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在番城大寨社区雷圩组,人们时常会看到一位中等身材年近花甲的老同志,他态度和蔼,经常走家串户,谈笑风生,他就是番城办事处纪工委副书记汪志远同志。自扶贫以来,他就与这里的群众打得火热,尤其是帮扶对象,更是嘘寒问暖,关怀备至。除了让他们应享尽享国家各种扶贫政策外,还为他们解难答疑,消除思想顾虑;出谋划策,拓宽增收途径,在生活上也是关爱有加。看到白血病患者刘海洋,生活比较清苦,就时常送些肉去为他们改善生活,冬天见他穿的单薄,就换下羊绒大衣、捎上自己的棉袄一并送去;见尿毒症患者王金科的门破了,就把家里的一副闲置大门拉来给他,看他没有手机,就把侄儿刚送的老年手机转赠给他。后来发现同庄子的五保老人王定友,家中没有电视,就当即答应把自己家的彩电抱给他…… 王井玲也是雷圩组贫困户,她早年失去丈夫,带着一儿一女过活。女儿患红斑狼疮,家中生活非常困难。汪书记知道后,很快为其办好低保手续;又多次奔走,为其女儿争取到红十字会的5000元医疗救助;不久,她的儿子考上了大学,家里拿不出学费,汪书记十分着急,又四处奔告,很快为其争取到国源超市5000元的助学捐赠;为了加快她家的脱贫步伐,帮其拓展就业门路,汪书记又为其办理了50000元的小额贷款,助其养殖生猪。
汪书记清楚要做到勤政爱民,既要多干工作,干好工作,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还要设身处地事事为群众着想。因而每当扶贫日,他都起个大早,二三十里的路程,必于7点前赶到群众家里,迅速办妥各项事情,尽力不误他们下地干活。就这样自始至终地坚持,使得帮扶对象们戏言说:“汪书记好似我们肚子里的蛔虫,能算到我们有事……” 在非扶贫的日子里,只要有空,汪书记也爱跑到雷圩组转一转,和群众拉拉家常,顺便帮他们干些小活,既联络了感情,又加深了信赖,更促进了工作的开展。致使群众有话原意跟他讲,有事乐于向他诉……因而他成了大家口中的“我们的汪书记。”庄子里没有不认识他的人,更没有咬他的狗。

人们知道番城办事处处于城乡结合部,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矛盾较为突出,尤其是固城社区,这里牵涉新农村建设征用的荒芜土地,城市居民安置地互换遗留问题,开发地旁的违章建筑拆除以及古城路的拆迁安置等诸多问题,导致干群矛盾不断,上省入京上访不停。鉴于此办事处特派宣统委员陈志刚、纪工委副书记汪志远入驻固城社区,分别担任正副支部书记,着力了解情况,化解矛盾,处理社区多年来积累的疑难杂症,解决群众合法、合规、合理的诉求。汪书记一到任就扑倒身子,协助陈书记宣讲政策,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赢得了群众的理解与支持,顺利拆除了凤凰大道东延段的违章建筑,确保了顺利施工。同时又做通了阻止番国大道东段施工的几家拆迁户的思想工作,很快番国大道被打通,顺利通车。 家住汪庙社区的李建乐可谓是番城著名的上访钉子户,郑州、北京他经常奔波,信访办、信访局里也是常客,因年迈多病,一些接访的领导见了就头疼。作为纪工委副书记的汪志远,对此高度重视,每次见他来访,都热情地迎进送出,让座、倒茶、嘘寒问暖、屈膝谈心,认真倾听,从不打断他的倾诉,常常是待他讲完后,对其所提出的合理诉求,能给与解决的就努力促使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就向其说明原因,解释清楚。就这样汪书记把他当着亲人,推心置腹,很快和他成了忘年交,见面无话不说,不久李建乐就不上访了,偶尔也有想法,便打个电话聊聊就完了。 远在一五年夏季的一个晚上,时任计生主任的汪志远正要下班,忽然接到淮堰社区灌河漫堤的消息,洪水就是命令,汪主任立即召集所里突击队员连忙赶到抢险现场,洪水已溢出坝顶,他们立即投入战斗,帮助打桩、铲沙、装袋、垒堤,一直干到深夜。这期间家人曾多次打来电话,告知家里洪水已漫进院子,深达四十公分,汪主任就是不回应,他清楚自己是位老党员、老干部,在关键时刻就应一马当先,哪能顾及自己的小家呢? 鹏程路棚户区改造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涉及到障碍物的清理,房屋的丈量,拆迁户人口安置等诸多问题。那是2018年的冬天,汪书记接到任务后,立即行动,穿着胶靴,踏着积雪,冒着严寒,一家又一家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认真听取各种意见和建议,了解群众的各种诉求,向群众宣传拆迁政策,通过一周时间的努力,他做了大量的工作,既把握了政策,保护了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又保护了拆迁群众的应得利益,同时也为后来的项目建设顺利施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汪书记就是这样,几十年来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党工作着。现在他虽已年近花甲,即将离岗,身患胃病、肾结石,但他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浑身洋溢着正能量。工作从不挑精拣肥,努力做得圆满,荣誉从不争要,总是推让。他常说:“把荣誉给年轻人吧,他们年富力强,是国家的未来,激励他们多干工作,多做贡献!”他不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影响他们,还常常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鼓励他们努力充电,不断奔向更远大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