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天换地的人
文/倪双民
时值寒冬,一日陪朋友散步出校门沿麻坪河畔逆流而上,看到河水细如丝带,淙淙流淌,虽不够清澈,但宁静温顺,像一位贤淑的少妇,乖巧而宁静,优雅而不张扬。
偶尔看到路旁山石上标注的“8·6水位线”,全然想象不到今年8月6日的洪水会如此猛烈,给当地的的基础设施造成了那么大的的破坏,尤其是受灾最为严重的峪口、斜岭两村,一夜之间昔日的良田烟消云散,即将收获的庄稼荡然无存,展现在眼前的是犬牙交错的乱石滩。面对田无一垄、地无一分的窘况,祖祖辈辈以耕田种地为生的受灾群众满面愁云,心中除了悲伤就是无奈!

看到路旁修复好的田地平平展展像一张张温暖的大床,农民抢种的小麦有的已有寸把高,有的刚刚探出地面,或淡绿或鹅黄,叶子纤细而柔弱,确乎有点娇嫩。尽管麦苗不是很匀实但毕竟赶上了时节,麦苗儿睡在这温暖的床里一定很舒服,只要细心呵护、精心管理,明年的的收成一定会不错!

这使我想到在灾情发生的第二天,党和政府各级部门就实施了积极有效的救援,在解决灾民临时生活困难的同时,县政府即刻安排个相关部门开始筹备灾后重建工作。国土资源局抓早动快,及时制定受灾村镇土地修复计划。尽管时间紧任务重,可计划制定严谨而周详。他们依据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山坡走向,雨季径流量的大小,是否存在滑坡隐患等综合因素制定了严密的土地修复规划,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农业生产、耕作方式的一致性。就连在哪块的哪里砌埝,埝修多高,在哪里修渠,渠修多宽,都有明确的规划。

八月底耕地修复工程队就进入灾区,开始进行水毁耕地修复,仅峪口村一组就投入挖掘机、铲车、推土机、卡车等多种大型机械28余辆,先平整基础,将坡坡坎坎的乱石滩推平、压实。地基平整好以后,从土源充足的地方取土。拉运过来,然后由挖掘机将土覆平,土层厚度达到四、五十公分左右。接着在需要砌埝的地方砌埝,需要修渠的地方修渠。历经30天,共计推移土石杂物5.9万立方、客土回填4.8万立方、砌石1.2万立方、修筑田埂420米,修复水毁耕地120亩,完成投资276万元。

经过多道程序,地才算修好,地修好后国家免费提供了麦种和化肥,农民们不失时机种上了小麦。那段时间工人们不分昼夜抓紧施工,国土资源局相关人员不断巡查保证田地修复的质量,人人都很辛苦,在我家门前负责修地的那位年轻人,总是奔波在几个不同的工点,一会儿要调运石料,一会儿要联系土源,一会儿又要调配工人安排不同的活路,显得疲惫而忙碌,可他的脸上总带着微笑,给人一种随和亲切之感。修地的工人们弯腰曲背拼劲力气拨动石头的情景历历在目,这些外乡人为了我们的生活爬山涉水,远道而来,他们的精神着实让人感动。

当我们走到峪口小学上边那道湾时,看到一辆挖掘机正在平整河边的一小块耕地,在师傅歇息的空隙我们交谈起来,他告诉我们全县六个工程队的灾区水毁耕地的修复工作已接近尾声,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共修复耕地八百多亩。因为前一段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土源耽误了几天,目前只有零星小块的耕地有待修复,工队多数工人已经撤离。他们留下来的人负责扫尾工作,必须把水毁的每一寸土地都修好,保证农民不为耕地的问题担忧,能够过一个安稳踏实新年,在来年的春天播种希望,使上牛劲把明年的庄稼种好,保证正常的生活需求。

尽管天寒地冻,但这位开挖掘机师傅的衣服依然单薄。他说操作机器很费劲也感觉不到有多冷,为了早一天把地修好,他还要加油干!
看着旁边修好的田地和辛劳的师傅,我想到了毛泽东主席《七律·韶山》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些修田造地的人虽然称不上英雄,但却“敢叫日月换新天”,我们这些经历过灾难的人都应该为这些敢于改天换地的人点赞,正是因为有他们帮助人们疗伤治痛,才让我们逐渐抹去了灾难的悲伤,眼前呈现出希望的光芒!



作者简介:倪双民,家居洛南麻坪,小学教师,求真务实之人,崇尚修身向善,对教学艺术略有研究,闲暇之时,喜好玩味文字,偶有感悟成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