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龙快婿邦奎
文/潘安兴
🌹这个名字,在湾里似乎很陌生。与现在湾里人接触很少。
🌹他家在台子上。祖父运兵,曾在国民党当过工兵,后来解甲归田。娶了范家田的姑娘,延续香火。父亲奠珊,排行老大。
🌹在那个时代,有历史问题的,都要夹着尾巴做人,免得惹麻烦,自找苦吃。潜规则也影响着子女。
🌹潘家湾普遍贫困,混得好的也不多。全国解放后,大家还是过着苦日子。能够吃饱饭,就是一种奢望了。
🌹在农业生产队里,大家都靠工分吃饭。家庭劳动力多一点的,还能够过上温暖,没有断炊之虞。
🌹遇上连续自然灾害,饥饿袭来。人们寻找生存的出路,保命要紧,选择最佳去处,哪里有粮食,就往哪里跑。
🌹江西宜春万载县有个大型国营林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成立了。初创时期,招收了一批伐木工,运兵便带着妻子作为先行探路者,加入了吃供应粮的行列。

🌹在饥饿的年代,粮食就是生命。朝往粮食的方向去,是求生的欲望与本能。
🌹奠珊与奠生是是叔伯兄弟,遇事总找奠生商量,请他帮忙拿个主意。他谈了自己的想法,获得了理解与支持。
🌹带上盘纒,踏上求生之路。从长轩岭走到汉口大智门,搭上火车,到了湖南长沙。准备在这里转车去江西宜春,哪料到大批逃荒人群聚集在那里,被当地公安局拦截,遣送回家。
🌹不甘心,再次踏上不可预测的征途。这次,他改变了策略,在长沙的前一站下。再问路换乘,下车了,身上沒钱到宜春。万般无奈,只是靠一双脚步行。
🌹沿途边走边问,饿了就讨饭;渴了在路边塘或小溪边喝口水;晚上倒在屋檐下困一宿。走了三天三夜,好不容易到了县林业局。说明情况,恰巧碰上便车,搭载他到了林场。

🌹亲人突然到来,异常惊喜,不禁热泪纵横。叙述别后离肠愁绪,下一步的打算。跟林场领导反映情况,得到了允许,安顿下来,找到了生命的绿洲。
🌹干林业是个苦差事,常年累月野外作业,餐风宿露。在农村生活了的人,他们的勤劳,能够适应这种艰难环境。
🌹在木材紧张的年代,伐木工人放树,是个危险活儿。稍微不注意,发生意外,打断腿,压断腰的伤残事故,不时让人怵目惊心,成为惨痛的记忆。
🌹当时,工资普遍低微,每月只三十几块钱,但却可以养活一家人。
🌹两家人相继在这里落户,也有个照应。多了一份亲情,时常聚聚,虽然累点,倒也其乐融融。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过去老人说:江西老表。是在追溯历史。六百年前的洪武移民,很多黄陂人的祖先,都是从江西过籍到湖北,凭着这份渊源,很快融合到了当地土著。

🌹劳作生活,简单程式化,一家人在一起,也觉得很满足。毕竟,摆脱了饥饿的煎熬,死亡线上的挣扎。
🌹转瞬,邦奎到了入学年龄。那时,林场家属的孩子,上小学每学期只有几角钱,特优惠低廉。学校虽然简陋,却给孩子们提供普及义务教育。
🌹上学,不做睁眼瞎,改变几代人的文盲,既是父母的梦寐,更是子女的跨越前人的起点。读书十年苦,不读书一生受苦,这是上辈人刻骨铭心的经历总结。
🌹踏进学堂门,他就非常用功。除帮助母亲做家务事外,从不贪玩,抓紧时间做功课。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听老师讲,先生提问,积极举手回答,让老师满意首肯。
🌹从小学到初中,各科成绩名列前茅,成为班上的尖子生,父母引以为骄傲。一个热爱班集体的孩子,每次卫生都抢着做,成为同学们的偶像。
🌹征兵的消息传出,他踊跃报名。参军入伍一直是他的梦想。“全国学解放军”,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穿上军装,进入部队这个大熔炉,把自己锻练成特殊的材料,今生无悔。

