娟已经41岁了。从文章中了解到,她父亲的死,让她从梦中醒来。醒来的她,不再想刘德华,醒来的她,父亲已经成了永远。
这是一场悲剧,为追星而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这是一辈子的遗憾与痛苦。
这件事,我比杨丽娟更痛苦。因为我的思索,可以用火车拉着。
首先,我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父母教育的失败。
曾经看过一个漫画。一棵大树蓊蓊郁郁的,用它宏大的树冠护着下面的小树。小树纤细的腰干弯了,弯成豆芽菜。
这幅漫画,给我们很好的启发,那就是:对孩子的溺爱只会害了孩子。
是的,杨丽君从16岁开始追星,父母应该好好引导孩子,给她讲出道理,从别地角度去转移他她视线,我就不信,没有办法拯救一个16岁的女孩儿。
可是,她的父母不是逆行,而是顺行,一切听从孩子的指挥,孩子要去听音乐会,父母就卖房子,孩子要求单独与刘德华相处,父母便以用生命去换取不可能的结果。天下再也没有这样溺爱孩子的父母了。
笔者愚钝,说几句伤害杨丽君父母的话:你们的溺爱怎么样了?为了孩子那不切实际的游戏,你们对孩子百依百顺,她就会得寸进尺。父母对孩子要像园丁一样,勤修勤剪,他们才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我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父母。曾经租过一个房子,房东夫妇都是没有文化的人。他们俩天不吵架,三天早早的。没有人管孩子。他们的儿子17岁了,上厕所还得他母亲给擦屁股。他平时一根蔬菜都不吃,一顿一斤牛羊肉。他把父母的钱全部吃进了肚子里。这对夫妇经常打孩子,打完了,立即领孩子去五星级酒店吃大餐。这就给这个孩子形成了一个固定模式:反正打完骂完就能吃好的,那我就天天找事儿,让你们打骂吧。
最终,这个孩子失学了。这个孩子经常拿饭勺子或者铲子打他母亲。这样的结果,你能说怪孩子吗?没有这样的大人,哪会有这样的孩子呢?
其次,我还想评价一下杨丽娟本人。
她父母对她百依百顺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她自己不成体统。
16岁,正是读高中的好时候。一个有理想,有远大志向的人,这个时候也该树立起正确的三观了。可是,她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不学习知识,不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而是追求得不到的东西。
如果单单是物品,也有情可原,他追的偏偏是个人,是个明星,大明星。
那些年,追星族不少,但追归追,没有人像杨丽娟这样,追到这种程度。
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一个人如果不读书,不学习,就是不懂得道理,不懂得道理,自然就没理想,没有正确的追求,碌碌无为,一辈子做荒唐事,走邪路,最终害人害己。
我这样说,就是想强调一个问题:那就是,人必须有知识,年轻人必须主动自觉地给自己充电。父母也应该给孩子创造充电的条件,随时随地提醒孩子要走正路。
这样,孩子有了知识,有了传统文化的积淀,自然就有自控力了。
我常常遇到我们很多作者,明明是搞文学的,可是就是不懂中国传统文化,一张口就“你你”的,让人听了满身的不舒服。
和人说话,直呼“你”,这是对人的12分不尊敬。
一个文化人,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尊称,这还叫文化人吗?
每每遇到这样的人,我首先就把他认清了,他是个无知的人。
我在这里无意贬低谁,只是就事论事而已。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形象好,就必须让人感到你有文化。有文化,不是说在嘴上的,不是装出来的,而是用你的行动告诉别人的。
像杨丽娟,她的行动只能让人认识她的文化底蕴少。
好在她父亲失去生命以后,她悔悟了,走回到正路上。从这点看,她还是有觉悟的,值得称赞的。
她现在能在超市找到一份工作,自食其力,这个结局也算圆满。
让我们一起来祝福她吧。愿她今后的生活更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