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
一场又一场小雨,令初夏的泥人
比冬天时少了些坍塌的裂隙
泉线从松根下经过
又通过惠泉的井面
发现了那些泥人的前身
一个叫陆羽的人
只说了惠泉就是第二泉
他没说出的话
被古华山门内唐宋石经幢
须弥座上的狮子们
守住了秘密。是它们眺望到了
这世上最斑驳的木模具
成型的,或者不成型的
狮子或泥人们
都被想象为含贞斋前的九狮台
心中的那块固执的锡啊
叠石再叠石,藏景又藏景
再多的高山,再多的流水
在石头间的诉说和激越
也销蚀不掉
连苏东坡也没说第一池的圆
第二池的方,在第三池里
阿炳制定的月亮密码
在幽暗的鳞片上闪现
并等待泥做的人通窍
这样的等待,并不等于董先生
在寄畅园里等待洗冤
合唱声中,香樟树越长越古怪
杜鹃花越开越红
大家就多了块醉红坡
寄畅园也多了座谐趣园
只是阿炳墓前的那块斜卧的道士
不是狮子,也不是泥人
而是一块瘦瘦的惠山石头
惟有泉水可以拯救
惟有泉水可以拯救
那个貌似散淡的人
他在砸石头
他在搬石头
他在垒石头
那些黄石们的缄默
比不过松涛的沉闷
原来的悬淙涧
绕过了他虚胖的身体
后来的三叠泉
妄图和锦汇漪
一起修正
那对耷拉下来了的耳朵
从知鱼槛到七星桥
没有一个客人
可以停下脚步
清御廊上的墨宝
比不过那个美人的石头小传
所以,必须记住园外
那个紧闭着眼睛
拉二胡的人
都说这个闭着眼睛的人
总喜欢跟月亮说话
总喜欢说这浑浊的人间
和运河上那些远去的舟子
其实这个闭着眼睛的人
是在和月亮边的那朵云
比赛孤寂
——惟有泉水可以拯救
在望海楼上猜想好人范仲淹
最先想到了你早就磨好的墨
也是六月,邓州的水实在太硬
怎么比不上凤城河的温润
昨天老滕派来的马
和文会堂里的海陵风一样快
二十三年的时光就这样
跑远了。老滕这家伙
以《洞庭晚秋图》的名义
给你提前送来了秋天
徐徐展开,似乎依旧登高
依旧万古的长江,依旧风平浪静
但疼痛的指头
令你想到了明天的阴风
很多浊浪从此去国怀乡
从六月到九月
从望海楼到岳阳楼
有多少江水从你的双眼涌入了大海
“君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
读完了这句快1000岁的诗
应该接着读:“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那个叫胡弦的徐州人
已是第二次登上了望海楼
他说你是一个从来只知道成就朋友的
老好人,除了先忧,除了后乐
你还秘密用海陵的水
灌溉了洞庭湖,用望海楼的眺望
成就了岳阳楼
肯定有几只沙鸥是凤城河的沙鸥
也有几条锦鳞是海陵水中的锦鳞
邓州的花洲书院
肯定也是好人们常聚的文会堂
有关海陵的几个谜语
那些水绕来绕去
为什么只有在这里变成了凤凰
也许只有海陵人知道
但他们总是心照不宣
写《桃花扇》的孔尚任为什么住在陈庵
当然是凤城河边的桃花知道
就像梅花们全知道
那个叫梅兰芳的游子
运红粟的船必须行走在黄昏里吗
汗水和镰刀们都知道
运盐的船必须行走在月光下吗
那个叫范仲淹的仓监知道
你说说那个叫王艮的人
去了几次余姚
你说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海陵
他有没有吃过五巷的臭豆腐干
海陵的谜面实在太多了
你说说那个想喝酒的郑板桥
有没有用他的瘦竹竿
坐在河边夜钓他的下酒菜
你再说说鱼汤面的鱼
