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已死!人间谁烧纸?
——纪念杜甫逝世1250年
作者|王伟(四川)
朗诵|赵建红(河南)
1250年前,伟大的杜二甫先生走了,带着少年的秋风,五斗的文章以及经世的绝望。走了……
历史真是一面魔镜,我们这个满大街都是诗人的伟大时代,竟然没有人记起。
1250年前,唐代宗大历五年(770)秋冬之际,一只漂荡于洞庭湖流域的客船上。如同一朵烛火被风雨浇灭的前夕,忍不住用最后的闪烁抚慰自身的光芒一样,自知大限将至的杜甫,完成了生命的绝唱:《风疾舟中伏枕书杯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成都,成都,没有玉林路,没有小酒馆,茅屋为秋风所破,安得广厦?饥寒交迫的杜二甫。锦官城的风花雪月,浣花溪的风情佳人,彭县令为什么不借钱?成都市长为什么不奉银,诗人用生命的悲壮成为诗人,成为了不朽。
杜甫离川,向荆楚而行,其初心乃是北返——关中或河南。然而,人不可能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也不可能第二次回到故乡。怀念故乡的人,终将死在遥远异乡。
李白诗云“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杜甫则说,“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其间的落差,不仅是诗仙的飘逸与诗圣的凝重相区别,而是心怀天下的少年游与心如止水的暮年返乡有着万千迥异。
770年秋冬之际,当潭州天气转凉时,杜甫却决定离开——离开潭州,离开荆楚,离开南方。可以推断,此时的他,已然万念俱灰,他只想回家,只想死在故乡的土地上。因为,在安土重迁的古人眼里,客死异乡乃是人生最大的不幸,甚至超过了不幸本身。

于是,杜甫又一次来到了烟波浩淼的洞庭湖。风急天高,水阔云低,杜甫以一首五律作别湖南亲友。诗中,他再一次自怜、自伤、自挽:“途穷那免哭,身老不禁愁……北归冲雨雪,谁悯敝貂裘。”
诗圣最后那几年,陪伴他的只有洞庭湖上的那只破船,以及冰冷的风和饥饿。弥留之际,杜先生一定在回忆安史之乱后的长安街,投奔仕途路上的囧迫,艳遇李太白的豪迈,还有半岁儿子饿死时的眼神。不敢想象杜甫是在怎样的挣扎和哀叹中走完孤独的最后一段路,那双悲悯的倦眼到最后有没有能够闭上?
从此,不再有疾病,不再有漂泊,不再有冷眼,不再有辛酸。无论是致君尧舜上高蹈的理想,还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酷的现实,都成为诗行浇铸的记忆。
这记忆,是一瞬,也是一生。
只有诗能喘息风烛残年的生命,只有文字能扛起你的灵魂之重。在这冰冷的人间,穿越千年,人类欠你一个道歉!今夜,我的世界只剩下眼泪和戈壁,归去来兮!
北岛言,“玻璃晴朗,桔子辉煌”。愿老杜在天堂,温暖明亮。

杜甫
作者|王伟(四川)
饥寒交迫
半是苟且半是远方
一路流离的杜二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
关山千重阻长安
一步一步回头望
孤独的行者
启程就踏上忧伤
国破君王在
城春年年春
安有广厦千万间
苍穹之下何处安放
秋风所破的茅屋
雨水冰冷地滴在心上
从来没有上过绝顶
哪来的众山大小
拾遗天下的情怀
是朱门酒肉冻死骨的悲悯
窗含西岭千秋雪
浣花春水踏歌声
饥寒交迫愁柴米
这匆匆的漂泊
五斗米一样摧眉折腰
故园不见泪满襟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猿啼三声断人肠
洞庭之上那支破船
载不动经世的哀伤
太白兄弟
等等我
欠我的那一场醉
还有寂寞
今夜赊一壶月光
饮下这该死的岁月
兵荒马乱的人世间
喝尽这八万里山河
星月皎皎,清风微漾
带上少年的秋风
五车的文章
人间,我走了

作者简介:
王伟:四川省文化艺术人物专访艺术家。
王伟先生诗以苏东坡为偶像,书法以王羲之为榜样,将有趣灵魂落于文字,将魏晋风华融于笔墨。
他也是一个寄情于山水间的山友与诗人,又是一个痴情于笔墨间的书法家,还是一个管理大师、演讲家、插花艺术家、茶人、高尔夫高手、舞者、摇滚音乐人、大厨、美食家、收藏家、慈善家……“不是诗人的书法家就不是会登山的CEO”,是他对自己的调侃。
王伟先生创作的几千首诗词歌赋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对家乡四川的歌咏之作,比如《巴渝大地赋》、《蜀山赋》、《如果我在四川遇见你》……用不同
的文体再现了巴蜀大山大水的万种风情。
诗歌中,比较典型的作品有《吊东坡赋并歌》、《杜甫》、《上帝的委屈》等,以及关于生命感悟的诗歌,如《雪山》系列组诗、《再回首》、《贫瘠》、《死亡》、《时间》等。

金牌主播简介:
赵建红,河南省林州市人,主任播音员,河南省朗诵协会会员,林州市作协副秘书长,林州市民协副主席,红旗渠学习会常务理事。



本期荐稿:白曼(香港)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书法作品为王伟老师墨宝
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