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追寻,只为今日凉州相遇
文\南山

戊戌狗年,六月初十日,是我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转折点。这一天,按照传统礼仪,我请了司仪、传统文化专家、亲朋好友等20余人,见证了我的拜师仪式。我在众目睽睽之下,向先师孔圣人、老师进行了传统的跪拜礼。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这一天起,我不但有了一位敬爱的老师,而且还多了一位父亲。为了这一天,我整整努力了十八年。
1999年,我怀揣着文学梦拿到了张掖师专中文系的毕业证书。2001年,先生的《1号会议室》横空出世,在全国书坛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武威市新华书店,《1号会议室》是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的。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天,我在新华书店的柜台下,第一次阅读了先生的作品。说实话,我读过的好书也不少了。但能够让人一口气读下去的书不多,先生的《1号会议室》是第一部。不仅仅是我,还有不少读者慕名而来淘先生的作品。在传播媒介日益发达的时代,我也是从报纸上不但了解到先生是凉州人,而且我们还都是凉州人。所以,我牢牢地记住了先生的名字。后来,我陆续从新闻、报纸、书店里了解到陈老师长篇小说“1号系列”其他作品的出版,发表。我都无一例外的买到了,不但享受到了一睹为快的幸福,而且我的书架上先生的作品在一本一本的增加着。那时候,先生的作品很火,街谈巷议无不以1号作品为谈论的焦点。还有随处可见的盗版书,我一本都没有拉下过。
就在报纸杂志上《甘肃畅销书作家第一人》《他坐上了甘肃畅销书第一把交椅》《畅销书作家陈玉福》等长篇大论铺天盖地的时候,先生的“1号首长系列”长篇小说又面世了,又一次形成了社会热点,尤其是《1号首长:省纪委书记》《1号首长:新区一把手》,这两部书我是从“网易读书”购买的电子书。大概有差不多一年的时间,这两本书在网易读书雄踞第一位和第二位。好家伙,网易读书上传的图书数以千计,能够在一年的时间里排名冠军、亚军的位置,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读的时候,第一个感觉就是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有媒体也评论先生的作品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也就在“1号”旋风刮过文坛的时候,先生1号系列和1号首长系列中的五部作品登上了全国百家书城畅销书排行榜。这些作品是:《1号会议室》《1号考察组》《1号检察官》《1号首长:省纪委书记》《1号首长:新区一把手》。不仅如此,先生的《1号首长:新区一把手》获得“中国法治文学大奖赛长篇小说奖”的同时,其“1号系列”长篇小说第一部《1号通缉令》还获得了“中国网络文学十大杰出小说奖”的殊荣。由此,先生被媒体誉为“1号作家”。

之后,先生又陆续推出了“1号女子系列”长篇小说《女国土局长》《女代理市长》《女刑侦局长》和“国家系列”长篇小说《国家使命》《国家职责》等。可以这么说,那个阶段先生的作品让人目不暇接的同时,一部部都在市场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2005年,我得到消息,陈老师利用一周的时间要在河西学院讲授《影视文学创作》课程。在五一期间,我专程到母校找先生,一来倾听先生的课程,二来利用听课的间隙,和老师认识。到学校一打听,先生住在河西学院专家楼。我高兴地找到了先生住过的专家楼,结果老师刚刚结束授课后,又突然接到通知去北京开会了。哎,就这么和陈老师擦肩而过了。我坐在先生授课的教室里望着空空的讲台想,这都五年时间了,难道我和先生就这么无缘吗?这天晚上,我通过母校的网站,认真的拜读了先生在母校的励志讲座《我的文学之路》。我被先生在报告里的一条关于成功的公式打动了:信念+勤奋+坚持=成功。信念是什么?先生说他的信念就是当作家,为了这个信念,他勤奋刻苦,坚持了三十年,才走到了今天。我也要向先生学习,确定当作家的信念,通过坚持、勤奋,像先生一样,当一名真正的作家。
确定这样的信念后,我照着先生走过的道路,开始努力读书,尝试写作。2012年张掖市搞征文活动,偶获优秀奖,作品发表在《甘泉》上,看我的文字如初生的婴儿,也有点小激动,也有点信心了。我感觉先生说的真好,只要坚持读书、努力创作,没有不成功的道理。于是在课余闲暇之时,便在博客里行走在文字间。我一边学习一边密切地关注着陈老师的情况,这时候他的作品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

2015年,我听别人说陈老师被省委和金昌市委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了金昌。听到这样的消息,我特别的激动。过去,我去找先生,他多数时间在北京,不容易找到。现在好了,我在武威工作,先生在金昌工作。这样一来,我们见面就方便多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在中央电视台看到了先生的40集电视剧《女人的抗战》。哇,先生的作品不但被搬上了荧屏,而且还上了中央电视台,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那是多么大的荣誉啊!这时候,我对先生愈加佩服,仰慕先生的亲近之心更甚。
十八年的追寻,只为和你在凉州城相遇!
在庄严而真诚的拜师仪式上,我终于成为1号作家、金牌编剧陈玉福老师的弟子!我向孔子像和先生行三跪九叩大礼时,我的心十分的真诚,仪式,是形式,也是内容,遵从传统礼仪的形式,就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更是对尊师重道的践行。
我知道,这只是一个起点。师从先生,就是一辈子的事。不是我要怎么样,而是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就这样。台湾著名语文教师林明进老师师从爱新觉罗毓鋆(师从王国维、罗振玉)四十年学习四书五经,听了十八次课程。他说,每一次听老师讲都不一样,都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一直坚持到老师去世。现在,他又继续老师的事业,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继续下去,把传统文化的根脉流传下去。已然著作等身,陈老师还在不停地创作,这就是最好的注释,什么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人格的魅力和信仰的力量不只是感动了我,也引领了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前进方向。南怀瑾先生说过,社会有三种人,一等人是领导社会变革,二等人是适应社会变革,末等人是被动适应变革。陈老师作品一直坚持文艺的正确方向,在新时代,依然是这样,昭示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弥足珍贵的一种担当和力量。我要师从,要追寻,要敦世厉俗。

