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终坚守在田地上的胡德位老人
文/潘安兴
记不清多少次在湾口路边,最早扛着农具走向田野的是他,最后傍着斜阳归来的还是他。给人第一印象是湾里最勤劳的人。这个老人就是胡德位,黄陂木兰乡小寨村蔡胡湾人,一生大部分时光在家种田。现在83岁了,依然执着地坚守在田地上默默耕耘。一年四季总闲不下来,过往行人,老远就看到熟悉的身影,窜入眼帘的是他劳作的画面。

两老在农村,凭着自己的双手,将早出晚归的汗水洒在田野上。一两石田的水稻种植面积,早中晚或一季粳的轮作从办田、浸种、育秧、栽秧、锄草、灭虫、收割、打谷,一杆子到底。中间付出的劳动,投入的辛苦,自不言而喻。不知老人种了多少地,据湾里人说:他家每年种植的油菜、花生,到了收获季节,分别要打近200斤油呢!无论是严冬酷暑,还是烈日寒风,他都毫无例外地扛着锄头,在山间小路走向耕耘地带,守望丰收的到来。

每年打一两万斤谷子,就是他含辛茹苦的回馈,交给田地的答卷。在与他的交谈中,老人笃信“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古训,笑眯眯的,充满阳光。前几年,二老分工明确,内外协作。老伴在家喂了四五十只鸡,每天检元宝一大篮;还养了两头猪,到了年底,一头三五百斤。

湾里人羡慕不已,伸出姆指称赞不已:真了不起啊!投向老人的敬佩眼光,拉近了距离感。在与他的交流中,看到他昨天的风华:1955年的秋水,淹没了沿河成熟的庄稼,他连忙跳入过膝的水中,抢收将会付诸东流的损失。恰好,县长段克非、区长李明照经过这里,看到此情形,对这个小青年的行动大加赞赏。立即指示随行干部,加強培养,选送到湖北省革命大学速成班学习。不久,提到农业合作社当会计。

大办钢铁时,支援武钢武船建设,当上了工人,开85吨的大行车。到三年自然灾害时,响应号召,压缩回家。说到这里,老人家很满足:两代人种课田,自己曾经给人放过牛,在苦水中泡大,能有这么一段辉煌,非常感谢共产党的恩情,觉得很幸福了。

去年底,他进入了庄稼人没有牛种田的尴尬。困难,并不能阻挡他开垦热土的行动。从冬到春,起早贪黑,不屈不挠一锹锹翻,一锄锄地挖,仅仅河边三斗田,就用了十五天时间。把时间对付,用辛勤开拓。哪有不成功的事,他说。这种顽强的意志,何尝不是愚公移山精神呢?普通人物的坚韧不拔,同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杆。虽然消瘦,有点佝偻,却扎实硬朗,单衣不停地挥动着锄头,挖掘稻谷的金矿。用原始的农具,洪荒的力量,支撑着一片天空。

破旧的衣服,简朴生活,年复一年。只要自己身体健康,把劳动当作锻练。不给子女添麻烦,还拼着老骨头帮点忙,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代又一代接力到了今天,延续着上辈人的传统。农耕中国的炊烟袅袅,这一轴画卷,或许将要保留在历史的博物馆,让后人品味观摩,还有唏嘘么?


图片来自作者投稿提供

潘安兴(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到政府部门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著有《中华大家庭赋》全书157万字待付梓。电话13397133752,住址:武汉黄陂盘龙城叶店北领袖城丙7栋1单元12楼03室。身份证号码4201231949101137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