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时节忆母亲
张凤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悲肠欲断忆母亲。母亲离我们而去已有十五个年头,在这十五年的日日夜夜里,母亲的音容笑貌、点点滴滴,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无数次的睡梦中,和母亲在一起有说有笑,领略她的教诲。醒来竟是一场梦,顿时泪如泉涌。母亲平凡而伟大的慈行善举,一直激励着我们子孙后代。
(一)
百善孝为先,这是母亲一生的信条。母亲二十一岁那年,嫁进了张家门。因为父亲是过继,当时面临着两个家庭,祖孙三代老弱病残幼共十三口人。艰苦度日难上加难,母亲无怨言,与父亲共同撑起这片天。
老奶奶病重,长年瘫痪在床,母亲日夜伺候在侧。一日三餐,吃喝拉撒,全包揽。精心照料,不怕脏累不嫌烦,直到老奶奶病故。老人在弥留之际,紧紧拉着母亲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奶奶我今生…有福气,遇上你…这样的好孙媳,要是…还有下辈子,我愿你…还作我孙媳,你…愿意吗?”母亲点头哽咽着“嗯”!
老奶奶放心地闭上了眼,驾鹤西游。老奶奶去世后,母亲待爷爷奶奶也如此,好吃好喝先顾着他们,百般侍奉细致入微。爷爷奶奶整天笑不拢嘴,逢人就夸:俺娶了个好儿媳。
(二)
乐善好施,是母亲一贯的传统美德。无论家人、邻居、还是素不相识的外乡人,不分亲疏都热情对待。需帮的,能帮的,倾其所能尽力帮助。
母亲刚结婚不久,父亲的妹妹也结婚,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嫁妆,母亲毅然决定将自己陪嫁的衣橱送给她,自己盛衣却用纸箱子。姑姑得了病,家贫无钱治,母亲与父亲商量着,把姑姑接家来,看病熬药伺候着,不厌其烦。姑姑去世后,表弟成了孤儿,母亲待他像亲儿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
六十年代,三年生活困难时期,全家吃糠咽菜艰难度日。有一天,母亲突然领来了一位素不相识的哑女,此人是遭丈夫毒打逃出来的。母亲看她太可怜,将她收留下,一住就是好几天。自家生活难上难,怎奈又凭空添了一张吃饭的嘴!我们年幼不懂事,不理解母亲当时的善心。每当我饥饿难耐时,就埋怨母亲管闲事。母亲总是笑着说:“哪里没有行好的?!人到难处帮一点,胜似平时给金山,人要有颗同情心,周济照顾都是应该的。”听了母亲一席话,敬佩之心油然而生。母亲虽然没文化,说话做事大度占理。类似这样的事情还很多,譬如:二叔当乡村医生的几年里,每天都有从十里八乡赶来求医看病的。有的地处偏远,须起早往这赶,有时连饭顾不上吃,母亲听说后,烧水做饭,热情招待。下雨天,遇到过路人,在大门口避雨,正赶上吃饭时,母亲毫不迟疑,盛上饭菜,送到避雨者手中。
本庄有个姓展的,刚从河北返乡那几年,一家四口缺衣少穿,母亲知道后,在自家生活还不富足的情况下节衣缩食,给他家送去吃的和穿的。还手把手教会展家媳妇做针线活。他媳妇感动的对母亲说:“你真是俺天下难寻的好嫂子,俺一辈子也忘不了你对俺的好处。”
母亲心灵手巧,有一手很好的针线活,左邻右舍的婶子大娘,总要拿着布料让母亲裁衣服、鉸鞋样。谁家姑娘要出嫁,儿子娶媳妇,都要让母亲帮忙做新衣,套新被。母亲总是有求必应,有时忙得自己的活顾不上做,饭顾不上吃,母亲从不在意,总是让对方满意而归。
母亲有三个兄嫂,一个弟妹。她们的孩子多,衣服、鞋子做不上孩子们穿。母亲每次去了,总要帮她们做单衣、套棉袄,做鞋袜,让孩子们都能按时穿上暖身的衣服,合脚的鞋子。兄嫂、弟妹和母亲情深意浓,如同亲姐妹。母亲的侄儿、侄女们对她特别敬重,感情至深超出一般。
母亲自学了一手扎针、拔罐的技术。在当时,缺医少药,离医院又远的情况下,街坊邻居,谁有个头疼脑热、腰酸腿疼的,就找母亲治疗。由于母亲的胆大心细,技艺娴熟,经她医好的人不计其数。成了远近闻名的庄户土医生。母亲给病人解除了痛苦,不收患者分文钱,赢得了很好的口碑。我们当儿女的也非常敬佩她、支持她。
