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榜样
文/肖锋
榜样,楷模也,领导与下属,老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他们都在为下属、学生、子女树立起榜样。
拨开领导与下属、老师与学生的所谓“榜样”不说,今天就谈谈父母在子女心中的“榜样”吧,因为这是当今社会上一个老生长谈的话题,比如说某子女在大庭广众之下所做的事情不太尽人意的时候,可能会因此被说成是“大人没做出榜样。”
所谓“榜样”二字的概念应该是正能量的,善意的以身作则吧,在“榜样”未“达标”时,我们应该问问“为什么会是这样”才算公平,不可以从某个局部去衡量“榜样”的是与非。
我来说个案例。前不久,湖南朋友的父亲因病去世,当时,朋友正在千里之外的医疗机构刚刚为腰椎复位病人完成复位前的局部麻醉工作,在老家电视台任职、居住的大孩子打电话给父亲说:“爸,二叔在微信群里说‘爸走了’是什么意思?”
朋友心里有种不祥的预感,建议孩子打电话给二叔问清楚。
稍后,大孩子在电话中哽咽着说:“爷爷去世了,你安排好工作马上回来,我请假回去乡下看看。”
朋友万分悲痛的吩咐妻子准备好回老家的行李,他继续专心对从一百多公里外来的患者进行了仔细诊治后,向有关领导请了假,驱车八个半小时回到了湖南乡下,夫妻俩不顾旅途疲劳,便直奔厅堂,厅中已经摆放了老材,燃起了香、烛。
伤心、悲伤之情向他们袭来,两夫妻“唰”的一下跪在地上,痛苦的用牙齿咬着下嘴唇尽量不让自己情绪失控。
半小时后,大孩子又来电话问:“爸,你到了吗?因为采访稿还没交上去,我刚从乡下返回市区的办公室先将今天写的稿纸完成,明天等着在电视节目中播出,忙完了台里的工作就回乡下。”好诚肯,话语中充满伤心。
朋友从心底里感谢孩子对已故爷爷的真诚。
接连五天,朋友的孩子带着妻女在每天傍晚时分完成了采访任务后,开着那台凯迪拉克汽车,驱车五、六十公里从市区赶回乡下,每次到达乡下,大家都已经吃饱喝足,朋友的孩子就自己去厨房找些剩菜,架好桌子,随便吃一些。
到出殡前三天,电视台的孩子打电话给父亲说:“我后天要晋升考试,明后天不过来了,复习一下再准备后天的考试,后天晚上再回来为爷爷行丧礼,家里的事就辛苦你和叔叔们了,请理解。”
做父亲的理解孩子,工作、前程、家事,事事在兼顾。
在其他人看来,大孩子的晋升考试,“耽误”了已故爷爷的后事事宜,堂二叔是个心急的人,不停的间朋友:“老大,大侄儿去哪里了?家里办这么大的事怎么总是不见人?做为长孙怎么还不回来见礼?”朋友为孩子做了解释。
次日是孩子正式考试的日子,“长孙没回来行丧礼”的指责愈演愈烈,闲言碎语频频出现,堂二叔按奈不住了,再次致电正在考场的大侄儿,侄儿心烦意乱,说了句:“哈哈呆呆(不够数的意见),你是哪个?”堂二叔心中不爽。
几天来的熬夜和悲伤,朋友总是时不时忙中偷闲去路口孩子来的路口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回避一下鼓乐声声的喧嚣,更多的是希望那台黑色凯迪拉克出现在路口。
孩子的堂二叔——朋友的堂二弟走过来,对正在路口歇息的“老大”说:“你大崽刚刚骂了我。”
“为什么骂你?”
“我问他做为长孙,此时你去干嘛了?你崽骂我哈哈呆呆。”
“骂得好,他正在考场考试,如果侄儿不是傻瓜,他会准时回来的,根本不用三番五次的问,请大家理解大侄儿。”
朋友笑了笑继续说:“从他爷爷去世这几天来,他哪天没回来?”
“这是你带出来的榜样!”堂二弟发怒了。
“你读过书没有?一个在职工作人员可以说走就走的吗?爷爷去世确实是天大的事,但是有众多亲人、朋友在现场打理一切,难道要侄儿放弃晋升来灵堂凑数?何况离丧礼还有两天,我们为什么不去理解晚辈们呢?”朋友也大声说。
堂弟一边怒气冲冲,一边指手画脚:“就是你,教子无方…”
吵了起来,堂二弟媳,大堂弟,堂妹一起上阵,此时此刻,本已承受着丧父之痛的朋友仿佛陷入了孤立。
晚上七点多,朋友的大孩子忙完了电视台的工作后,衣服还没来得及换就赶回乡下。
所有人和平常一样,早早就吃了晚饭,小夫妻俩便自己动手去厨房炒了一点菜,随便吃了晚餐。
夜里九点半,朋友去垃圾焚烧点焚烧生活垃圾,经过堂弟门口时,堂弟楼上还在议论侄儿的过错,责怪之声,不绝于耳,说:“都是老大惯坏的,没有在孩子身边树立起榜样。”
朋友心事重重的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心中好难过。
朋友的为人、修养、素质,虽然没被家乡人所在意,但是受到了工作地的市、县多部门器重,在当地的口碑更是非常不错。一个外地人能够在异乡受到政府部门器重、民间的尊重,一般很难做到。
他是个身怀绝技的医生,患者来自省内外,他还是一个公益团队的领导者,只要知道山区有特困孤儿或特困学生和参加过抗日、抗美援朝战役的退役军人,他会千方百计去联系、去了解,然后带领志愿者们捐款捐物跟进,尽量帮助特困学生完成学业。
舍得、助人为乐是他的人生座右铭,他不光自己在做,还带上妻子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并对子女们言传身教,教他们学会吃亏,学会奉献,低调做人。
在学习方面,他从未放弃过医学的更新和追求,通常学习到深夜。打牌、唱K等休闲娱乐活动仿佛与他无关。
以上这些是不是在孩子面前树立了榜样?
朋友三个子女从不打牌,始终将学习放在第一位。孩子们说:“以前没好好读书,现在必须边做边学,充实自己,提高自已。”
这些榜样还不够吗?难道一定要按照其他长辈们的要求说做什么就必须做什么吗?且不理对与错、急与缓?爷爷去世时,长孙子每天做完工作、陪女儿看完医生后能够坚持从几十公里外回乡下陪灵、仅因参加晋升考试未能按时到位而被长辈说成是“老大没树立起榜样?”
请别将自己的思维捆绑他人好吗?懂得理解,懂得尊重,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何乐而不为?
在说“榜样”前,还是先检讨一下自己吧。
2020.1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