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期鹏走近赵德发
作者:秋水伊人
知道赵德发这个名字,还是2018年底,在原莱芜市作协副主席、原莱芜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济南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许庆胜的家里。许庆胜先生作为莱芜市的两名山东省作协第七次会议的代表之一,出席了山东省作家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会上,他有幸见到了原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的赵德发先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赵德发主席的《赵德发文集》十二卷。从那时起,赵德发这个名字就印在我的脑海里。机缘巧合:在我的师弟张期鹏先生2019年12月3日和4日的朋友圈,我看到了《激昂年代,耕读青春》——赵德发先生新书发布会的策划和具体活动时间、地点,于是我第一时间和期鹏取得了联系,并告诉他我要携老公一起参加,因为我不想错过这个近距离接触赵德发主席的机会,会议当天我们如约前往。
2019年12月8日,艳阳高照,我们一家三口驱车200多里,去省会济南的复兴国际中心,参加了《激昂年代,耕读青春》赵德发新书发布会。会上,我们近距离接触了《1970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的作者,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赵德发。亲耳聆听了他的创作经历和创作体会。
在发布会上,我们还同时聆听了山东省散文学会会长、山东友谊出版社原总编辑丁建元先生;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垂杨书院创办人张期鹏先生;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济南“周三读书会”的创始人李炳峰先生对《1970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的阅读体会,以及他们对赵德发主席为人处世、从文写作的介绍,给我以及与会者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真的是受益匪浅。并且我还获得了赵主席的签名本。
赵德发主席描写的1970年代,正是我的读书生涯的全部,1971年至1980年,我上小学、初中和高中,而我的小学、初中正是在本村的小学和初中,正好是乡村学校。我清楚地记得那个年代,每个学校除了一两个公办教师以外,几乎都是民办教师以及代课教师在支撑着。赵德发老师描写的那个年代,正好和我的上学年代相吻合,我的所有知识和能力也是在大量的民办教师教育引导下形成的。直到1978年我考上了莱芜一中,情况才有所改变,因为莱芜一中作为莱芜的最高学府,在我记忆中好像没有民办教师,因此我对那个年代以及那个年代的乡村中小学状况极其熟悉又深有感触。我刚登上教师岗位的80年代,我首先回到我的故乡~原莱芜市牛泉镇上庄中学工作两年,接着又到了原莱芜市凤城街道办曹村中学(汶水中学前身)工作了两年,那两所学校都是乡村学校,我和大量的民办教师成了同事,因此,赵德发老师描述的人、描述的事,描述的情景,我几乎都能感同身受。
开会回来后的四天,我一直捧读赵老师的《1970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四天时间,我正好一字不落地阅读了一遍,不时圈圈点点,记录下阅读时的心得和体会。我和赵德发老师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也曾一直怀揣着一个“作家梦”直今。只是我没有像赵德发老师那样坚决,那样彻底!辞了公职去学习写作,并走上了专业作家的道路。
赵德发老师在《1970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这本非虚构性作品中,能勇于解剖自己,正视自己。在《引子》中,他说:“在人的第二次诞生中,教师应是“子宫”组织中的一个个细胞,他们应有充足的营养,充沛的活力,呵护学生助其成长。然而我回想1970年代,担任乡村教师的经历,不仅羞愧莫名,冷汗涔涔……” 并且整篇中他不止一次地对自己的这种心理活动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描写、阐述。
赵德发老师的《1970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这本书,可以说是整个中国乡村教育的一个缩影。他的乡村教师经历也是那个年代每一个从事过乡村民办教师、代课教师的典型代表。我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他书中描写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好像都在我身边出现过,因为我们都共同经历过那个年代,只不过他的身份是教师,我的身份是学生。那个年代,一个学校十几个教师中,只有一、两个公办教师,他们基本都担任校长,主任等职务。由于公办教师没有土地的拖累,时间充足有保证,不像民办教师那样,上课的时候还要担心家里的土地种什么,怎么种?还要担心赶集、上店、购物的事儿,这种情况我记得在我的散文集《秋水涓流》里面的几篇文章里有所提及。
在当地教学,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论是同事还是学生,几乎都能攀上亲戚关系,各种庄乡、各种表亲,相信全国各地都一样。还有赵德发老师有关“普通人” “普通话”的说法也是挺有意思的,就是:“在普通的场合不说普通话,在不普通的场合说普通话!” 真的是幽默、生动又形象。
总之,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还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相信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能找到你所熟悉的那个乡村小学、乡村中学,还有你学生时代教过你的那些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
这就是我跟随期鹏,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赵德发主席,以及他的作品,并有意识学习和研读。

秋水伊人,原名亓玉玲,本科学历,高级教师。教学之余喜欢唱歌、跳舞、旅行,更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原莱芜市作家协会会员,原莱芜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济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山东教育报》、《中国作家网》等各种报刊杂志、网络媒体。事迹收入《东方创业者》、《中华之魂》、《光辉岁月》、《山东教育报》等。出版个人散文专辑《秋水涓流》和评论集《许庆胜人品文品研究》。《秋水涓流》获原莱芜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诗评《文学创作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2018.第11届“毛泽东颂”诗歌朗诵会暨征稿评选活动中,荣获“第四届屈原.蔡丽双杯杰出诗歌评论家”。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