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原创:琴心观澜(李晓)
时光过得飞快,不知不觉步入庚子年岁末十二月,新疆的冬天,在雪后呈现出北国风光独有的风姿。新疆冬天的色彩有别于其他季节,但依然不乏绝色,天池的色彩,应该是新疆冬季的一个缩影的代表。

12月1日这天,受中享国际旅游公司总经理特邀,有幸与新疆著名摄影家韩栓柱、徐连生两位老师一行前往天山天池摄影采风。早上十一点从乌鲁木齐出发,由司机小马师傅驱车前往天池,出发时乌市雾霭蒙蒙,一个多小时抵达天池时,已是天蓝气清,阳光温和。天山天池呈现一派绝美的冬日风光,一个银装素裹的冰雪圣境翩然而现,吟唱一支蓝色的冬日恋歌,热情迎接我们一行的到来。
自小在天山脚下生活长大,对于天池并不陌生了,曾去过天池五六次。但冬天的天池,只在十八年前去过一次,时隔多年后再上天池,在素雅纯净的冰雪圣境采撷冬日的美景,竟然有一种步入童话仙境的体验。

天池古称瑶池,天池一名最初得名于清乾隆1783年,乌鲁木齐都统明亮率仆从登上博格达山,开凿山崖,引水下山,灌溉农田,特别撰文《灵山天地水渠碑记》,同时借“但见神池浩淼,如天镜浮空”而命名天池,寓意“天镜神池”。
天池是一个天然神奇的高山冰蚀冰碛湖泊,为第四世纪冰川运动形成的遗迹, 丰富的自然景观与动植物资源使天池成为一个天然的“百宝山”与动植物基因库,著名的博格达峰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博格达“人与自然生物保护圈”。如今,天池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新疆五A级风景名胜区,一年四季游人络绎不绝,冬日的天池更是宛若一个超凡绝尘的冰雪仙境。
天山天池不仅以优美的自然风光驰名中外,更因其千百年来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以及穿越千年时空岁月的奇绝景观,而令世人心向往之,每年的旅游旺季游人趋之若鹜。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咏天池留下枚不胜举的诗词佳句,最著名的莫过于唐朝李商隐的赋诗: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唐代诗人诗中咏叹故事的来自于《穆天子传》中记载的一个美丽神话:西周时期,周穆王从中原之地乘坐神父驾驶的八骏神车抵达瑶池,瑶池之畔西王母设宴周穆王,席间宾主酒酣甚恰,忘情对歌唱和。依依惜别之际,周穆王与西王母互赠厚礼,并栽下槐树留念,并相约三年后再来。三年后周穆王再次寻访却不得当年路径,只听到虎啸龙吟之声,无奈在路旁岩石上留下礼物,怅然抱憾离去。
千年之前,西王母在此与八骏上天山的周天子欢筵对歌,纵使一腔热望挚诚也没能留住周穆王回中原故土的念想,盟誓三年后再来成为一句空诺。曾经的誓言已在此沉寂了千年,西王母的痴痴守望化为一瓢的深蓝色的眼泪,纵使弱水三千,终不敌这一瓢碧水之深厚。

怀想着古圣先贤的天池传说,在一场雪后再上天池,在乘坐区间车一路听导游生动的讲解,颇有穿越时空之感抵达,峰回路转,一路盘山道三十三道弯,禁不住生发思古之幽情。世人只看到湖光山色的天镜神池,殊不知天地岁月早已明鉴天池传说背后的故事。
后人感慨西王母与周穆王的旷世知交,禁不住扼腕叹息。想起时下传唱的《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一歌,以及西游记女儿国国王与唐玄奘的故事,女儿国国王的多情留不住唐玄奘西行取经的初心,牧羊人的真诚留不住养蜂女雨夜的步履。比起西王母的盛情,女儿国国王的多情与牧羊人的痴心,已是弱爆了。西王母有至少有天地怜惜,留下了这天池这一瓢“蓝眼泪”见证往昔的故事。