(三)
世间最纯洁最无私的爱,莫过于最伟大的母爱。母亲生了我和弟弟妹妹五个孩子,随着我们相继呱呱落地,母亲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那时候,为了这个家,父亲在外谋生计,家中里里外外就靠母亲一个人。母亲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挑起了抚育儿女成长的重担,用挚爱为儿女撑起一片蓝天。母亲体弱又缠足,一些体力活,难免有些吃力,同时,母亲又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为了这个家,为了儿女们,天不明就起床,推磨、轧碾、担水、做饭、喂猪、拾柴、割草、挖野菜,还要到生产队里挣工分。一天从早忙到晚,总是不停闲。晚上,母亲还要在煤油灯下纺棉织布做针线,时常忙到三更天。慈母手中线,儿女身上衣,我们身上的一针一线,缝进去的是母亲对儿女的爱心;母亲手中的一梭一线穗,织进去的是,我要为儿女追求前程的不懈努力。
母亲有一股坚韧不拔的毅力,只要认准的事,无论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到底。正如有首诗说的好“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都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半饥半饱的苦日子。尽管这样,父母也要勒紧裤腰带供我们上学。当时,我在离家二十里外的县属中学读书,每周都要回家带干粮,通常蒸上一锅菜团子,我拿走后就所剩无几,弟弟妹妹经常饿地哭泣。大娘婶子们处于一片好心,劝母亲让我退学,可减轻家庭负担。母亲听此言,开始觉得有道理,可一转念又感到不对劲,她认为:“孩子的前途是大事,只要学习肯努力,就是再苦再难也要供她上学。”母亲的决心激励了我,我眼含热泪暗暗发誓:努力奋斗不懈进取,一定要以优异成绩报娘恩。从此后,萤窗伏案勤笔耕,闻鸡起舞伴书声。在我的带动影响下,姊妹五人争先恐后,刻苦学习。我和两个弟弟相继考入高等学校。父母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我被山东大学录取,成为当时全村有史以来唯一的一名大学生。现已退休于东平县环境保护局(现为生态环境局),是一名高级工程师。两个弟弟先后参军,大弟弟在部队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小弟弟考上重庆工程兵学院,毕业后回部队,先后成为团级干部。两个妹妹成为县属企业职工。我们姊妹五个都有了固定工作,稳定收入,为家庭争了光,为父母争了气。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庄乡邻居无不为之赞叹,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父母更是脸上挂满了,发自内心的,最甘甜的笑容。
我们对二老的功德铭记心间,都争相尽孝。父母的晚年本应好好歇歇,享享清福。但二老却认为:只要活着还能动,就不在家享清福,不给儿女们添麻烦。随着儿女们的孩子相继降生,母亲不辞劳苦,把我们的孩子都带大。她老人家看着健康可爱的孙辈们,脸上笑成了一朵花。
母亲这无私的爱比天大,比海深。母爱如太阳,温暖我们的一生,母亲如明灯,照亮我们的前程。
(四)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2年底,年仅五十岁的大弟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撒手人寰。全家当即陷入极度悲痛之中。“老年丧子”人生三大不幸之一,沉重地打击着年近八旬的老母亲,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惨情景,击碎了母亲的心。
