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 媒体报道野人事件
七月二十三目,县科委主办的《科学与生活导报》头版头条显著位置,以《刘青苗与野人遭遇战》为题,刊登了“本报特约记者于清”的长篇通讯。文笔生动,内容翔实,使读者如临其境。
翌日,,该报增刊《号外》,编者按指出:“本报昨日推出通讯《刘青苗与野人遭遇战》后,全县大哗。信之者说有;疑之者说无。我们认为:继鄂北神农架、湘黔桂交界、浙东北竞相发现高级灵长目动物——野人后,这世界四大迷之一,也许将在我县动物资源极为丰富的人熊岭彻底揭开!”另有消息报道“省大学古生物灵长目研究室主任张兰教授,将于秋来我县考察,并建议发动群众性的搜捕活动”云云。

三、有关部门张贴悬赏捕获野人通知
七月二十五日,县有关部门张贴《通告》,公布行赏规格:“活捉野人者,奖人民币两万;击毙获尸者,奖人民币八千。’ 据不完全统计,当夜上山者有一百三十五人半(一人摔伤中途归)。

四、 野人觅踪
二十四日晚,于清爬上四十多里山路,买了些赤豆、腊肉、米酒,来到人熊沟刘青苗的小茅屋中。 两人喝着嚼着。于清先开口说了些“尼斯湖水怪”、“百慕大三角”、“飞碟”后,用竹筷当当击着碗边儿,一笑:“抓野人比抓杀人犯‘二王’合算多哩,又来钱又无生命危险。” 刘青苗用粗蓝布围裙擦擦手,蛮老成的厚嘴唇回着笑:“那是。只怕不容易哟。” “有志者事竟成嘛!你我两人合作,万一真的……你说美不美?” “我们学校太忙……只怕离不开喲。”刘青苗用火钳拨着烫酒的火盆,讷讷半天才说。 “这事体好办!”于清一仰身,将竹椅背靠得吱吱响,“我大舅在县委工作,我求他替你请两个月假,可好?” “好办!好办!”于清的背后,竹椅不响了,“只是你那野人的红毛,送我一根,你看可好?” “这?……实在叫我为难哟。”刘青苗用蓝裙擦擦鼻子,“老人讲,这红毛野人的毛发是稀奇宝物,烧成灰能治百病。除了鸟类,你见过长红毛的兽吗?珍贵得很哟。”
“那……那算我没说。我们一定要活捉个野人,扬名全国哩。那时辰,我帮你调到县里专搞野人研究工作。”于清用腿踢踢围着酒桌打转的黑狗伢子,又敲敲碗边儿,“你莫糊涂哩,我有了野人毛这物件儿,才好上县里替你游说、活动嘛。” 刘青苗用钳夹个炭火,燃上竹筒烟,舔了半天厚嘴唇才说:“那……也好。”
当晚,刘青苗将野人毛一根用纸烟的银箔仔细包了三层后交给于清,并送了天麻、木耳、竹参诸物。清晨,于清勿勿回县,替刘苗请假,又持猎枪急急返回人熊岭。 两人早出晚归,避开其他人,漫山遍野寻访野人。刘青苗背个草药筐,打獐子,套野鸡,很是自在。只是,一个多月过去,也未见到野人踪迹。于清没了兴致,便想洗手回县城。

五、 野人再次发现
这一日,忽有两个村妇惶惶找到于清,心跳口急地说,乡外黄竹篱笆下有个野人,怪叫两声,蹚过小溪走了。“身上有毛,脸上无毛,黑眼睛,吓煞人哟!”
……许是……红的?”村妇结结巴巴地说,“也未看得清哟。”这时候,刘青苗才给猪喂完泔水赶来,也说听见了几声怪叫。两人便来到那黄竹篱笆下,果然见到五个毛茸茸的大脚印!于清用手量着那尺把长的脚印,快活得直嚷:“这要不是野人的脚印,就让野人掐死我好罗!我这就去县里汇报。”“没问题!”于清揪了一把黄篱笆上的刀豆花儿,美美地嗅嗅,说,“这几天你再上山寻寻,就是没抓到野人,找到它的遗物、屎或是洞穴也可以。你调动的事体,我打包票!”刘青苗抿着厚嘴唇直点头。

