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慈母二三事
尹 玉 吉
“世上只有妈妈好”可谓经典中的经典,她道出了人性的真谛。在孩子,不管你是童年、青少年、中年还是老年,一生中最亲的人是母亲,母亲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任何人、任何功名利禄都不能比拟的、无法替代的。人从呱呱坠地到终老一生,永远都是我们的精神寄托、感情依靠。可怜天下父母心,有娘的孩子像块宝,没娘的孩子是根草。母亲去世后,对此我有了最真切的感受。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给我的爱比天高、比地厚。还是那句话:“世上只有妈妈好”!母亲仙逝已11年了,母亲走的时候是她87岁那一年。
(照片摄于1980年代初。前排为父母亲,后排我与弟弟妹妹,哥姐们都成家立业了)
母亲去世后的日子里,我无数次梦见过她的音容笑貌,思恋割不断,还不敢去理,恐怕深陷不能自拔。我想,写一点东西缅怀老人家,应是寄托哀思的最好办法。缅怀母亲含辛茹苦、相夫教子、克勤克俭、友好亲朋,还有很多很多崇高品质的一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天终于拿起笔、敲击眼前的键盘,追思可亲、可敬的母亲给我厚爱的二三件事,以誌纪念。
母亲给我治感冒
童年的我虽然吃的是粗茶淡饭,没有娇生惯养的条件,但记忆中身体还是不错的,没有什么痼疾,这归功于家族健康基因。但小孩子家头疼脑热还是不时有的。当时感冒就是觉得童年的我虽然吃的是粗茶淡饭,没有娇生惯养的条件,但记忆中身体还是不错的,没有什么痼疾,这归功于家族健康基因。但小孩子家头疼脑热还是不时有的。当时感冒就是觉得晕晕乎乎,这个时候母亲就用她那拿手“好戏”给我治疗:首先在开水里放些许细碎食盐,等开水温凉后,母亲用碗等器具的边沿蘸盐水给我刮身体,包括前胸、背部、胳膊、大腿等处,等刮得微红,就能“出火”了,这时的我感觉轻松了许多。随后,母亲就给我攥头,就是按摩眉头和太阳穴等处,第三道“工序”是就是拽我的手指头、脚趾头,直到有响声为止,接着喂我些温开水,最后就是盖上被子睡一觉捂出汗。这一疗程下来,感冒基本就好了。整个过程大致需要半个多小时。
记忆中这样的情况很多次,再小时的情况肯定有,只是记不住了。不知道现代医学怎么解释这些治疗感冒的方法。我想,通过按摩、盐水消毒、舒筋活血,治疗的作用肯定不小。但我更觉得,慈母的悉心关怀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安慰、肌肤得到关怀的比重,应该更大。
我们兄弟姐妹一共七人。养育七个孩子,艰苦程度可想而知:缝衣做饭是母亲必须的,并且要求按时按量,因为有上学的、有下地干活的、还有上午班(当时农村的一种半日制幼儿园)的,母亲除了照顾孩子,还得喂猪、喂鸡,还得经常去生产队场院干活挣工分,并且,最小的孩子还要缠着母亲。母亲对家庭的奉献是无私的、巨大的。在这种情况下,我的感冒无形中给辛劳的母亲平添了更多的劳累。
母亲给我开“小灶”
上世纪60年代以至于70年代前期处于成长中的我,家在沂蒙山区,生活是艰苦的,家常便饭就是吃地瓜干制品:窝窝头、地瓜干煎饼、地瓜干掺野菜蒸制品,偶尔吃点掺有部分玉米面的窝窝头或者煎饼,面食的馒头、面条、水饺稀缺,只有逢年过节走亲访问访友时才能吃上一顿、或者腊月底忙年的时候吃上几次。在这样的条件下,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对美食的憧憬之心,可想而知,不过那个时候我心目中的美食就是水饺、馒头、面条、猪头肉而已,不可能有现在才听说的海参、鲍鱼、鱼翅。对我而言,童年的“大餐”都是母亲赐予的。记得好几次,母亲做饭碰巧炒黄瓜时,这些“巧”大多数是在来亲戚时,母亲会把黄瓜的芯镟一块给我,黄瓜芯甜甜嫩嫩的,可口极了。