🌹经过体检、政审过五关斩六将,通知书下来,录取了,全家皆大欢喜。部队接兵的首长一看,很满意。踏上了从戎的征程,开始书写人生的履新。
🌹在部队这个大学堂里,他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无愧军人的形象,军训上刻苦用功,各科创造优秀,还特别钻研军事理论。闲暇之余,注意阅读古今中外著名战例,特别喜欢看拿破伦传记。
🌹战友们开玩笑说:“难道你想当军事家不成”?他回答:“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最好的士兵。虽然不能当元帅,学元帅应该学的知识,毕竟充实了自己”。见他出语不凡,都敬佩不已。
🌹付出别人没有付出过的努力,超常的坚韧不拔,出色的表现,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被评为五好战士,还记了三等功。
🌹转业回到了地方,安置一时还没有着落。就帮母亲打理一下家事。有一次去买煤,在上坡的路上,看到一位送煤的老人,使劲地拉着板车,大汗淋漓。在半坡上已经拖不动的样子,他连忙把自己的板车停在路边树干靠着,帮忙推上平地,让老人感谢连连。
🌹回过头来,拉自己的车子,老人还坐在地上喘气。见此情形,上前问准备把煤送到哪里,对方告诉了地点。他让老人休息一下,自己快到家了。便匆匆把煤放在门口,对母亲讲了一声,飞跑到停车处,拉起车子快奔。

🌹不一会儿,到了煤用户门口。一个独立的宅院,二层的楼房。他让老人歇着,将煤一箱一箱的搬进去码好。屋里走出一个年轻的女孩,倒茶递烟。
🌹这个漂亮的姑娘对老人说:“你儿子真孝顺啊”!老人急忙解释,素昧平生,路过帮我”。姑娘听说,投来惊异的眼光。一问,是刚刚转业的军人,还是街坊呢!
🌹不期的邂逅,似乎今生有缘。在乘公汽的站边,发现一个女孩子倒在地上,痛苦地呻吟。上前一看,二话不说,背上肩,送到医院,挂号就诊,拍片脚严重骨折,住院治疗。放下手头的事情,在医院陪护照料了一个月。女孩子的感激不尽,说真是遇到了好人。
🌹战友介绍,暂时到副食公司做仓库做保管,姑且骑着马找马。一个客户带着司机提货,他客气地请就坐,奉上茶水。按单悉数发出,让搬运码好,开单写得一手好字,一看很养眼,让人舒服。毕躬毕竟奉上,请对方查收。临行挥手告别。
🌹原来这个客户,就是那个两次相遇女孩的父亲,宜春市委副书记,地级市的高官。女儿回家说出事情的经过,获得芳心的暗许。父亲也很理解,支持女儿的选择。便微服出巡,现场考核,很满意。
🌹在一个单位的偏角当临时工,出色的表现,引起领导的注意。是金子总有闪光的时候,便把他提到办公室担任文秘,上报材料都由他执笔,获得上级部门的表彰。不久转正。以后抽到县直机关大会秘书处,负责文牍,给了大展身手的机会。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这是圣贤的古训。这位市委副书记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对女儿说:“他不可能久居人下”。招考干部的指标下来,他参加了应试,顺利录取,实现身份的转换。
🌹双喜临门,与市委副书记的女儿喜结良缘。一路顺风顺水,也就顺理成章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家还写信给奠和,请他介绍家乡的情况与变化,乡愁萦绕在心头。对异乡的游子,奠和热情介绍了乡亲们对他们的思念,几年的面貌,殷勤邀请他们回来看看。亲情乡情,书信鸿雁承载着浓郁。
🌹这块土地,盼望着游子的归来!这块土地的亲们准备好了热茶热饭,开几瓶好酒,等待他们叙旧!剪不断的乡愁,忘不了的乡音,忘不掉的亲情,舍不了的故乡!

图片作者提供、网络。
🌹(本文得到潘奠和宗长的帮助,口叙提供相关资料,表示衷心感谢!)
🌹2020年11月23日
🌹于黄陂前川桃花村曹家湾35号
🌹潘安兴电话☎️:13397133752

作者潘安兴老师简介
潘安兴,本名潘兴家,自号木兰山樵。西陵布衣,普陀知客。一九四九年十月生,湖北黄陂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文化程度,高级政工师。当年老三届,经历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辞赋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黄陂诗词学会副会长,黄陂二程研究会理事。《钰山赋》曾获全国征文二等奖。主编有《木兰山诗词集》,著有《龙腾华夏千秋一统赋》、《中华大家庭赋》、《人间万象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