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的《桂花赋》只有七个自然段,篇制短小,但寓意深邃,迥异恒蹊(恒蹊者,不走寻常路,另辟蹊径)。但赋之主构“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描写,仍像欧阳修的《秋声赋》,通过“色”——“绿玉枝头,金粟摇黄”;“容”——“掩面深碧,暗淡轻黄”;“意”——“谦谦自敛,暗暗流香”;“气”——“玉免银蟾,眷眷守护;嫦娥姹女,款款依偎”;“声”——“蛩音如潮,风移香涌”五个层次的对衬铺排,使自然之“桂”的物象与作者之“心”的意象,在特定的情感氛围叠合渗融,显出深层的结构意识。而格局无疑是苏轼的《前赤壁赋》的主客问答式,突显了“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的人生意境。?xml:namespace>
“清风如水,木落萧萧”,是庚子秋晚的物华环境。“木落萧萧”句意见于明·止庵法师的“木落萧萧秋露浓”。“戚戚”:1.忧惧,2.心有所感动。《孟子·梁惠王上》:“夫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处的“戚戚”,即心有所感动的意思,作家套用了这一句式。“仰观舒心漫卷,俯闻蛩音如潮”这一工整的对偶句,突显了作家将要为之抒写的“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留香”的桂花而心生感动。

客怅然:“赏心乐事,于我何如哉?”“赏心乐事”语出1.唐寅的《一剪梅》:“赏心乐事共谁论”,埋怨纵有愉悦心情,又有谁和我共享月下销魂、花下销魂的美景?2.汤显祖的《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仍是心存怨尤,认为良辰美景犹在,但赏心乐事还不知在谁家院发生。“满目萧萧,花事凋零”,客人没有看到“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的“仙种原从月中来”的丹桂,他当然觉得了无意趣,“于我何干?”神情怅然了。
第四段“予”巧舌如簧,大谈“桃花映面”、“采菊东篱”、“濯波青莲”,于是“客无语,若有深思。”
直到这时,作家才让“绿玉枝头,金粟摇黄;碧纱帐里,梦魂飘香”的香涌风移,婆娑桂影登场。
紧接着的是“予”的摇唇鼓舌——“花蕊如粟,暗淡轻黄,体性羞赧。然香浓如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淡贮书窗,芬芳入心。”“予”诘问客人:“则桂孰与群芳欤?”

若醍醐灌顶的客人,于是“恍然大悟”,大谈了一番听后感:“今观秋桂,妆容素雅而馥郁漫溢,姿态猥小而丽出蟾宫,谦谦自敛,暗暗流香,玉免银蟾,眷眷守护;嫦娥姹女,款款依偎。此所谓玉蕴南山远,龙藏东海深也。”客人不得不下了定论:“然则花之圣者,桂也!”
作家就是这样的设定了主客同框,一问一答,层层递进,声色俱“丽”地,展示了自己的艺术构想,极大限度地体现了“薰彻醉魂清入骨,敢言天下更无香”,“毕竟素娥留不得,人间天上一时闻”的桂花的天生丽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