一共谈过几次恋爱
还有老街上的草炉烧饼
被擀面杖敲打过多少次
老顽童说我太调皮,但离别的那天早上
这个想念终南山的沈诗人
最终放弃了对黄瓜的思念
迅速蜕成为一枚海陵吃货
我有一个致命的短板
在暮春里行走
我紧绷着一副讨伐世界的脸
踩死了占据整条路的芥菜
芥末的辛辣气
也不能阻止我继续撒泼
我拔掉了齐腰高的野莴苣
池塘干涸了
被偷走的小鹅已不需要
它最挚爱的食物
还要藏匿在老农具中间
那把生锈的大砍刀
砍掉伸出墙头的梨树枝
上面的果梨
像小拳头样砸向我
这样的伪抒情
可维系着生活的庸碌
我有一个致命的短板
一旦坦露亲情
必须立刻衰老
——我要用这无垠的绿阴
保持一座坟墓的轮廓
对亲情和精神家园的另类书写
——解读庞余亮诗歌《我有一个致命的短板》
作者:胭脂茉莉
诗歌这种古老的文体,是文学的最高殿堂,也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的古老方法之一。诗由心生,但是能用语言的容器把它呈现出来,这就需要专研,阅读,渊博的学识,我从来都认为诗歌是需要技艺的,诗人必须得是语言的能工巧匠,有人认为讲究技艺,就失去了诗歌的真诚,我却认为,这恰恰是诗歌真诚的一部分。诗人庞余亮的《我有一个致命的短板》这首以第一人称命名的诗歌,开篇就充满了人为设定的戏剧性:在暮春里,“我”的一系列行为都在“紧绷着一副讨伐世界的脸”中开始……“我”先是踩死了占据整条路的芥菜,然后,正如诗中所描绘的的继续“撒泼”,拔掉了齐腰高的野莴苣,然而,这个还不够,“我”还要把那些伸出墙头的梨树枝砍掉,砍掉梨树枝这一行为,本来已是惊人之举,然而,这个还不彻底,诗人还要安排那些果梨都要掉下来的场景,让它们像小拳头一样,砸向“我”这个彻头彻尾的破坏者。至此,这首诗的前十四行在诗人的笔下,是一场怎样的语言的疾风骤雨啊,又是怎样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啊。至此,在这首诗中,诗人笔下所提取的自然风物和人物的行为举止,其实,无一不是诗人主观情绪的意象投射,而 “暮春”,是整首诗中诗人提供给读者的一个重要的意象,因为,如果把人生比喻成春夏秋冬,那么“暮春”这个特定词语,就必是代表人生最年少轻狂的时节,也因此,那些语言的“疾风骤雨”,那些 “语不惊人死不休”也都找到了最好的注脚。然而,接下来,诗人的高明之处和出其不意之处就是他对这些精心描写的意象,突然来一个语言的急转弯,他肯定的告诉读者这些只不过是一些“伪抒情”,维系着生活的庸碌而已,这种充满了自我反讽式的转折,是诗人给读者制造的第一个语言的斜坡,读者似乎看到那些面具和虚伪都像山石一样,沿着斜坡滚落下来,这个场景也是诗人为下文“我的致命的短板”得以顺利显现做好的铺垫,同时,也是诗人追索人类的亲情和精神家园的过程。“一旦坦露亲情/必须立刻衰老” 在这首诗接近尾声时的必须立刻“衰老”,和开篇“暮春”中截然相反的情景,是诗人出其不意的第二次又来了一个语言的急转弯,也可以说整首诗的故事情节,从充满了爆发力和破坏力的年少轻狂到最后宁静的回归,是诗中主人公两次急转弯后的华丽转身,读者在诗人的华丽转身的启发下,在诗人精心设计的语言的斜坡上和诗人一起进行层层反思后,不难悟出:一切矫情,伪抒情在纯朴的亲情和故土面前都会溃败。