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凝视》 艾丹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古典凝视
文/艾丹
不久前,看了一个展览,受点启发,曾经有过的想法,想重新做起来。已近花甲之年,平生所好,时有变化,唯有好古之事未曾间断。集古多年,游走四方,行迹于各地的博物馆、古董市场、古玩店之间,拜访过许多国外的藏家,开阔眼界,乐此不疲。
平时饮酒为乐,竹林欢聚之余,也做点学问,曾写《玉器时代》一书,收录了商代之前的各式玉质礼器,属于文明曙光时期的遗珍,理应弘扬。
举杯邀月之余,写过《宋金茶盏》一书,所藏瓷盏涵盖大江南北诸多窑系,以图配文,以点带面,阐述了宋金时期中国瓷器的艺术成就。多年之后,翻阅拙作,回溯当初对古物鉴定、甄别之严谨,实觉欣慰。收藏古董,首先要辨别真伪,古物的做假不乏高手,高智商的小人混迹其中,不具备一双慧眼,收藏之路即为短途。这是硬功夫,不同于花拳绣腿,从书本上、讲堂上、馆藏中获取的知识还不足以应对,没有长期的实战经验,没有刻骨铭心的教训,实难成为行家里手。
三杯两盏之余,会想起心仪之物,不仅因其精妙,更是因其美好。以此为契机,以此为主题,想编撰一本关于古物之美的读物。如数家珍,案前架上多为小型物件,又有一些残损之物,就说石雕造像,全品十分罕见,多为“残缺之美”。著书不同于个性收藏,心之所愿,唯恐不及,力求物以至美,文以至诚。
人们对美十分敏感,世人将美好寄托天堂,将丑恶划给地狱。美的标准不一,但多有共识,人对于天上人间的美好事物皆有共识。
华夏文明,从先秦至明清,就古物而言,夏商周的玉器,商周的青铜器,战汉的玉器、漆器、兵器,魏晋南北朝的石雕造像、碑刻,唐朝的金银器,宋代的瓷器、文房用器,均为后世所仰望的峰峦。
出于一种执念,集古多年,始于宋瓷,又高古玉器、石雕造像、明清家具、文房清供以及各类杂项,玩心恣意,不觉已近耳顺之年。想一想,人与物的关系其实也简单。古物虽多,美物难寻,一叶一花,是为天意。

戴胜鸟

戴胜鸟
远古时,人类像是在一条幽长的岩洞中摸索、前行,远处隐约出现了光亮,走出岩洞,山峦起伏的天边出现了文明的曙光。人类的启智比较奇妙,东方的孔子、西方的苏格拉底、佛国的释迦摩尼,相隔千山万水,几乎同时现身于思想与哲学的巅峰。华夏文明中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在新石器与青铜器时代之间,出现过一个以玉礼器为统治观念的时代,就是夏王朝。
在黄河中游,河水转了一个大弯,由北向南的河流沿岸,考古中,发现了许多商代之前的玉器,陕西一侧的被命名为“石峁文化”期,山西一侧的被命名为“陶寺文化”期,而黄河上游的被命名为“齐家文化”期,下游有“龙山文化”期,看似一脉相承,却在时间的划分上相差甚远,令人眼花缭乱。
其实,可以简而言之,属于商代之前的这些文化期,其中精品一类的玉器,特别是玉礼器,均属于夏代文明,其统治中心处于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夏朝都邑,也就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
两只玉鸟,眼部的拉丝工艺是典型的夏代风格,后世的秦式玉器,明显带有此类工艺特征。一对出自黄河流域的戴胜鸟,丰收时节的吉祥物,一雌一雄,形影不离,曾经翱翔在夏王朝的天空。

瑗

瑗
《史记》里关于先帝尧、舜的描写带有神化色彩,写到禹时就比较具体了。大禹统治夏王朝,分封九州,治理洪涝,恩威并施,天下臣服。夏代历法又称“夏时”,“城郭禹始也”,有管理贡税、土地、农牧业的机构, 形成了初期的农耕社会与国家雏形。
3500年前,黄河流域,中原大地,夏代先祖设计玉制礼器,用于礼天祭祖、分封赏赐。喜爱玉器,形成了先民独特的审美,贵族人士,头部饰有簪、箍,耳部有玦、坠,颈部有珠串,胸前有环、璜等。
此件玉瑗,看上去带有西周风格,其实不然,一是此种玉料在商周时期罕见,二是工艺细节有别于西周,三是同时出现的器物有典型的“龙山文化”特征。 古人云:“美玉不琢”。谁又会在如此之美的玉料上雕琢图案呢? 玉环的一面保持原貌,另一面因土沁,色泽金黄。可以想象,在夏王朝的一个春日,有位窈窕女子在城郭上伫望,远有黄河,近有绿洲,她面容姣好,神情安谧,发髻高耸,束以玉箍,胸前佩有瑗、璜、环、珞,在微风中玎玎作响,在阳光下灼灼闪光。

牛

牛
关于“三代”,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意思是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制。又:“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大意是西周的礼制借鉴于夏商两代,文彩灿烂,我赞颂周礼。
在考古发现中,商晚期与西周时期的出土实物比较丰富,而夏代与商早期的实物较为罕见,可以用“讳莫如深”来形容,当然也不排除在考古断代上存在一些问题。
西方的一些考古学者、古物爱好者,早在清代至民国时期就对中华早期文明发生兴趣,进行专项研究并广为收集。其中有位德国人,中文名字叫罗樾,曾任哈佛大学东亚艺术史教授。他于1940-1949年居住北平,任中德研究所所长,在此期间,从古玩市场及藏家处购买了许多高古玉器,每有所得,均记下细节并绘制线图。此件商代玉牛即为罗氏在此期间购藏,再次出现,为2016年巴黎苏富比拍卖会。
此件玉牛大概是玉器工艺中最早出现的“巧雕”作品,利用了玉石皮色,表现出动物的主要特征。不难看出,凡是杰出的艺术品,不仅能超越国度,又能超越时代。
艺术生命何其久长,反复见证了一句成语:物是人非。
此件玉牛原为德国罗樾(Max Loehr,1903-1988)旧藏。

月朗星疏 心无旁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