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本次活动现场的嘉宾有:深圳非遗保护协会会长王程太、深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非遗办)调研员邱文清、深圳市收藏协会副秘书长、深圳市收藏协会非遗文创专委会主席王钟、粤港澳大湾区职教产教联盟秘书长黄丽萍女士、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文化创新研究所所长蒋波、深圳世纪传承非遗博物馆馆长、汝瓷国标制定者陶一、深圳哈伯逊智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丁龙桃、深圳行吟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陈菁、国际形象设计大师申晓安、深圳民族管弦乐协会会长、埙演奏家范睿、老茶匠-闫金林、深圳市优依佳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光、深圳市豪杰尔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闫剑昭等以及从全国各地远道而来的非遗大师、企业家朋友,媒体朋友共邀本届高峰论坛会。
首先,深信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文化创新研究所所长蒋波先生致辞。
深圳非遗保护协会会长王程太先生致辞表示,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深厚底蕴的华夏文明,非遗传承人以身心的文化创造,形成独特的文化视角,创造出不同凡响的文化遗存,个体的文化创造看似微不足道,实则聚沙成塔,文化精神得以升华宣示,具有感召力和示范效应。
本次活动的承办单位深圳哈伯逊智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丁龙桃致辞。
研究所蒋波所长为本年度最受瞩目的十二位新晋的非遗导师颁发非遗导师证书。
主持人宣布由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文化创新研究所主办2020第三届非遗精品展开展。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剑道社的同学们为大家展示一段精彩的剑舞。
树叶吹奏非遗传承人卓忠明副教授,“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美德”,用树叶、金叶、花瓣交叉吹奏《我和我的祖国》,现场气氛热烈温馨,为非遗的展示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
卓忠明吹奏《我和我的祖国》
接下来现场举行捐赠仪式,现场十二位非遗导师向研究所捐赠非遗作品。
各非遗导师捐赠非遗现场
紧接着在陶一馆长的主持下,第二届非遗高峰论坛拉开序幕,由市非遗办邱文清处长、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文化创新研究所蒋波所长、深圳非遗保护协会会长王程太会长、深圳世纪传承非遗博物馆馆长、汝瓷国标制定者陶一馆长、深圳哈伯逊智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丁龙桃、民俗学专家郭喜忠、南阳市非遗保护协会书记兼会长刘东阳、深信创新教育研究院院长黄丽萍等共八位现场嘉宾共同参与本届非遗高峰论坛的探讨。
非遗导师们畅所欲言,你一言我一语,都表达出了非遗的初心与热情,积极献言献策,就如何将非遗文化传播出去和继承给下一代,传播到世界。非遗不止是东方的,非遗是世界的,专家们用非遗智慧的高度和眼界传承华夏文明。非遗专家表示,非遗作为载道的文化,凝结于中华传统文脉,呈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有序传承,更是民族文明成果的汇聚。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文化创新研究所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各门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将研究所打造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开发、传播的基地,非遗传承人才和文创产业人才的教育中心,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非遗文化学术研究联盟。
市非遗办邱文清处长畅谈非遗如何社区及学校推广传承,产教一条龙的推广传播非遗
深信创新教育研究院院长黄丽萍说非遗不止是东方的,非遗是世界的,我们应该在一个高度推广非遗,让它走出去。
论坛现场相关非遗专家和导师参加举行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文化创新研究所第三届非遗精品展,为推动大湾区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凝聚力量。蒋波致辞表示今天精品展的各位专家、非遗传承人、企业家代表及校内外各界朋友,参加此次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文化创新研究所第三届非遗精品展开幕式。今后研究所的方向还是以6个中心开展,依托湾区联盟,夯实传习基础,拍摄人物专访,开展系列活动,挖掘项目内涵,打造湾区名片。将有效保护、传承、开发和整合粤港澳大湾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搭建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载体和平台,积极开拓非遗创新发展新路径,是我们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文化创新研究所的重要任务。
蒋波所长说道:在过去短短的两年中,我们研究所在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的探索方面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十多天前,我们研究所的麦秆画传习班首次走进全国大赛就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传习班师生制作的4幅麦秆画作品在第二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作品大赛中分别荣获了一、二、三等奖,我校因此成为广东省获奖作品最多,并且是唯一一所获得一等奖的院校。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其他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比如,组建了非遗项目的研发团队,积极开展非遗学术研究、非遗大数据采集、非遗资源整合等工作;我们成立了“非遗一家”,构建了由非遗导师和非遗顾问组成的非遗师资团队;我们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和文化学者进校授课,开展非遗文化相关的课程教学,在校内已开设了树叶吹奏、埙、剑术、拳术等四个非遗传习班;我们与非遗博物馆等机构及相关非遗传承人建立合作关系,构建了汝窑非遗工坊、麦秆画非遗工坊、3D打印科技创意工坊、植物染非遗工坊等一批传统工艺传习教学基地,打造了非遗体验实践平台;我们成立了空美非遗形象美学中心,定期开办非遗沙龙,搭建了非遗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我们与澳门、广州、顺德、佛山等城市建立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合作关系,携手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发展。
右一:非遗导师黄灏(南红)
在现场了解到,非遗导师黄灏(南红)是云南保山学院玉雕学院指导老师、广东省金银珠宝玉器业省旅游局,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研究经验,对古代赤玉文化研究尤其酷爱,长期生活在赤玉(南红)产地云南保掌握了保山南红各矿口的原始标本和理论依据,具有丰富的南红鉴别专业知识保山南红鉴别的指导专家。
黄灏(南红)在现场给大家详细介绍了“南红”名字的由来,南红,古称“赤玉”或“赤琼”,是我国独有的一个玛瑙品种。“南红”这一要有两种说法:第一,南红发源于云南保山,因此也被称为“滇红”,第二,早期在云南、四川等地,由于都属于南方,很多人都从地缘上来解读。南红的产地主要在四川凉山、云南保山等少数几个地方。“南红”的历史南红玛瑙的应用历史悠久,在出土的战国贵族摹葬中已经有南红玛瑙的串饰了,如云南博物馆馆藏有古滇国时期的出土南红饰品,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清代南红玛罔凤首杯更是精美,是研究南红玛瑙制品、南红玛瑙雕刻件等,宫廷碾玉的实物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从这些馆藏作品可以看出,历朝历代对南红都非常重视,同时也是很稀少的珍贵材料。通过他的介绍,现场观众已经非常了解南红的历史和相关的信息,都频频点头称赞。
现场非遗传拓传承人导师刘东阳表示,他是第三届参加非遗精品展,传拓是墨和纸的艺术,也是黑河北白的艺术图片,通过黑与白的对比,表现虚与实的相生,暗含汉代的天地阴阳观念。非遗文化源远流长,铸就了经久不衰的民族瑰宝。他此次从河南远道而来,参展的是“非遗传拓”,非常的精美绝伦的拓画作品,让在场的参观者赞不绝口。
本次主办单位相关负责人蒋波所长表示,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们“非遗一家”团队的辛勤付出,离不开各合作单位的大力支持,我们又站到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将以此次开幕式为契机,凝聚起更强大的发展力量,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抢抓发展机遇,进一步提升非遗资源整合开发能力,增强非遗学术科研实力,加大非遗传承人才队伍建设,助力湾区文化产业发展。我们坚信,有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社会各界朋友的鼎力支持,研究所成员一定会用“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续写出新的发展篇章。
图/文:余丽梅 编辑:周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