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斓志》:无处不斑斓
陶玉山

文学大师林语堂写过这样一句话:“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这句话可以说是完美完全地概括了苏东坡这个人的形象。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他一生风雨,却一直泰然处之。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悲喜自渡,他人难悟。那份豁达和修养,让我们这些后来人,每每想起,都会情不自禁地叹服倾倒,一赞三叹。
轻轻打开《斑斓志》,跟着文学大家张炜拂去灰尘一样的喧嚣,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随着阅读延续加深,我们不由地感到“斑斓”这个词汇用在苏东坡身上太贴切恰好了。好得只有竖起大拇指,无话可说。
张炜按照自己的情感运行轨迹行文,使得这本书并非纯粹的人物传记,而是一本深刻独到的、作者时常忍不住阐明表达自我独有认识见解的评传。通过那七讲一百二十多个都有洞见和卓识、甚至是全书脉络的小标题所凝聚的简洁优美的文字,作为读者的我们依稀窥见了张炜用心书写的过程,感受到了直抵人性深处的流淌于笔尖的努力。由此,更赞佩林语堂所言:“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和态度决定他的际遇。”苏东坡作为一个大政治家、文学家,具有强烈的入世、治世责任。而他对真理的追求,对劳民的关切,是最让人感动的方面。张炜的这个观点认识是为人欣赏,更为人赞许的。尤其是苏东坡对劳民的关切,可以说是在以往数不胜数的撰写苏东坡的长篇大论中,几乎没有人想到或注意到、更没有人大书特书的。我们敬重的作家张炜不仅着重提出来了,而且不乏深刻、包含深情的议论。力避俗见,质朴求真,让我们读者看到了苏东坡这位文学巨匠感人至深的另一面,也恍然顿悟明白了为什么近千年来他这么为我们平民百姓大众喜欢的原因。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苏东坡一生颠簸流离,难得安居乐业。他从政四十年,被贬谪流放了三十三年。正所谓:人生如天气,可预料,但往往出乎意料。“人们必须有一种匍匐于泥土的辛劳和意愿,才可以生存下去”。苏东坡他淡定自若,尽力做到了控制不了生命中的变化无常,就尝试着随遇而安,“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信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他以自己的行动说明了什么是人生充满了偶然,我们需要用一种必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偶然。由此我们发自内心地认识感悟到:旷达的最高境界,叫苏东坡。
张炜笔下的苏东坡,积聚着生活的诸多况味,传递出只可意会的生命的复杂感受。“我们爱苏东坡,有时候也因为他的怪癖,因此就变得更有趣味也更有魅力。”类似这种语言,独有见解,真知灼见在书中比比皆是,可以说是无处不斑斓,让人在阅读中时常会在不经意间被折服打动,暗自叫好。读者阅读越容易,作家费的劲儿就越大。而最难的是令人信服的透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用心良苦,更清晰明了地看到了一个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作家的拳拳之心。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妙笔生花的细微处,在于一支笔的自我行走。没有全身心的投入,没有对苏东坡从外到里、洞幽烛微的潜心挖掘研究追问探析思考,是不会、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读一本好书,就像品一杯好茶。读君一卷书,胜过十万卷。张炜的《斑斓志》确实当得起这句赞誉。真得是一旦打开阅读,便不愿意放下。不仅打通古今,也有中西文化视野的关照。熔铸诗学、写作学、文学批评、作品鉴赏等诸多学科领域,每个标题都有独见,每见都令人信服,所呈现出来的独有的思想深度和文字才情以及斑斓之美,真得具有苏东坡所说的“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是”的特点魅力。让人由衷体会感受到读书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精神享受。
苏东坡的一生给我们很好的启示:人生最重要的,是拥有制造快乐的能力。“人生缘何少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斑斓志》是张炜以十数年深研之功,“以华采越千年,以神思共婵娟”而写的一本书。此书最大的意义不是告诉我们一个多么真实的苏东坡,而是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苏东坡。这个苏东坡属于张炜的,是张炜眼中的苏东坡。让我们读者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有了明了的感性认识。一句话,不管历史上的苏东坡的名头多么响亮,成就多么卓绝,影响多么久远,张炜用洋洋洒洒二十多万字推介给我们的是一个活在万丈红尘中特色鲜明、五彩斑斓、“人应该生活,而不仅仅生存”的苏东坡。
“苏轼的一生实际上是天才人物怎样被官场黑暗笼罩的一部历史,是被禁锢和中止了的人间自由书。”生命里面的很多事情,沉重婉转不可说。《斑斓志》用深情饱满、非常有说服力的文字告诉我们:作为“求真派和务实派”的苏东坡从未离去,他就在我们身边。作为读者的我们面对这本启迪人生,荡涤心灵的好书,除了致敬,还是致敬……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