箅子是山东沂蒙山区用来放在大锅内蒸窝头用的工具,相当于现在的笼屉,也就是说,笼屉的前身就是箅子。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提高,箅子现在多用来蒸馒头,盛水饺,盛水果用,广泛用于家庭、饭店等食品行业,使用原生态日常用具环保耐用,对人们健康尤为重要,更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继承发扬祖辈的传统。“只有让非遗走进生活,才能让人们感知到老祖宗留下来的有温度的老手艺,才能让这个非遗项目传承下去。

手工箅子是以高粱杆为原材料。临朐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为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左右,非常适合高粱种植,这为手工箅子的制作和传承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临朐高粱种植历史悠久,箅子的使用由来已久。其诞生时间大约在明清,至今已有四百年的传承发展历史。清初处于发展时期,到清末至民国时期达到顶峰。在清末闯关东时期,临朐人便将箅子的制作技艺传到东北,另外北方地区的河北、北京等地也均有使用。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手工箅子被大量的机械化生产的不锈钢制品或塑料制品所取代,传统手工技艺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近年来,随着非遗的挖掘保护和对传统手工艺的推崇,手工箅子工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很多客户将临朐手工箅子带到了美国、日本、肯尼亚等国家,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手工箅子大致分为元宝箅子,水饺箅子、八角箅子、软箅子、方形箅子等,水饺箅子制作工艺分为制作箅圈、箅梁和编织高粱杆三大部分。选用的高粱杆必须为靠近高粱果实的一段,用剪刀裁剪下来后去掉上面的叶,晒干。然后选取粗细均匀颜色一致的上等高粱杆,擦拭干净。再用无味环保,不变形,轻便的梧桐木作箅梁子,以桑条或竹条做箅圈,用麻绳或线绳进行编制制作而成。手法主要有选、擦、肋、切、编、修,打磨等。

制作箅圈:选用成熟的竹子为原材料,刮去竹节、竹毛,将竹子一分为二,根据需要的长度和厚度,宽度截刨,刮光,然后在水里浸泡两天待竹子变软捞出弯曲制作箅圈。
制作箅梁:以不变形、轻便、无味环保的梧桐木为原材料,经过刨,打磨,榫卯等工艺制作而成。
编织高粱杆:箅子制作工艺的核心,取靠近高粱果实、粗细一致、颜色相同的上等高粱杆制作,先将高粱杆与箅梁肋在一起,间隙大小均匀,高粱杆采用一倒一正的顺序制作,找出箅梁中心将箅子半成品切割成圆形,把箅圈放上进行编织,编织时要有力度,防止高粱杆来回串动,编织完成后进行打磨、修理等工艺制作。
元宝箅子制作是选取较细的高粱杆,然后将高粱杆用水泡10-12小时,把杆泡透,便于弯折,经过肋,折,剪,缝的工序制作,形状像元宝状,俗称元宝箅子。
箅子钟表,想让老手艺重新焕发光彩,需要一份匠心精神和独特的创意。“现在人们的审美观点在不断地变化,在箅子的基础创新制作了箅子钟表,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软箅子,一般是利用水饺箅子和元宝箅子下角料制作而成,制作简单,用线穿在一起,切圆形,垫在锅里热馒头用,高粱杆有吸水性,馒头不粘不黏。
手工箅子制作是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传统工艺,其产品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欣赏价值,同时可实现资源节约,废物利用;就其社会价值而言,手工制作可以带动就业,特别是对残疾人和留守妇女帮扶,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就其文化价值而言,有其特定的红高粱文化地位,保护传承和发展手工箅子制作技艺,对临朐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飞飞,女,就职于临朐县文化馆,专业从事戏剧编导和文学创作,非遗保护研究等工作。近年来先后有多件戏剧、论文作品在国家、省、市获奖。

潍坊非遗传承手工箅子刘岳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