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这个标题,引录自吴文英《虞美人影》的头两句,是对作家开首几句话的诠释。“黄色先著风霜劲”即为作家“一夜流霜,洗去了晚秋的铅华,清晨起来,地面上已经铺满了厚厚的翠黄,镀了一层薄薄的霜,好像半老徐娘搽了些淡淡的粉底。”美文中的“流霜”“翠黄”“霜”恰好对应了吴词的“黄色”“风霜”。而暗喻辞格的“半老徐娘”,恰到好处地定位了节序时令的韶华已逝,但风韵犹存的“立冬”身份。

不过,该自然段的结尾,标点符号使用有误。“隐去了”的是“伊人”的“伫望”、“伊人……伫望”是主谓短语,所以不应该在“伊人”后无端地加一个逗号。
回到作家的撰题:《立冬,一首淡泊端肃的歌谣》“淡泊”一般指恬淡,不追逐名利,此处指颜色浅淡或消褪。这或许是吴文英的“红衣卸了,结子成莲,天劲秋浓”的写意吧。
“端”组成的词有端正、端庄、端详、端凝、端的、端倪、端梢、端候、端极、端闱、端端、绝端、席端……古今词汇,无“端肃”的踪影,属生造。但尚可意会,可理解为“端庄肃穆”。“洗去晚秋的铅华”,好像“搽了些淡淡的粉底的”半老徐娘——立冬,浪漫不足,风韵犹存,“新妆宜面下朱楼”的端庄肃穆倒也能醒人耳目。
秋意阑珊,肃杀将至,一切的一切皆是那么淡泊——颜色浅淡或褪去……且看,水藻已凝结成冰凌,“亮亮的,莹莹的,仿佛是立冬捎来的名片”;莽莽苍苍的原野,弥望的是“青色连天”,“绿意融融的地毯”,“零星点缀着的野菊”,像是“锦簇的花朵”;庄稼的秸杆,“枯槁着,翠黄着,却坚强地站立成活着的模样”;芦花“飘落成诗意的雪花,喜鹊,唱着天籁,“写意着冬的静默中的灵动”。

上述节令物象的“颜色浅淡或褪去”亦即“淡泊”,皆缘起于“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是人力无法挽回的。
立冬歌谣的“端肃”,则见于下述描摹:“村头的一块空旷的场圃,却在进行着一场隆重的冬的祭奠。”而祭奠过后,“那些久久等待的人们,就可以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土得有些掉渣儿的社戏,如玩旱船、地方戏、工鼓锣……”
立冬午饭,吃饺子一节颇有生活气息。然而却正是这一节,由于作家的失察和疏于深思,竟录用了一首名不经传的“诗人”的貌似律诗的诗。“椒醋辛酸拌”倒通俗易懂。“度量限逸沉”作何解释?古今词汇中绝无“逸沉”一词,我揣测大约是饺子填馅的多少,决定了它的沉浮如何。“蒜姜和荤素”,也可解,但“缄口品揪心”作何解释?“缄口”避口不言;“揪心”焦虑、伤心,极度痛苦,我猜想,“诗人”的意思,大约是蒜姜和到荤素馅里,其辛辣令人难以忍受,但是也不至于“揪心”啊。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作者把这样的一首诗擢拔到无以复加的高度,说什么“这首咏唱饺子的诗歌,千百年来让多少对来年怀有好梦的人们,口中生津,心旌摇荡。”写过《红星阁》《浴德泉记》的赋文,且生动传神,新旧体诗也颇受好评,美文更是好评如潮的作家,这次是怎么啦?这是对吕君30篇评论文章中,我认为大有瑕疵的文章。
愿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