六 、于清回县城
于清回县,才得知捕捉野人的群众运动发展神速,如火如荼,深感自己落后于形势! 县长亲自挂帅,各单位自筹资金建立起名目繁多的专业、业余野人捕捉队。许多干部申请停薪留职去捉野人。据农林局统计:全县已有三十二个养鸡、十八个养羊的专业户,成为捕捉野人专业户。有七个个体商贩联合组建了“环球野人贸易公司”,专门经营各种捕获野人的工具,并聘请了县领导三位作顾问(月薪待议)。有个小茶馆摘了百年老字号招牌,换上了白底黑字的“全国考察野人联络处”。有三所学校张贴出广告,举办捕获野人技巧训练班,每课时学费三十三元,并代办函授。报名者甚众,以至需要县长批条子走后门,方能得以旁听。县针织厂掌握信息,适应需求,投入市场一批有野人图案的紧身衫,极为畅销,供不应求。满街老少,一人胸前一个“红毛野人”甜甜地笑。县文工团自编的话剧《野人浪漫史》,票房价值极高,一再加演,场场座无虚席。 X月×日

七、发现野人洞穴
第三天,于清在县里接到了刘青苗的长途电话:“我在樟木坳发现了野人的洞穴哟。” 于清握话筒的手冒了汗,左右瞥瞥,小声地说:“注意保密,莫教外人知道!”他连夜赶到人熊沟,两脚磨出七个泡,两眼直直亮亮。 “我调动的事体,你忘在脑壳后面了?”刘青苗连泄了几天肚,面皮青黄,一见面便问。 两人踏着露水,悄悄来到野人洞穴。于清写了现场考察报告上报县里: “洞在樟木林深处陡壁下,有黄荆条、蒿草掩洞口。外小内大,呈葫芦状,深可丈余,有腥臭气。内有杂草堆成巢形,用葛藤、猕猴桃缠绕,有扎结,上铺青苔,显然非动物所为。旁有屎一滩,黄褐色,状类人屎,嗅之有恶臭。洞内散有断肢田鸡、昆虫、山核桃,似嚼剩之残余物。并有斧状石块,上见研磨痕迹。”
某领导圈“阅”后,当即赶到现场,将野人遗物、屎,包装运回。并召开三级干部现场会议,有关领导八位同时为野人洞剪彩。一日三餐酒肉。会上宣布于清任县野人考察委员会副主任职;刘青苗暂调县文化馆。

八 、野人研究学说作报告
于清广查县志,寻找出许多野人的历史证据,四处讲演作报告:县东古寺庙的明代宗景泰三年石刻,上有一野人赤足披发,举棍追鹿。光绪初年,县黄桷垭口一少女被野人掠去。逃回后生一小伢子,全身红毛,哭声如猿,整日生活在树上。刘青苗很是不服:“发瘟的东西。他算个屁野人!”两人自然伤了和气。全县“野人热”愈来愈热。县公安部门记录在案:两个月来,上山捕捉野人,火枪伤人三十六起。被告在法庭异口同声申辨,误将被害人视为野人。三个推出“野人骨药酒”的酒贩子捕后供认,“那里泡的是羊骨头”。共有七名妇女被“野人”施暴(其中二人未遂)。还发现了专抢人民币的剪径“野人”。妇女不敢进山,任药材、香菇、野果腐烂。国家珍贵保护动物短尾赤猴、褐马鸡,大量流入市场。山中抽烟、野炊失火,烧毁林木一千二百余亩。包谷地长 草,减产三成。

九、权威口中野人现象纯属子虚乌有
这时,传来了省科学院动物学某权威人士断言:“一个高级物种维持种的存在必须有一定数量。野人之所以不存在,在于没有人目击过它的种群;现在没有确凿证据证明目击过野人,所以野人纯属子虚乌有。” 此后,县里“野人热”不热了,大家很是失望,于清也悻悻的。
(待续)
欢迎下期继续收看精彩传奇故事《野人记事》下
本期小标题题目由铜雀台头条传媒传奇文学编辑加
总编:子线 美编:洛伊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原载《青年文学》1986年12 期


