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源头、清淤疏浚还的是历史旧账,如何尽快修复岚河生态环境、让河流实现“自净”则是岚县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面临的困境。
要解决这一难题,污水净化是关键。为此,岚县投入巨资,兴建改造污水处理厂,尽最大可能为岚河减负。据了解,岚县先后共投资兴建三个污水处理厂。作为全市最早建成并投用的污水处理厂,一期由于设施设备老旧,无法适应新的环保要求,已停用转为污水应急处理设施。二期采用改良型A2/O+反硝化生床滤池工艺,出水可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而随着县城生活污水排放量的持续增加,岚县于2019年8月又同步实施了污水处理厂二期地表水V类提标改造和1万吨/日三期工程建设,目前工程基本完工,到11月中旬将达到2万吨/日处理目标。
与此同时,岚县还加快城区污水管网建设,推进城区市政污水管网新建延伸和改造修复,对县城主街道全面实施雨污分流改造,确保城区生活污水应收尽收。
,除了县城城区外,岚县统筹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在岚城镇、普明镇两个乡镇建成了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完成了2个沿河村污水入罐转运设施建设,配备了9辆吸污车收集转运县城溢流污水及岚河沿线农村生活污水、小作坊废水,尽力减少污水对岚河水质造成的影响。
提升污水处理率,加快城区污水管网建设,盯住农村河湖污染……着眼流域治理,从“毛细血管”入手,解决水治理的“末梢”难点,岚县在岚河水环境治理道路上行稳致远。
从长久立,护送一河“净水”入汾去
岚河水环境要治更要管,只有高质量的管护才能保持岚河绿水长流。基于此,岚县为每条治理好的河道都配上河长和河道巡河保洁员,多达200余人的管护“主力军”共同为岚河撑起“守护伞”。这不,一大早,50多岁的社科乡井峪堡村村主任靳六珍刚吃完早饭就和往常一样开始了巡河工作。他沿着村边河道边走边看,一旦发现河面有漂浮物和垃圾就通知村里河道保洁员开展清理工作。看着流淌过村边的小河由原来垃圾满地到现在如同小时候般清亮,靳六珍心里充满自豪,对巡河工作也更积极了。
自省、市实行河长制工作以来,岚县第一时间组建了以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双组长的“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并按照“一河一策”规范化管理,明确了“县河长”12 人,设立“乡河长”“村河长”100多名,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合作战的责任网络。书记、县长、县级河长率先垂范、带头巡河,乡镇有乡镇级河长,村里有村级河长,河流养护责任扎扎实实落实到行政领导身上,打破了从前“没人管”的僵局。至此,岚县境内8大河流、79条河段、2座水库有了守护者;100余名县、乡、村“一把手”也有了新职责,岚县河长制从“有名”到“有实”。
为推动“河长”主动去管,岚县还通过政府主要网络和媒体平台向社会公示各级河长,并在河道岸边显著位置竖立了河长公示牌,标明河长职责、河流概况,管理目标以及监督电话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利用光伏收益资金开发设立了124名河道巡河保洁员公益性岗位。定时对河道保洁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对保洁工作进行奖惩考核,每段河道有人管、有人治、有成效成为岚河水环境治理新常态,河长制实现了从“有名”、“有实”到“有效”转变。
河面干净了,河水变得清亮了,断流的小河也欢奔起来……随着“河长”制的实施,岚县境内的大小河流悄然发生着变化,岚河治水成效开始显现,曲立断面水质逐渐出现好转,首次退出劣五类水质,达地表水三类水质要求。“现在的成绩来之不易,我们要把保护和治理工作继续做下去,让岚河这条‘母亲河’不再负‘重’前行,一直水清岸绿,为市民提供一个美好家园,也为下游的汾河提供更加干净的源头活水。”市生态环境局岚县分局负责人杨慧森说道。(梁海珍 梁瑞霞 孙涛)
来源:吕梁日报 责编:巩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