群山环抱的天池,青山雪峰拥围一池碧水,四季湖光山色变化万千,蕴藏着几多岁月故事。冬季的天池,景如其名,湖水平静澄澈如镜,满山林海青松苍苍,雪覆冰峰,银光皑皑。雪山冰峰与林海雪松倒影湖面,清晰如镜反射,活脱脱一个天空之镜。
一池湛蓝的湖水幽雅沉静,层峦叠嶂的雪山冰峰,万木苍苍的林海雪松,嫣红可滴的灌木红果,碧水旖旎的湖光山色,连同雪后丽日蓝天,一副天池绝美的冬日画卷,让我们禁不住回想千年以前西王母与周穆王昔日欢筵对歌的场景。

冬天赏游天池有个好处就是游客不多,没有人头攒动排队候车的等待,拍摄风光也不用担心游人不小心闯入镜头的干扰。

中享国际旅游公司总经理孙宝磊在天山天池的石碑前打卡,邀请本人一起留念。背靠冬日天池童话般美丽的湖光山色,为中享国际旅游做一次代言(感谢韩栓柱老师拍摄)。

在天池赏景发平台上南望,依然是这一湖沉静幽蓝的碧水,此时倒映着亘古的冰山雪峰。一艘游艇驰离湖岸,划了了一个半圆弧线向对岸驶去。湖畔的秋草孑然而立,灌木点点嫣红覆雪,似在怀念春天掠过湖畔的风,夏天的芳草落英,秋天的明月清风。

雪,此时是应季的主角,仿佛魔法师,挥挥手将一袭素白棉袍抖开,山峰的棱角随树木而呈现明暗的皱褶,疏朗如墨迹。临湖绿草被雪覆盖了的影踪,只冒出些许纤细的枯草。近处碧水如玉,白雪绒绒,秋草依依,远处冰峰雪岭矗立,万木苍苍,银光闪闪。
午后阳光晴好,摄影人刻不容缓,中午顾不上吃饭,抓紧时间拍摄。韩栓柱与徐连生两位老师在平台操作小飞机航拍,我在平台拍摄。平台下临湖的起伏温柔的雪迹诱惑着我,便信步沿着台阶步行台阶至湖边拍摄。

不知不觉,日光渐渐西沉,平静如镜的湖面被覆盖上一层薄薄的冰霜,夕照余晖下仿佛撒了一把碎银。慢慢的,澄澈的湖水仿佛被蒙上了一层白色的纱幔,腾起淡淡的水蒸气,若有若无仿佛仙气缭绕。湖畔棱角分明的青石在白雪的拥抱下,变得异常温柔,挨挨挤挤错落排开,仿佛凝固的山羊跃跃欲试,妄图跳起奔跑,却被施了魔法动弹不得。

秋草迎风独立,面对一湖碧水,莫不是在远眺,渴盼远方伊人的到来?

不知名的水鸟,兀自悄然戏水,轻悄悄划过一圈涟漪,暴露了它的影踪。不敢走近,怕惊扰了他们,本想换上长焦镜头远远更清晰地摄下,谁知待换好镜头,他们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雪落天池,一种素雅静谧之美。彼时或仿一句古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而作诗:峰含南山千秋雪,水蕴西域万年春。

天池冬寒美景,适合煮酒赏雪,想起古人冬日饮酒的浪漫之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此时时光穿越今日,或可煮雪烧酒,温一壶岁月天之蓝,暖醉行客不思归。
极爱天池天池湖边这些草木,在春天发芽抽枝,在夏季开花,秋季结果,冬季依然奉献最美的景致给游客。点点白雪宛若梨花,秋叶片片如同红英,不闻暗香来,却见香雪开。

积攒了天池四季的风华,收揽了春风、夏雨与秋霜的雨露,沉淀在这个冬季,犹如一腔热血滴注在枝头,只为表白一寸丹心的浓浓相思。
沉醉这点点嫣红欲滴,不知她们沉淀了几多相思的泪,而结晶成为了枝头的果。

