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亲近外人远离亲属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但这反映了“老年人社会”与“年轻人社会”之间的矛盾,需要社会积极应对。
近日,关于老人把房产给外人不给亲属的新闻引发热烈讨论:今年已经88岁的马林,历经老伴去世,儿子在家中猝死后,独自一人居住在上海的房子,只有楼下水果摊主小游对他悉心照顾。于是,他决定立下遗嘱,将自己价值三百万的房产留给小游,将来自己的身后事也由他来操办。听闻马林要将遗产赠与小游,马林的亲戚开始慌了,快到嘴的鸭子飞了,他们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于是一场关于遗产的拉锯战开始了。
老伴去世,儿子猝死,88岁独居老人马林,俨然成了众人眼中的“香饽饽”。不论是小区里的老太太,还是远在天边的亲戚,她们都只想从马林手中捞钱,只有小游很不一样。小游帮忙一手操办了马林儿子的后事,从看墓地、交定金、墓碑刻字到下葬,马林的亲戚一个都没有到场,只有小游陪着他送走了儿子。马林住院时,是小游水果摊和医院两头跑,尽心尽力地照顾马林。早上五点给店里进货,八点就到医院照顾马林,一直到晚上九点才回家。
小游的陪伴与照顾,让马林再次感受到家人的温暖,于是他便邀请小游一家住到家里,组成了一个与血缘无关的家庭。而马林的亲戚从不闻不问到趋之若鹜,而所谓的亲戚,也不过是受钱财驱使的奴隶罢了。陌生人之间由琐碎生活串起的心,形成的羁绊比所谓的亲情更纯粹。
当人老了,相比于钱,更希望有贴心陪伴与细心关照——干净的环境,热乎的饭菜,及时递来的药品……这些才是老人最在乎的事情。对他们而言,万贯家财又怎比得上日日悉心陪伴的温暖与尊重?而这种陪伴,如果有熟悉的家人在身边,老人又怎么会选择“外人”?
当下一些家庭确实面临这样一种景象:不少子女、亲属一方面希望不照顾老人,另一方面又想享受身为亲属的财产继承权。还有些人是因为在外打拼顾及不上老人,照顾他们的往往是保姆之类的陌生人。人手不足、精力不够或是根本不想照顾,让赡养纠纷从“不同子女、亲属之间的纠纷”转变为“子女和老人、外部人员之间的矛盾”,这些导致一些家庭中老年人和自己最亲近的人越隔越远,最终矛盾频发,老人不得不“远亲属”而“近外人”。
面对如此复杂的矛盾,我们可以完善相应的机制。譬如,完善创新养老模式,给老人以更多样的“养老”选择;给子女、亲属以更贴心的休假关怀,落实关怀假、亲情假等,保证他们探视、照顾老人的时间、空间;培育更成熟的老年人产业机制,让亲人尽孝方式更多样。当然,对于那些把老人照顾得很好的“外人”,只要老人愿意,且经过合法程序认定,把财产赠与他们也是应得的。
还是要多陪陪老人,多尽孝心,对老人负责,不能只图老人的财产,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哪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我们虽然无法选择自己的家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生来就被血缘关系所绑架,毕竟只有彼此相互温暖的才能称之为家人。那些以家人的名义,去压榨、伤害我们的人,并不值得我们去爱,只有真心对我们好的人,才值得我们去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