长期以来,母亲强忍着极度的悲痛,让泪水只能往肚里流,从未向外人表露。直到大弟弟去世三个月后,母亲在济南,北京各大医院被检查确诊为胃癌,她的大孙媳妇(我去世的大弟弟的大儿媳)来看她,母亲紧紧抓住孙媳的手说:“你爸爸十七岁当兵走后,很少回来,刚刚五十出头,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家。”说着就嚎啕大哭起来,当时,惹得满屋的人哭声一片。这是大弟弟去世后,母亲唯一一次将内心最大的悲痛,作了最彻底的发泄。
母亲查出病的最初一段时间,正遇上非典,医院不能住,只好在家中治疗。当时,弟弟妹妹都上班,我内退休息,于是和爱人商量决定将母亲接到我家来,煎汤熬药,打点滴,从早到晚守在母亲身旁,尽心伺候着。夜里不放心,几次起来看看母亲有什么情况,需要关照。母亲总是安慰我说:“我没事,你就安心地睡去吧。”母亲这样说,主要是,不想给我添麻烦,其实,好几次,她难受的汗水湿透了衣服。三个月后,母亲的病情加重,要求回老家,我看出了母亲的心思:一是怕累坏了我们;二是怕病危回不了家。根据母亲的意见,我和弟弟妹妹商量后,决定尊重母亲的意见,回老家护理,治疗静养。回老家后,由我和弟弟妹妹轮换着,黑白伺候不离身。弟弟妹妹无论工作再忙,也千方百计,争先恐后,尽最大孝心,百般精心地伺候着,照顾着。
非典解除后,母亲住进了医院。一天夜里,母亲大便失禁,腹泻在床上,我赶忙给她换洗、擦身,一切收拾妥当。母亲清醒后,不好意思地对我说:“又把你折腾地一夜没睡。”我眼含泪对娘说:“娘,您含辛茹苦养育了俺,您对俺的爱,对俺的情,俺一辈子也报不完,这点小事算得了啥?这是我应该做的。”在院里没住多长时间,母亲又闹着要出院。她一是觉着病情不见好转,反而加重;二是怕花冤枉钱,给子女们增加经济负担;三是不如在家里照顾方便,免得我们舍着家来回跑。我们猜出母亲的心思,止不住流下了眼泪。心想:母亲都病成这样了,还处处为别人着想,唯独不考虑她自己。
母亲被病魔折磨着,痛苦到了极点。实在难以忍受,不断地发出呻吟。这声声呻吟,像一把把利剑,刺疼了儿女们的心。我紧紧握住母亲的手,撕心裂肺肝肠寸断,我们失声地呼喊着:娘啊娘!您不能走,女儿不能没有您……千呼万唤,娘不回应,震天动地,娘也听不见了!
哭声惊动了众乡亲,闻声前来祭母亲。他们垂泪哀叹道:又失去了一位受尊敬的好人。亲朋好友都来了,还有一些陌生人。这些都是母亲曾经帮助过的人。他(她)们闻讯赶过来,是想为娘送一程,以表达感谢的心声。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这可是俺的大恩人,恩人一路走好,好人永远平安!就这样随着缓缓人流往前走,一直送到三里之外的大路上。
母亲走了,永远地走了。带着对儿女的牵挂,带着对世间的眷恋,带着诸多的遗憾……
母亲没给我们留下什么钱财,唯一留下的是她那高尚的品德,博大的爱。这可是我们的传家宝啊!我们要祖祖孙孙传下去。让春晖朝霭留万古,让盛德所辉照乾坤!
写于2018年清明节

作者简历:张凤云,1949年8月生,山东平阴人。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退休于山东省东平县环境保护局,高级工程师。本人酷爱写作,曾在国家、省、市、县各报刊杂志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十余篇,并荣获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其中有两篇被评为国家科技论文一、二等奖,并被入编为国家《论文库》,本人被列为《中国当代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第四卷入编人物。退休后,加入东平县水浒诗院。以诗会友,以写为乐,先后编纂散文多篇,诗词百余首,并在国家、省、市、县各有关报刊杂志上发表。其中《鹧鸪天.莱州行》荣获中国“首届全国旅游诗词大赛”二等奖。被评为《诗词家》优秀作品。本人被授予首届《百名优秀诗词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