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工农兵一体的潘运祥
文/潘安兴
🌹潘运祥是奠和的父亲。
🌹他在兄弟中排行老大,下有运模、运珍、运兵、运隆四个弟弟。兄弟五人,齐齐刷刷的“五魁首”,在湾里算是人丁兴旺。
🌹除了运隆年龄小,兄弟四个都当过兵。这当中,运模参加新五师,其他都在国民党部队干过,只是经历不同而已。
🌹在民国时期,实行“二丁抽一”的征兵制度。由保长按户籍执行,当时的保长是张家湾的保清,甲长是我们湾的邦武、海生的祖父运兴。保长的权力够大的,说一不二,比现在村支书还牛逼。
🌹毫无例外,老大被抽上了。家里没有钱去通融,只有硬着头皮踏上了戎马生涯。“当兵吃粮”,是那个时候通行的惯例。穷人家子弟当兵,在乱世,也是谋求发展的唯一生路。
🌹他是一个本份的人,忠厚老实,但却追求完美。到了部队,进行跑步、射击训练,他做得特别认真“过讲”,经得起检验。三个的训练,考试都达到了优秀,长官很满意。

🌹抗日烽火燃起,他被编入郝梦龄的部队,参加武汉保卫战。部队开拔到在河南信阳阻击日军。初次上战场,不免有些害怕。在阵地,他端起汉阳造,屏住呼吸,对着标尺准心,瞄准前方冲上来的敌人,扣动扳机。“呯”一颗子弹射出,料到了一个鬼子。紧接着又上子弹,一次又一次地打中目标。哥们欢呼雀跃,没想到他初出茅庐,不同凡响!
🌹连长是孝感人,很欣赏他。就把他提到连部当勤务兵。为人憨厚踏实,跑腿也很勤快。

🌹部队开拔到了湖南桃源,日机狂轰滥炸。突然,一颗炸弹落到了耳边,他连忙扑倒在连长身上。轰地一声,身上被泥土覆盖了。大家跑过来一看,他腿上受伤,连长安然无恙,所有的人都欢心地笑了。
🌹就地治疗休息了几天,恰巧收到家里来信,母亲病重,跟连长请假。这位同乡很理解,也就批准了。给了路费,连长还另外表示了一点意思。
🌹在前方战况非常吃紧,野战军流动很大,部队建制经常发生变化。在乡村,信息也很闭塞,再想归队就很困难了。从此以后,与军人职业划上了句号。
🌹回到潘家湾种田砍柴度日,艰难地挣扎生活,好不容易熬到了解放,土地改革,仿佛看到了曙光。

🌹时光流到了1952年,迎来新中国的建设高潮,工业发展,需要大批人。国家从农村招收了许多青年。他与湾里的运生、运华(都是运群的弟弟)、运隆、奠望、金阶等报名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建设,分别分配到机械制造、道路修筑、水利工程等行业。
🌹他被分配到湖北建筑第二公司第四处,在武昌司门附近。角色的转换,从农民到工人的嬗变,他力求做最好的自己。
🌹那个时候,百废待兴。城市建设者们最繁忙景象,展现在人们面前。他又面临着重新学习,掌握一门业务技术,当一名出色的工人,成为行家里手。
🌹当时,工人实行八级工制,一名八级工,相当工程师的待遇,一个月九十多元钱,比值当今的8000元以上。比现在的正处级、教授级还高点。
🌹向八级工奋斗,是进入工业职工的目标。一家人盼着他的收入增加,改善生活。学技术,首先要师父抹好,让他愿意教,就先跟师傅做辅助工作。他一点也不敢马虎,鞍前马后跟着师傅转。

🌹除了上班,还是上班,没有休息,全身心投入到钻研自己的本职,把专业做到极致。十年功夫,他的技能进步很快,在单位人缘关系也很好。得到了领导认可,每次评级考试,顺利过关,升到了六级。心里暗暗地欢喜,家里手头又宽松一些了。
🌹一场自然灾害不约而至,粮食供应遇到空前困难。国家决定压缩一部分职工,单位作了动员。不用领导找他谈话,主动报名,回到了原点。
🌹当上了社员,靠工分吃饭。家里子女多,劳动力少。拼命干活,挣满分,到年底免得竖称杆子。
🌹老话说:“荒年饿不着手艺人”。有了一门技术,长轩岭公社建筑队不时聘去当技术指导,带徒弟。交队里几个副业钱,自己还可以落一点。大帮小助,补贴一下家里。在那个年代,很多家里孩子上小学,连五角钱的学费也交不起啊!队里工分赚了,家里零用钱也有了,岂不是一举两得?
🌹断断续续,在社办企业干了几年。做工做农活参差在岁月中。一个目的,把这个家箍住,把伢们带大,完成任务。

🌹虽然如此,他隐约感觉:虽然很贫穷,能够让哪个孩子读出来,改变变一下家庭命运。举全力成就一个,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谁的天分强些,就让谁读下去,尽全力而为之。
🌹大儿子奠和,在他心中有一种领悟能力。他使尽全身力气,让他从小学读到高中,在黄陂三中,读上岸,已经很不简单。当时农村,考试念上初中的人都很少。教育资源毕竟有限,不少孩子到此为止。
🌹该做的做到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平凡中,书写自己的人生。上不愧父母,下不愧子女,与很多老百姓一样,这样笃行着职责与义务。交上一生满意的答卷虽然卑微,但却崇高朴实。塑造永恒的形象,在心中,难以忘怀!
🌹(本文得到潘奠和宗长的帮助,提供口叙相关资料,表示衷心感谢!)
🌹2020年12月4日
🌹于黄陂前川街桃花村曹家湾35号
🌹潘安兴电话☎️:13397133752


作者潘安兴老师简介
潘安兴,本名潘兴家,自号木兰山樵。西陵布衣,普陀知客。一九四九年十月生,湖北黄陂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文化程度,高级政工师。当年老三届,经历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辞赋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黄陂诗词学会副会长,黄陂二程研究会理事。《钰山赋》曾获全国征文二等奖。主编有《木兰山诗词集》,著有《龙腾华夏千秋一统赋》、《中华大家庭赋》、《人间万象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