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琢磨的书
读《人类的智慧和生活》札记
王玉河

数千年来,智慧散发的魅力着实令人着迷,人们不间断地不知疲倦地用各种方式、各种语言来启迪智慧、解读智慧,推动着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最近读到的刘长允先生倾注十年心血写成的《人类的智慧和生活》一书,就以博大的胸襟,融会众家,多角度、全方位的对人类智慧作了深层次探讨。该书紧紧围绕人类的智慧和生活这一主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以及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人类的生活如何更加幸福快乐等问题作了长期地、独具匠心的探索和思考,可以说卷帙浩繁,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把艰涩的哲学问题简约化、生活化,以其深邃的思想、缜密的逻辑和高超的文字功底,在学术界和思想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该书理论性与现实性、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统一,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哲学著作,不仅有丰富的哲学、历史、宗教和文学知识,还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涉及学科之多,令人叹为观止。品读和领悟这部睿智、深厚的著作,越读越有味道,可以说是爱不释手,这也许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魅力。
这是一部让你懂得敬畏的书。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讲,“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这里他讲了两个要敬畏,其中之一就是要敬畏头上的星空,也就是要敬畏大自然。大自然广袤、浩瀚、无边无垠,包罗万千,充满着神秘和神奇。作者在“开天辟地一瞬间”第一章中开头,就开门见山的提出“天地是如何产生的?没有天地之前又是一个什么状况?我们赖以生存的天地今后又会走向何方?”对这些人类要追究和回答的最根本问题,作者从孩童时听到“天没边,地没沿,老和尚没有头发辫”这首儿歌起,就从未间断过思考,也给他带来诸多烦恼,当然也带来很多愉悦,甚至改变了他的价值取向和生活状态。作者用很大篇幅介绍了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纪,也不厌其烦地谈论了现代科学对宇宙起源和时空的解释。其实,这一章的主旨却是要告诉人们,我们至今为止对于宇宙的起源和性质并不真正清楚,我们人类对大自然应该永远抱有敬畏感和神秘感。敬畏是一种距离美,是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庄严。人一旦没有了敬畏之心,就如同猛虎出笼野性难驯,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甚至胆大包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作者在书中呼吁应该永远热爱和保护好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作者在“山重水复疑无路”这一章中,以十分忧虑的心情,论证人类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已经面临着严重的困境和危机。这些困境和危机,虽然反映在很多方面,但最要害的问题是:生态恶化、资源枯竭、核战争威胁、科技颠覆和科学技术的滥用,以及对重大国际问题形不成一致的认识和行动。作者严肃地提醒人们:要多一些敬畏,少一些无知的骄傲和过度的自信。
这是一部让你寻找爱和慰藉的书。地球上的万事万物都存在阴阳两面,人也一样存在男女两性。两性的结合是人类最伟大的关系。加强对“两性”的了解,是人类自身发展和繁衍的需要。作者在“阴阳二气铸男女”中强调,“要永远坚守男女应循之道上,要不断地提高男女和谐的程度,要使男欢女爱永葆生机和活力,要使男女之爱永做人类一切之爱的基石和源泉”。这一章重点揭示“性”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处理好两性关系中的重大意义,热情讴歌爱情。更为重要的是,本章特别强调一夫一妻制家庭的重要性,认为稳固和谐的家庭乃是我们人类幸福生活的根本保障。有位哲人说过,“人类生活在一条思想的河流里,不断地回忆着过去,又怀着希望或恐惧的心情展望着未来”。作者在“岁月如歌一万年”中用6万多字的篇幅,生动描绘了人类过去一万年生活的历史画卷,认为人类过去的生活总体是幸福快乐的。本章既描绘了原始社会,也描写了工业化时代,但主要是描写农耕文明时代,其中一个重要观点是,农业和农村,永远是我们人类的生存之本,要不遗余力地保护好农业和农村。他还强调,我们现代人如果有什么迷惘,应该到农业文明中去找指南;我们现代人如果有什么焦虑和不安,应该到农业文明中去找慰藉。因为农耕文明经过近万年的发展,累积了丰富的文化和精神,是最成熟的文明形态。
这是一部让你提高认知能力的书。客观世界为什么能够被认识和理解?数千年来人类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人类已经获取的知识是否有值得怀疑和动摇的地方?人类的认识能力是否有限制范围?知识和科学技术能对人类的生存安全和健康快乐的生活一直起保障作用吗?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什么关系?等等。带着这些烧脑的问题,作者开启了“千智百慧起先天”这一章。这一章主要是论述人类是如何获取知识的,强调先天和先验是人类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础和前提,内省和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大途径,并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人类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就。但这一章的真正用意却是要表明:人类已经获取的知识并不是确定的,我们人类的理性有永远不能到达的地方,我们人类的知识有一定的界限和范围,我们人类有永远想不白的问题,我们人类有永远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并断言这对人类不一定是件坏事。认为如果人类什么都知道,那是十分危险的。人类探索一切未知事物都是为了更好的活着,也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体现,探索一切未知事物可以使人类精神和物质上得到满足。探索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探索引起惊奇,而惊奇则是人们求知欲的基础。