【铜雀台头条传媒传奇文学茶坊】
⊙ 荒 诞 的 机 智——评“野人记事”
《青年文学评论员》桂宾
一开始就摆开架式,挑开了一个人们普遍关心而又玄秘的野人话题,而且还生怕别人不相信,援引材料,转述报纸,先就造成这么一个风风火火热热闹闹的真实,把读者“强”引着进入作者设计的情境里。 野人,这可是全世界之大谜啊!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关键还有那悬赏极高的诱惑。为了这点诱惑,全县人闻风而动,围绕着捕捉野人的系统配套措施和组织应运而生。“野人”是块肥肉,它诱发了人们赤裸裸的本性,每人怀着不同心态不同目的在各尽所能,他们敢冒大险下大賭注,诸如干部停薪留职,农民荒废土地,各养鸡养羊专业户不惜赔掉本钱而易辙为捕捉野人“专业户”等等,但更引人注目的,是一个正常人物的非人化过程:刘青苗最初发现的“野人”,而最终他也变成了野人。这个痛苦过程的最初动因,仅仅是为了调换一下工作和环境。 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这确是实实在在的真实。刘青苗最初“谎报军情”,也许他根本没想到把全县上下搅个倒海翻江,那种利欲加上全县的准“文革”时的狂热,他真正是身不由己了。“野人”是他的资本,也是他“价值”的附物,他几次制造假甚而装扮野人,这就形成这样的反差:作为依附的价值不断增值,而作为人自身的价值则不断贬值。最后当依附物野人的假象被戳破后,也就无价值可言了。而在这一过程中,他自己也已物化为非人。这里,是否也能提供出社会的人自身的某种延承的痼疾以引人深思呢?作品结尾那个“野人”的重新出现,无疑是最精彩的一笔,它拓展了作品的空间,也延申了题旨的意义。
【中国铜雀台头条传媒广告】


上 一 期 ▼ ♥ ▼
我朋友安力,少时失学违法碰海曾被捉,后来有某厂自动辞职在市场贩菜,再后于街头修打火机,浑浑噩噩,潦倒多年。后来竟任钢材改制厂厂长,兼做轴承买卖,前几日去黑河搞起中俄边贸。数年未见,前年春节前偶访之,见其家中四壁赫然列满各类书籍;言谈则口吐珠玑,满是哲理、财政、WTO。真真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还是后悔当年书读得太少。”他喟叹着侃起自家早年趣事一桩,令人喷饭。
“那年,我一杆子窜到一座古城,传过上八辈修的破城门楼子,一溜儿两行明朝清代旧趴趴房,心里直门偷着乐。我是来买古画的。城越古城这玩艺越多。古画见过没?文物店满世界吊着:鸡狗鱼虾、山水树花,下面坠着擀面杖,签着诸葛亮孔老二什么的大名。听说关里土老帽们肥的流油——挖古墓挖的。芝麻,开门吧。一镐下去,那些破壶烂罐什么的,老外们“也斯” “也斯”全包圆儿。当时我总纳闷儿:那又不是露着身子的维纳斯,能审出什么美来?
荷,这古画够古没的说!沾满5000年古老文明的烟尘水渍蜘蛛网。正中一个官帽带翅的黑脸老爷子,旁边是宫殿、武将和长角的狮子狗。遗憾的是没有国宝熊猫。回家后请谁画上一只,用尿泡泡撒些土搁太阳地里可劲儿晒,老外准蒙门,蓝眼睛都变绿喽。
跑不了也得跑可我跑不下去了,我觉得于心不忍与理不公。我回头给良心扔下50元。我像被狗撵的兔子四脚生风,比那回无证贩烟叫工商局撵还要玩命。火车是不敢做的,一口气跑到九寨村。进了个饭店点好菜刚要对自己表示衷心的慰问,忽然侦查到窗外有两个穿橄榄绿的!一猫腰我从后门拱进苞米地。翻山梁钻果园趟河汊……这古画可真够份儿!老外不拿3万美金没戏,还要加个出国绿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