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情缘
文/刘志强
1976年我在偏僻的农村读小学,我们的教室露着年久熏黑的柁、檩、花架、苇薄儿,破旧的门窗怎样使劲拉拽也关不严,不小心还会有小木刺儿扎入手心。校园四周的墙头是用细碎的麦秸和(huó)泥垛起来的,约有1米多高,墙头经过风吹雨淋变得越来越矮。西边留下10多米的豁口就是校门口儿。校园靠北处有一个乒乓球台,球台是用整砖和碎砖垒成的,球台面是用洋灰抹平的,中间摆上一溜儿红砖就是球网。
就是这个球台给我一个欢乐的童年,让我和乒乓球结下了缘。
课间时,教我们语文的朱老师打起球来,真可谓飒爽英姿,中年的她巾帼不让须眉,短发随风摆动,爽朗的笑声让我们一生难以忘怀。我们围观着,眼里充满羡慕。我最喜欢听的是从远处把乒乓球捡回来送到朱老师手里后,老师说的一声“谢谢”,朱老师手指的温度至今我都记忆犹新。润物细无声,启蒙从围观开始。
老师们不打球时,我们就操练起来。歪歪扭扭,踉踉跄跄,球来球往,用尽力量。没有真球拍,就在纸板上画出球拍的轮廓线儿,再用剪子铰下来用。谁手里要是有一个光板儿(两面没有胶皮的乒乓球拍),就让同学们煞是羡慕,如获至宝一样。纸板拍儿打坏了,怎么办?把右手绷直,用手打!痴迷到了何种地步!
读初中时我个子变高了,对乒乓球的热情有增无减,经常参加到乒乓大战中来。下课时同学们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冲出教室,哄抢球台,有3个台子,也不够,因为学生太多了。双打!上场的人可以多一些。教地理的樊老师球技技高一筹,正攻反推,长拉短吊,变线精准,惹得学生们刮目相看,掌声不断。夏天战,浑身都是汗,冬天战,球儿在晃眼的雪中还呲呲急转。上课铃响了,只能回到教室慢慢熰干这一身的汗。
父亲给我买了一只红色球拍儿和一双球鞋算是对我初中业余爱好的鼓励和支持。不忘东桃园村孟祥坡同学在礼拜天单独教给我如何接对方发的旋转球,直到今天也有用,训练、比赛中很少吃球,对手侧旋来球,仍然侧旋回,回球质量就是高。
高中阶段和在部队服役期间由于学习、训练紧张与乒乓情缘暂且搁置。
1993年上班后,又拾掇起乒乓球来,有空儿就和同事打,汗流夹背,衣服湿透,有时把腰带和BP机都染湿了。下班后和领导切磋,难免防守多进攻少,大大锻炼了我的球技。在一次单位举办的乒乓球比赛上,我取得了名次,得到了奖品,多年后谈论此事,幸福的滋味堪比当时!
2019年全县乒乓球比赛在金梦俱乐部举办,单位派我去参加。我知道高手在江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要去学习、去锻炼,去完成任务。但是,技不如人,我小组赛就被淘汰了,失败让我饮下了颓唐和苦痛,但也看清了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赛后我就加入了领跑乒乓球俱乐部,这里球案8台,人员几十号,球员的球衣、球鞋绚丽辉煌,几千元的球拍儿,也屡见不鲜。球员当中真是高手如林,新手如丝,男女老少咸集,最长者83岁,远台拉弧圈似长剑在手,最年少者9岁,正反手推挡自如。夏天的早晨和傍晚空气很凉爽舒服,非常适宜训练,训练厅人声鼎沸,欢乐如潮,挥汗如雨,湿透战袍。但见旋转球飘飘悠悠,球路诡异,让人捉摸不定;拉弧圈信马由缰斜长难防;大板扣杀急似流星快如闪电势如破竹;摆短上旋小三角,上步拧推显神威。含情脉脉的下旋让对手把球儿送进了球网的怀抱。抢攻豪情万丈,回防怆然悲壮……
训练间隙,我和球友披着湿漉漉的球衣坐在场边,一边品评场上队员的表现,也时常谈论起小时候的乒乓,别样滋味涌上心头。40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从用纸板儿打球到现在用上千元的球拍儿,真是想都不敢想。一个小小的球拍,就能让人感受到时代的巨大变化,清脆的击打声不正像我们这个时代不断前进的铿锵足音吗?!

刘志强,就职于河北省固安县民政局,文学爱好者,有多篇作品发表在网络平台。
投稿方式:
联系微信:a13618258998,
投稿邮箱:758774822@qq.com.
当代先锋文学社编委会成员:(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总顾问:周瑟瑟 刘杰
首席顾问:刘艳芹 魏彦烈 倪庆行 任诚刚 李正栓 王笔正 张小平 魏红霞 杨秀波
顾 问:戴俊明 荒村 廖望月
社长:彭永征
总编:彭永征
副总编:项俊平 倪庆行 魏红霞 周丹
小说主编:彭永征(兼)
散文主编:彭永征(兼)
现代诗歌主编:项俊平(兼)
报告文学主编:项俊平(兼)
古诗词主编:彭永征(兼)
英汉互译主编:倪庆行 魏红霞(兼)
潇湘诗苑组稿主编:周丹(兼)
当代先锋文学微信群网管:李铁峰
法律顾问:刘明
记者:彭谨 杨子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