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 年 的 那 些 事
文/周丕奎
岁月如梭,人生易老,无论平淡无奇,还是悲欢离合,都如过眼云烟,荣华富贵也好,贫困潦倒也罢,最值得怀念的还是童年的时光,一抹曾经的弥足珍贵,一泓以往的不堪回首,忆起那些往事,在记忆里弥旧犹新,感怀满腹。

出生在七十年代初的我们,正是新中国百废待兴的时刻,那时虽然穷,但我们感觉特别的开心快乐。孩子们聚在一块总有玩不完的项目如:玩弹弓,跳绳,游泳,抓鱼,打陀螺,火柴枪,,,,数不胜数。那种种乐趣是现在孩子们体会不到的。

当年科技不发达,不要说手机,电脑等高科技,就连看场电影都好象盼望过年似的。只要听说要演电影就会奔走相告,男女老幼在太阳还有老高的时候,就早早吃完夜饭,手提小板凳,陆陆续续的去占地方了。如果去的晚了,就只能在偏远或背面看了。每次看过电影之后,孩子们总能惟妙惟肖的摹仿剧中的人物,来上几句台词或摹仿几个动作。

那时的孩子们多,生产队的农活忙使得父母们早出晚归,无暇看管孩子,于是看孩子的任务,就落在了大点的孩子身上,以此类推,有时一个大孩子同时看管数个小一点的孩子。稍大一点就得去挖野菜,那时家家户户养猪,喂猪饲料基本靠孩子们挖野菜。等到年底猪肥了,买掉好置办过年的物品。

做饭取暖用的柴草也靠孩子们去拾取。那时生产资料紧缺,庄稼只靠寥寥无几的一点国产磷肥和氢铵。不用说庄稼产量低,就连野草也又稀又薄。记忆最深是拾草的情景,瘦小的身躯斜背着耙子来回走动。拾满一篓子草得很长时间,满了以后把篓子放在高处,蹲下身子把背带背上,鼓足劲才能站起来。途中不能再放下,只能咬着牙歪歪斜斜的回家了。还有麦收,秋收总能帮大人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抓鱼更是手到擒来,那时的天空格外的蓝,空气是那么的清新。水沟里的水常年静静的流淌着。到了星期天约上几个小伙伴,随便截住一段水沟,用脸盆轮番上阵滔水。用不多长时间,一条条鱼儿露出水面。各类杂鱼,有鲫鱼、白鲢……每次总能带上满满的收获。

童年的时光充满着欢乐,任凭岁月流转,每每忆起总会满心喜悦,无比的怀念!贫穷但精神富足,简单但十分快乐。


作者简介,周丕奎,农民工,长年与钢筋打交道,也做点小生意。喜欢文学,偶尔有感而发,感悟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