天池不仅是一湖水,还有这些草木默默诠释着生命的哲思。当秋叶已被秋风无情扫去,唯有枝头的果实依旧坚守不离不弃,这是笑傲蓝天的生命信仰。
岸畔青石已被白雪覆盖,面对幽蓝的湖水沉默矗立,不知他们是不是传说中的望夫石,地老天荒痴痴守望远方?
古人云:野渡无人舟自横,此时,天池应是:一池碧水入冬眠,瑶池无客舟自横。
在天池素雅的冰雪世界中,凝固静止的是信念的坚守,温柔清澈的湖水,与刚硬坚韧的青石,从不曾远离彼此。

冷冷冰雪寒气拥身,依然抱枝不离不弃,嫣红的泪结晶而成的果实,或只为守望有爱的色彩走近,也让天池的冬日平添几许温暖的感动。
纵然身姿纤细柔弱,白雪压枝,也要坚挺不弯,昂起不屈的头颅,笑傲苍天,或许这就是天池不起眼平凡草木的精神。

天池可能是藏在天山深处容颜不老的新娘,洁白温柔的雪作白纱嫁纱,嫣红欲滴的果作烈焰红唇,谁是谁的痴爱,谁又是谁的热恋?
白雪拥灌枝,暗香红影动。白的雪许是冰心,红色的果应是热血,热血冰心,梵心似火相依相守天池岁岁年年,或只为守望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颗颗红润剔透,是天池玲珑剔透水晶心吗?不畏严冬酷寒,只为在白雪寒冬里守望春天绿色的爱情。

点点枝头暗香情,朵朵雪浪花飞影,不是蓝色大海,却如白色的海洋。或许因为有了他们,成就了天池源源不绝的生命之泉。
难得一抹珍贵的阳光照耀,苍苍林木中一片天地豁然洞开。松树是天池的世代“原住民”,是天池的主人,因为有了松树,才有天池的生态环境长青不败。如阵的松涛如一列列士兵坚挺矗立守护天池。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著名文化学者郭沫若陪同西哈努克亲王游览天池时,临湖即兴赋诗“一池浓墨沉砚底,万木长毫挺笔端”。

踏雪拾阶而下,寻踪天池仙境,却不知仙人所踪。
往返天池主景区一路青松林立,在低温天气形成雾凇美景,让人忍不住嬉雪赏玩,这本是孩子们的乐事,却也让成年人乐在其中。 冰雪青松,峥峥风骨。突然想起革命前辈陈毅的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青松是天山寻常的风景,更是新疆人喜欢托物言志的树种,在天山南北的崇山峻岭中,但凡冬天有青松处,就有如此傲雪不屈的风景。

天池的冬季没有夏日热闹喧嚣,游客的减少平添了几分清净安宁。三五成群的游客在平台赏看冰雪美景,我在平台上方高处聚焦拍摄风景的他们。天池冬日就是一曲蓝色恋歌,每一个来到此处的游客都会为之沉醉,这里有我们在繁华都市体验不到的洗净凡尘的心灵安宁。
天池堪称被风花雪月吻过冰雪圣境,历经早春四月春风的触摸,湖面解冻开化,历经夏雨的滋养,落英芳草缤纷,以及秋日天山明月的温情蕴藉,步入冬季,三季蓄积了太多风华,此时素简归一,一袭素色白雪风华中,蕴藏几多岁月讲不完的故事流传千古。

日光西移,数小时的采风即将结束,将所见所感天池的美景悉数打包收揽镜头,返回归途。下山途中不忘与天池的雪松来一个拥吻纪念,这蓬松洁白的雪,捧在手心,吻在脸颊,触在舌尖,一抹温润的暖意伴着宜人的冰爽,直触柔软的心底。
冬季到天池来看雪,远离尘世,在博格达山神护佑的圣地,在阳光温和的天山天池之畔,让时光细细煮雪,酿一壶山水天之蓝,原生态的自然醇香令人浅尝即醉,游人访客沉醉流连忘了归程。

时光似水越流年,风花雪月吻过的天池,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冬季,偕同银山碧水的纯净,青石白雪的柔情,红果枯叶的守望,吟唱着一曲冬日的蓝色恋歌,歌声回荡山水草木见,悠悠暖醉着游人的心田。
天池之冬,雪吻青山,碧水凝玉,天境神池美若诗画。新疆的冬天在天池绘一个纯净的童话世界,一曲深蓝色的冬季恋歌召唤着你的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