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門四科,言語與文學分,當時文學乃文章博學之謂,後世學者經生之源也。言語則辭采舌華之類,漢魏南北朝文史儒玄之分,俱由此來。然書法至唐一變,顏魯公之後格局重開,而詩亦然,如杜甫、韓愈皆有學問撑拄,故與古之詞章家不盡同。宋人發揚此風,蔚為風氣時尚,遂令嚴滄浪等標榜所謂盛唐者,訾謷曰:斯以書卷為詩也,以考據為詩也,以學問為詩也。風雅道裂,唐宋遂分,至清乃復求合焉。清代詩學自牧齋箋杜,馮氏糾嚴,而吴之振刊印宋詩以來,皆此求合一路之發展,非乾嘉樸學金石考訂之風助長之而已。至于清末民初,陳石遺遂謂同光體已能合詩人與學人為一矣。詞則常州以後,意内言外,音律綦嚴,學養亦富,沈鬱頓挫,居然合夢窗于老杜,實與詩歌同其祈嚮也。


本序作者龔鵬程先生
五四運動以後,士不樂學,學人之詩若難以為繼。然碩儒耆學,固猶能守故轍而發新軫;世變滄桑,格境又復大開,非沈思何以藻翰,非積學如何肆變?是以廢學之世,學者之詩反而可觀。較諸前史,雖不敢以凌轢唐宋為說,而實可以弗愧;較清中葉,則或遠勝也。
劉夢芙先生 新著
劉夢芙先生
劉夢芙先生考佚汲深,爬梳整理近代名家詩詞著作數十年,殆于此特有會心。故繼《近百年名家舊體詩詞及其流變研究》課題之後,又為此《近百年學人詩詞及其詩論詞論研究》,一篇上溯學人詩詞之源流及近時發展概况,中論沈曾植、金天羽、王國維、文廷式、吕碧城、馬一浮等數十名家之優劣是非,詳悉縝密,得未曾有。蓋世變頻仍,此類作品既不見重于新時代,資料殘佚實甚于往昔,此作材料充備,第一善也。制斷精而評騭明,則又一善也。其尤善者則為識見,斯學人詩詞非詩人詞人之外又一類詩人詞客也。學與詩分,本為詩與學之不幸,如孔子者,豈有四科之分耶?以人才力不齊,不得已而遂分,此莊周所謂道術哀哉已為天下裂也。彼逆料其後必將往而不返,故有渾沌既破之悲,孰知詩心不死,剝極來復,至今竟能合之,豈非幸事!居今而又有如劉夢芙先生者,能于舉世不甚顧惜之際,識此剝復之機,力為闡揚,則尤幸也。余于劉氏此作,草創之頃,已極關注,今見其成稿,愈為欽佩。故略綴蕪言,以為喤引云。
山東大學文學院講席教授龔鵬程謹白。
庚子閏四月廿日,西元2020年6月11日。
責任編輯:孫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