在此诗结束时,诗人最后又发出余音绕梁般的感叹“我要用这无垠的绿阴,保持一座坟墓的轮廓”,或许,在人类的诸多情感中,只有对亲情和精神家园的眷恋长到死亡,诗人的致命的短板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致命的短板呢?纵观全诗,诗人的这首《我有一个致命的短板》,之所以让人眼前一亮,是因为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对人类不可或缺的亲情和精神家园的另类书写,而这种另类书写带来的诗性力量不仅来源于诗人不断切换的惊心动魄的场景,还有诗人专门设置的语言的斜坡带来的阅读冲击力。从诗歌的技艺上来研究诗,有两种诗,尤其吸引我,第一种是诗人为了表达一种惊心动魄而设置的语言的斜坡甚至语言的悬崖,而第二种吸引我的正好相反,那是一种在不知不觉中的诗意的转化过渡。当然,这只是我多年对诗歌,也包括对其它各类文学体裁的个人阅读经验和个人喜好,在分析我的江苏老乡宗小白的诗歌作品的时候我也曾经提到过,宗小白的诗歌属于第二种,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不知不觉中,引领读者抵达那个诗意的核心,而当我偶然读到诗人庞余亮的诗歌作品《我有一个致命的短板》的时候,让我立即判断出他的这首诗歌,就是我个人阅读经验里的第一种诗歌,巧的是,据资料介绍,庞余亮,居然也是江苏诗人,不过,在江苏这片美丽富饶充满人文底蕴、神奇传说的鱼米之乡和文化大省,潜伏着大批优秀的诗人,似乎也不足为奇!
轮廓
在暮春里行走
就得紧绷一副讨伐世界的脸
去踩死
那些占据整条路的芥菜
芥末的辛辣气
也不能阻止我继续撒泼
拔掉齐腰高的野莴苣
让池塘干涸
被偷走的小鹅已不需要
它最挚爱的食物
还要藏匿在老农具中间
那把生锈的大砍刀
去砍掉伸出墙头的梨树枝
那些乳房一样的果梨
像小拳头砸向我
这样的伪抒情
足可维系生活的庸碌
我有一个致命的短板
一旦坦露亲情
必须立刻衰老
——我要用这无垠的绿阴
保持整座坟墓的轮廓
瓷寿星
有时,伊就是真理
就像伊的白胡子、红嘴唇:
惟有一知半解
才可以滔滔不绝
有时,伊一言不发
谣传中的德行落满了灰尘
伊就用勉强的笑意
表达充沛的愤怒
不孝的人实在太多了
伊自杀过,又被救起
——伊和这个世界的裂口
就这样越来越大
小夜曲
在每个夜晚的逍遥
把满是汁水和唾液的黑筷子
摆成了同穴的老夫妇
共同拆卸张牙舞爪的小龙虾
留下满地的一次性手套
如蜕了皮的手指们
在虚空中弹奏……
类似这样的颤栗
平衡了含冤和昭雪
三年前复建的水泥牌坊
斑驳,塌落,更像经历了几百年
偏安于茫茫岁月
在人群密集的小县城
交换着彼此的幽门螺旋杆菌
一退再退
退到剩下的几页格稿纸上
连诉状信也不写吧
罪和爱还沿用原名
庞余亮 ,江苏兴化人。著有《薄荷》《丑孩》等。获得1998年柔刚诗歌年奖、第五届汉语双年诗歌奖、紫金山文学奖等。现居江苏靖江。
长城
李树廷(内蒙古)
长城伟大
我少有自豪,
越逼近越惊悚;
身前脚下
墙里墙外,
扣在砖缝里
夯在墙基上,
都是血水粘和的胶泥——
顺着蜿蜒的群峰起伏的白骨
一直横陈到它的尽头!
长城恢弘
我没觉得它瑰丽,
与人的性命相比
它是一付镣铐,
一付生吞活剥皮肉的刑具——
是残暴统治挥着皮鞭
在发泄内心执政的懦弱!
死伤是被压迫的底层,
他们没有钱财赎身,
更没有地位免征;
游牧侵犯了它食邑的土地,
他要被动地保护!
用人命换防御
是野蛮中的野蛮,
没有走进老百姓的心里;
相信上百万的冤魂
也不是你称颂的理由!