再有就是吃母亲刚刚摊好的煎饼,特别是含部分玉米面的“上好”煎饼,那是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只要我在母亲跟前,她总是别别地给我叠一张热乎乎、软和和的递给我吃,这既是对我物质上照顾,更是对我心灵产生莫大的慰籍。回想起来,那种温馨和幸福感,无以复加,即使是现在也难以释怀。母亲对我的这些犒赏,就是母亲给我开的物质与精神的“小灶”。这些“小灶”虽然不是水饺、馒头,更不是海鲜,但是生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和家庭,这就是最好的小灶。
母亲帮助我励志
我初中毕业于四人帮横行时期,那个时候上高中都是推荐的,不知什么原因,我没有被推荐,这个原因至今也不清楚。唉,难得糊涂!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塞翁失马,焉知非我初中毕业于四人帮横行时期,那个时候上高中都是推荐的,不知什么原因,我没有被推荐,这个原因至今也不清楚。唉,难得糊涂!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过话说回来,当时我可是班里的“作文尖子”,数学也是我的特长,后来高考数学全县第一,语文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即是证明。“全县第一”是数学课老师、班主任王京陶老师告诉我的。对此,我一直心存感激。至于说到初中时期我的“道德品质”,我想用一件事情证明:初一班主任高兴月悦老师带午睡后的我们男生去老龙湾游泳,就在大家穿戴好衣服准备返校时,不会游泳的丁隆波同学突然跳进2米多深的水里开始挣扎,是眼疾手快的我救了他,不过我差一点让他拽进水里,同归于尽,后来是班子史秉成同学和几个会水的同学把我俩拖出水里,当时听说把高老师吓得够呛。丁隆波同学可是金枝玉叶,他的父母亲都是位于我村的昌潍地区疗养院的院长和大夫,在我们农村同学看来,他生活条件与我们天壤之别,他细皮嫩肉、五谷不分,不会游泳,溺水后的狼狈相可想而知。不知道他现在还记得这件事不。事有凑巧,2011年夏末的一个傍晚,媳妇陪我在山东理工大学的稷下湖散步,救过一个初中生。这两次都没有得到“答谢”。救他们时没有想到“答谢”这个事,不过口头“答谢”还是应该的吧?俗话说得好:“行好不见好,到老瞎不了”,我坚信。现在看来,我这个“品学兼优”者不被推荐,应该是“名副其实”地遭受了四人帮的迫害。嘿嘿,自嘲一下子。同时,这个记忆能安抚自己:问心无愧。舍己为人毋庸置疑也是受到母亲的熏陶。

(小学毕业照,后二排左一为作者)
因为我这个半大不小的“无业游民”,看到自己的初中同学、邻居同龄人不少按时意气风发地上了高中时,自己的失落、茫然、自卑感无以复加,可谓跌入了人生的低谷,整天闷闷因为我这个半大不小的“无业游民”,看到自己的初中同学、邻居同龄人不少按时意气风发地上了高中时,自己的失落、茫然、自卑感无以复加,可谓跌入了人生的低谷,整天闷闷不乐,无所事事。为此,母亲多次开导我、激励我:有志者事竟成,你年纪轻轻,出息的机会多得是。在母亲的一再劝导下,我渐渐走出阴影,免于破罐子破摔,并且学会了自我勉励。第二年,在七叔的帮助下,我重返校园。自己也算努力,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圆了自己的美梦。后来想想,没有母亲的开导、勉励,自己还不知道成什么样子呢。为此,我一直感激母亲,感激七叔、感激改革开放的好政策。
母亲对我的爱何止以上二三件事,这是我记忆比较清晰的一小部分,是母爱的万万分之一。母亲对孩子的呵护是最尽职尽责的、最神圣的;我对母亲的思念是无尽的。母爱万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