这是一部让你学会交流互鉴的书。有学者曾断言,“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实际上,冲突并不是不同文明相遇之后的必然结果。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作者在“孔子基督如来佛”一章中指出,人类历史上涌现出很多思想、哲学、信仰和宗教,可以说五光十色,流派纷呈。但这其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当属儒学、基督教和佛教等。作者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透过历史长镜头,详细介绍了儒家文化、基督教文化和佛教文化,认为它们分别主张仁者爱人、爱人如已和普度众生,这些见解和思想是相通的,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不同的文化既要参差多态、各美其美,又要注重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章特别强调的是:人类必须要有安放心灵的地方,我们的先贤和先知为我们创造了经典和信仰,虽然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但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希望和指南。在人类今后的理想和信仰中,要重新审视和确定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注重恢复生命的高贵和厚重。强调“宇宙情感”或“自然情怀”将是一个重要精神元素,孔子和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将发挥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是一部让你分辨善恶的书。几千年的文明教化,使人变得越来越文明、越友善,但是,人作为自然界万千生物的一员,首先是个动物,七情六欲的动物属性在我们身上都有体现,并且有的方面比动物还丰富。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一直困忧着人们。作者在“人间大道真善美”这一章中,鲜明地指出人性是向善的,真善美是人类的共同价值取向,但实际上人性中还有阴暗面和弱点,甚至隐藏着诸多邪恶的东西。有的哲人说,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这话虽然说的绝对,但人身上善和恶的成分都有,是“善”和“恶”的统一体,应该是不争的实事。只是有的人善的成分多一些,有的人恶的成分多一些,或者说有的人有时候善的成分多一些,有时候恶的成分多一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引导着人的一切行动。当今社会,诱惑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况且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在利益诱惑面前,人们往往会冲昏头脑,善与恶之间只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它们的转换可能是瞬间的事情。作者严肃指出了现实生活中真善美的缺失,剖析批判了假恶丑给人类带来的不幸和伤害,并提出一些匡扶之策。同时,深刻分析了真善美的产生和来源,真善美的实质和内容,真善美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统一的问题。作者明确表示:真善美是人间的大道,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人类的幸福生活永远离不开真善美的陪伴。
这是一部让你充满信心的书。人类社会已经多次遇到过“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当今世界,我们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到底是坚持合作对话,还是扩大冲突?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恢复狼性竞争?是推进全球化,还是逆全球化?作者在“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章中给出了答案。这一章着重论述人类一定能够成功应对危机和挑战,化解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迎来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本章还提出,趋利避害,走出困境,实现新的跨跃,要靠全人类的智慧,要靠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本章特别强调:习 近 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关于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的呼吁、关于文明要相互交流互鉴的主张,都回应了当今世界的共同关切,都从根本上维护了人类的利益和福祉。习 近 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仅使我们人类可以走出困境和危机,而且能够迎来新的更好的文明时代。
(本文发表于中华读书报2020年12月2日)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