自承建它的那天起
更替的王朝争相效仿,
没有停止过查遗补陋;
没有阻止蒙元帝国打到临安,
没有阻挡满族八旗闯关夺隘,
劳民伤财的伟大壮举——
是太空中的地球长了雉堞。
文/叶飞舟(山东)
我们三个在路边玩耍的时候
发现了一个敞着的下水道口
便商量着爬进去一探究竟
看能否捡到什么宝贝
陈大山从东风池爬到剧院
捡到一个五分的硬币
小李三紧随其后
捡到了一枚军人帽徽
而我 只爬到第三个水篦子下面
便趁着微弱的光亮转身爬了回来
独自回家的路上
在剧院路边的某个下水道口
又遇到了他俩
问我捡到了什么
我羞愧的伸出了一双
沾满黑色泥污的小手
几十年后
我终于明白
在那小小的年纪里
我已完败于黑暗
双手交出了对这个世界的
恐惧和妥协
不是没捡到什么
而是遗落了什么
不要说小孩怕“黑暗”,大人都怕,否则人们为什么会追寻光明?小小年纪便明白“黑暗”的强大,对它产生恐惧和妥协,这是“聪明”的表现,可惜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童贞与勇敢遗落了。
文/白族野夫
其实 我们都无路可走
我们被一些观念围困
比如家 村 城
甚至某种老成的目光
变成地图上如龙蛇一般游走的国界线
偏偏我不屈的灵魂
欲日行万里
神游天地与八荒
诗歌是唯一的载体
文字就以另外一种生命存在
有人看见荒唐
有人听到呐喊
也有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要想文字以另外一种生命存在,至少要最大限度地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而要实现这个愿望,需要站在生命,人类,国家,民族,人民的角度去思考与表达,真正做到“日行万里,神游天地与八荒”。
文/布衣天子
一生匍匐在地
从来不敢向上窥视
今天
却以凫水的方式,仰望天空
真的很美
蓝如泪,红若血
尤其是岸上,一排排木头
竟然像动物们一样
交头接耳,指指点点
其实,我害怕水
所以才远离江湖
谁知道,还有一种东西
——比江湖更深
匍匐在地行走的生命是很多的,以凫水的方式仰望天空是它们行走、也即生存的状态,能置身江湖,感到美,认识蓝如泪、红若血,显得勇敢而从容。比江湖更深的东西恐怕只有“我”这个人心,那更可怕。
文/卢兆玉
一个家
其实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一盏灯
一台电脑
一张书桌
有几摞自己最喜爱看的书
白日
窗明几净
深夜
繁星密布
偶尔有稀声朗语
间隙时笑语喧哗
最少
有一半的宁静
三分的安详
还有二分
留给滚滚
发烫的红尘……
诗人所梦想的温馨,也是许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生活状态。在物质上没有太高的追求,最主要是能感受家的宁静、安祥。但家似乎与红尘格格不入,为了那份温馨,我们别无选择,必须要去承受二分滚滚发烫的红尘。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文/文宗禄(四川)
晚秋也有秘密
没有垮杆的颜色
一半在空中飞扬
一半在泥土安息
所有的风不是闲言碎语
偶尔薄凉薄凉
内心也繁花似锦
当心中没有什么
就什么也没有
秋渐行渐远我留在了童话里
晚秋,给人的印象是枯叶要么在空中飞扬,要么在泥土里安息。在诗人这里,深秋的内心却繁花似锦,他仿佛来到了童话世界。为什么?心中没有什么,就什么也没有。反之亦然,心中有什么,便什么都有。所谓“相由心生”是也。
文/刘幼民
银川确诊一例
不害怕传染
可是对参加
全市居民核酸检测
还是积极参与
带上身份证
打开健康码
仰头
张嘴
啊——
过程几秒钟
美国做不到的事情
我们做到了
安全感是滴爱情眼药水
我的眼睛无邪地
看着镜子里
那张脸
枫叶开始红了
把安全感当成一滴爱情的眼药水,是从没有过盲人的感受。镜子里那张脸像枫叶一样红,好像是因羞愧而红。在核酸检测这件事情上,美国做不到的事情,我们确实做到了。但在其他许多事情上,美国做到的事情,我们依然没有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