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太阳暖洋洋的。
我和妻子去参加表哥、表嫂儿子贾少锋的婚礼。
由于去的迟了点,表妹敬敬打来电话“哥哥、到那儿了,表嫂有些埋怨”。
我说“马上就到了”,她急了,再次催着我“表嫂在巷里急的团团转”。
挂断电话,我只得猛踩油门,放快了行车的速度。
十分钟后,便到了表哥家村口。
表哥的家在韩城农村,和司马迁是一个村人,但不属一个家族。
表哥的妈妈是我的大姑妈,按照中国习俗,他的父亲我称之为姑夫。

我小的时候,也就是七八岁的样子,跟随婆婆在农村生活,农村老太太,有事没事总爱去女儿家转转。
婆婆去大姑妈家的次数最多,但她每次去,都少不了我的陪伴。
至今,在我的心里,永远记着大姑妈的家在村东老池傍的北边,院子里有几间房子,大姑妈收拾的干干净净。
在这个农家小院,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那棵梨树。
梨树长的不是很粗很高,但枝叶繁茂,果实累累,大枝小枝上结满了微黄的甜梨,每次婆婆去,大姑妈就对姑夫说“快去,给我侄摘几个梨吃,要大一点的,”。
姑夫是个实在人,他二话没说,立即扛来一个木梯子,搭在梨树上,在树枝上挂了一个小笼笼,爬到树上,专拣大的给我摘。

我吃饱了,吃的很香,吃的又甜,临走时,大姑妈又拣了几个大的,装在我的袄包里,对我说“拿回家去吃”。
要知道,那时,表哥表姐、表弟表弟、站在树下,干瞪着眼晴,没有妈妈的话,想吃半个梨,都很难。
长大后,大姑妈家搬了新家,就再没有吃过那香甜可口的黄梨。
不过,每年我给大姑妈和姑夫拜年,她们都会提前做好好吃的,藏在屋里,不让她的儿女吃。
大姑妈将炕烧的很热,铺上个干净的小被子,在炕上又摆上小桌,将我拉的坐在炕上。

“快,坐在火炕上,用被子把腿盖住,别把我娃冻着了”,这句话,我听了十几年,这种待遇我也享受了十几年。
随着时光的流逝,婆婆去世了,大姑妈、姑夫也先后因病离开了我们,我好伤心。
对于大姑妈和姑夫的好处,我无法用言语表达。
但是,我在妈妈的言谈中,记住了这么一句话“你大姑妈是个好人,姑夫一辈子是个勤快人”。

和表哥、表嫂的和谐友善来往,应该有二十多年了,自从老人们去逝后,我们走的更近、更亲。
表哥有俩个好儿子,上学的时候,都十分的优秀,高考的时候,大儿子少奎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二儿子少锋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这件事,在我的家乡影响很大。
后来,我妻子知道了这事,就用这个事例不断地教育自己的女儿,并对外人宣称“我姑妈家的两个孙子,考的都是名牌大学”。
少奎大学毕业后,在韩城参加了工作,成为一名十分优秀的扶贫干部。
少锋在校攻读博士,留洋,我己有多年没见了。

对于表哥、表嫂,我很了解她们,勤于劳动,艰苦朴素,勤俭治家,永远是她们的本色。
儿子上学读书那几年,全家的经济十分紧张,为娃们凑齐学费成为她们最大的负担。
:为此,从未出过远门的表哥到深圳打工去了,这一去,就是几年。
回来后,他和表姐在地里栽了几亩花椒,精耕细作,科学管理,花椒树长的枝叶繁茂,年年都是好收成。
表哥是个闲不住的人,为了供孩儿上学,他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每日早出晚归,往返于徐村与焦化厂几十里的路上。

春夏秋冬,酷暑严寒,表哥的身影我都不会忘记。
表嫂的性格直爽,做人、做事,实实在在。一个农民家庭的女人,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候,她从来不去追求吃穿,一件朴素的衣服,穿了冼、洗了穿,很少添件新衣穿。
她只有唯一的念想“我累些,苦些,坚决不能影响娃们的学习”。
多么好的母亲,真的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少锋与我见面也有几年时间了,我最大的担心,咱老了,娃们不一定认识我了。或者说,我认不下娃娃了。
谁知,他从城里接新娘子回来,己经是中午十二点刚过,他走到我跟前,对我说“大大,今天的婚礼很简单,你给主持一下”。

我一听,真的不知所措,虽说这十几年间,我主持过几场婚礼,那都是经心准备的。
突然受命,我真的好为难。不过,站在我身傍的妻子哈哈一笑“就给娃主持吧!”
毫无退路。我只得硬着头皮,接受了这个光荣的任务。
过去主持的十多场婚礼,都是一些普通人,主持没有压力,没有顾虑,大着胆子,话筒一拿,开场白,套路话,十几分钟也就结束了。
今天,司马故里,交大副教授,年轻的省级高端人才,我在兴奋和激动中,走上了主持台。

婚礼在轻松愉快喜庆的音乐声中进行。在韩城市芝川镇领导的致词中,我才知道,表哥表嫂的儿子贾少锋,现任西安交大副教授,挂职于铜川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好历害的贾少锋。
一位三十一岁博士生,出国留洋英国,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成为陕西高端人才团队团长。
少锋与新娘携手,站在婚礼台上,操着浓浓的乡音,谈到了父亲的艰辛和勤劳,谈到了父亲的自行车、港田车,谈到了母亲的艰苦朴素,谈到了母亲那件洗的发黄的外衣,谈到了初中时的班主任老师,谈到了家乡的父老乡亲,……。

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一滴滴泪,代表的是情、是爱、更是感因。
他的声音便的沙哑,言语失控。
站在身傍的新娘子,为他一次又一次擦去脸上的泪水,台下的妈妈听的有些激动,连忙走上前去,与儿子相拥、擦泪、安慰。
乡亲们、来宾、来客为她们送去深深的祝福和阵阵掌声。
一场看似普通的婚礼仪式在感恩中结束,在祝福中,一对新人将迎接新的挑战。

徐村之星、芝川之星、韩城之星、司马故里之骄傲。
祝、新婚幸福
、百年好合。工作顺心、事业有成。

作者简介:王安德,男,1960年6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陕西韩城卫东人,1980年参加公安工作,历任副乡、镇长、政法副书记,派出所副所长,所长,交警大队副大队长。自由撰稿人,文学爱好者。现系韩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参与韩城公安史志编写工作。几年来,先后编写《红色家庭》、《韩城美食》、《白叶树梁》、《暴乱冶户川》、《201》、《红楼苑》、《过年了》等中长篇小说,撰写的《我的女儿是第一书记》在省委组织部“傻老头”工作网站发表,并荣获全省精准扶贫奖,《白叶树梁》被连载,部分文稿在西北城际都市头条、韩城文学创作园地、韩城文学社网站发表。
(注: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有意见立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