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 匣 子
作者/韩继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五十年代,农村文化生活的方式,基本延续了民间一些传统文化,如戏曲、渔鼓、说书、杂技、马戏等,这些节目不是天天都能看到,而是在每年的传统节日和大集时才有。解放后,给农村带来繁荣、活跃的还是电影这种新的文艺形式,也是我们儿童最喜欢的场所,从此,农村的晚上才有了喧闹娱乐的气氛。
农村老百姓能听到洋戏,那还是六十年代初的事。口镇因为是镇驻地,所以有洋戏比外乡早。我记得口镇有戏匣子时,是1960年了。“洋戏匣子”是俗语,也叫“小喇叭”或“广播匣子”。因像个碗,也有叫“小黑碗”,这东西能发出声音来,还在里面唱戏,对老年人来说都感到神奇的很。
我记得第一次看到戏匣子是在一个晚上。听说口镇北街前街上按了洋戏匣子了,于是吃过晚饭就跑去占地方。到了一看,还是在王道义家二楼上(楼已拆毁,只剩四面墙),掛了一个黑碗大的戏匣子。这时已有10几个人都靠在韩传起家门口外的墙根前,正等着“听戏”。当大家正在专心期待时,听到戏匣子里响了,只听到吱吱啦啦声,听不到讲的啥,然后就唱戏了,里面唱的是莱芜邦子。老年人用手捧着一只耳朵在认真听,我们小孩因听不懂,有的就相互打闹,气得他们就训来训去。因为声音太小了,大家听的不过瘾,但处于好奇,还是坚持听完。第二天,我就不愿意去了,老年人还坚持了一段时间,由于天气渐凉,慢慢地几乎没人再去听了。
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莱芜县开始在农村实行广播入户普及工作,我家也按上了戏匣子。开始只有黑碗式的,让农户自愿购买,8角一个。为了好看,我就自己制作了一个木盒子把匣子装在里面,把盒子刷上红颜色,成了一个真正的广播匣子。后来,扩播站又卖的是改装好了的木匣子,还加上开关,是1元5角一个,用起来更方便了。广播匣子挂上墙,白天晚上都有新闻和戏曲播放,不出门就能听戏,全家人特别老年人都不知有多高兴啊!“莱芜县人民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下面请听……”这时全家一到晚上忙完家务后,就围在站炉子旁一边取暖一边听,还不时地议论着,至今记忆犹新。由于政治运动的兴起,农村开始每个大队设一个高音喇叭了。我记得从部队第一次探家时,在火车上就看到沿途村庄上有这种喇叭头子,回到家就听到高音喇叭里不时传来“革命歌曲”,农村再也没有以前那种僻静的感觉了。随着“农业学大寨”,喇叭又竖在了田间地头,走在路上,看到一片片田野里,红旗招展,喇叭四起,宣读毛主席语录,唱“大海航行靠舵手”等歌曲响彻四方,喇叭已发展成为农村的唯一宣传工具,不等九月九起会也能听到戏和歌曲了,喇叭的兴起,进一步充实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戏匣子到高音喇叭,城市正在不断影响着农村,使人们也开始有了高物质的追求。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农村悄悄地兴起“三转一扭”,即:三转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扭就是收音机。这几样竟成为女方的聘礼,开始在农村盛行,致使男方的父母成了一种沉重负担。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从“一扭”又逐步发展到半导体晶体管收音机,后又使用收录机,直到随身听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戏匣子”已进了历史博物馆,它只能作为中国在广播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我国电子科技发展的见证了。

韩继贵,字景然、锦贤,沁园阁主人。汉族,1945年8月生于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1963年参军,1986年转业后在市委市府任职。 本人自幼酷爱书画,喜欢读书,爱好文学与创作,退休后笔耕不辍,坚持业余写作,文章曾在当地报刊杂志发表,并接受电视台多家媒体采访。近几年还连续出版了4本回忆录微信文集,长达30多万字之多, 中国“当代画家”,山东“老年画家”。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