去年,我把历年来零敲碎打的文章整理了一下,形成了《古城的沟》,经过反复打磨、修改、完善后,我拿出来给文友去看,去审,恳求挑些毛病出来,我再来修改,加工。还把文章也发给区作协的老师审阅,反馈回信息来,让我好好的修改。至于怎么修改?修改那些内容?作协的老师没有说。于是,我就摸索着,来来回回修改了不下十遍了。他们说可以了,我才敢拿出来投稿。谁知道啊,投稿好似西天取经,不知道路,也不知道该去拜何方“土地神”。之前,我遇到了劫,之后幸运地遇到了我的神。2018年4月17日晚上10点钟,我加到了陈玉福老师的微信。我听到了浑厚、清晰、亲切、温暖的声音,陈老师看了我的稿子,肯定了我几年来的成绩,决定把我的稿子先发他主编的1号文化网。不仅如此,先生还指导了我待人接物需要注意的细节。
从此,我们在网络上进行了无数次的交流,在每一次对话结束后,先生都不忘记说声“谢谢”。可以这么说,我听先生的每一次谈话,都让我受益匪浅呀!片言之赐,皆事师也。当晚,和陈老师语音沟通完毕,已经十一点多了。看看校园里深沉而宁静的夜,房间里只有电脑的风扇声嗡嗡,电脑柔和的光,我的坐姿投影在白墙壁上,我激动的心情一时半会都无法平静下来。无法入眠就看书吧……这一天晚上,我到凌晨才迷迷糊糊睡着。
四月中旬,我看到陈老师原创作品《建军大业》改编的电视剧《热血军旗》荣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大奖的消息,社会各界赞誉自然很多,我还是找机会向陈老师祝贺,并且表达了向陈老师学习的意愿。这个想法一直在我脑海里徘徊。当前世的那份缘已到,我总是莫名的触动。或惊喜,或彷徨,或释然,或感伤,总是莫名其妙,究其原因,不过是求而不得也。

转眼到了五月中旬,我知道陈老师很忙,可是我还忍不住给陈老师发了一条信息,希望有机会了在武威接见一下我。可能是陈老师太忙,也许是我一个无名小卒吧,也许是我的态度不够诚恳,也许是我太急躁了,总之,就是一种等待。等待其实是一种折磨。等入学,登录取,等录用,等娶妻子,等待放话,等待死亡,哪一个不是折磨呢?等陈老师的回复,想想古人的求师之路的波折再三我也就释然了,王阳明当时大儒,三拜礼尚且不能得师。
在现代社会里,我对尊敬的陈老师如何样沟通犯了难呀!如果是古代书生,可以请陈老师挚友引荐我,“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是也。可以自荐于老师,“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是白居易得到顾况延誉,白居易名声遂震。写信的传统已失。而发微信的方式不太正式,那就发短信吧,也不能打电话了,毕竟太冒昧了不是?终于,让我想不到的是陈老师回复我了,让我第二天给他打电话。收到这样的回复我着实激动了一番。心里就在一直盘算着,如何样见面呢?还咨询了别人,要面见陈老师,注意些什么呢?等到终于见到陈老师,别是一种滋味在心头。和网络里的交流感受一样,温暖,亲切,随和,平和。我感觉那个小小的我的拘谨和压抑一扫而光了。我那种自我压抑自卑的感觉如垃圾一样统统扫出来。之后,陈老师又一次坚定的支持了我,打开了一扇门,仿佛看到了文学的殿堂里的瑰宝。在1号文化网做编辑,审稿,编辑公众号,可以说是从一无所知到熟练运用编辑程序,都是陈老师一次又一次加压,鼓励,指导分不开的。有了这样的结果,我便大胆的请了党会长为我当“红娘”,希望通过党会长的介绍,成为陈老师的弟子。可能是我的真诚打动了党会长,他给我出主意想办法,促成了在陈老师面前当面提出拜师的愿望。党会长在旁边为我敲边鼓,努力地想促成我在心中藏了十八年的愿望。可能是党会长支持我的结果吧,这一次陈老师答应考虑一下后,给我答复。我知道,这一次,我又向陈老师近了一步。

传统礼,藏于心!我怎能忘记我和陈老师相遇的那一时一刻呀!怎能忘记我追寻陈老师的点点滴滴呢?在三伏天的日子里,我才真正体验了束脩六礼的精微意义。茶叶,意在谢师恩,芹菜,寓意弟子业精于勤,薄荷干,寄寓学生品德美好,莲子象征老师苦心教学,红枣预祝弟子早日高中,成才。红豆,希望弟子宏图大展,等组合成的六礼束脩。可以这样说,准备六礼的过程就是对我最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我明白了拜师礼,不只是形式,更在于内心的庄严,对礼的庄严,对礼的生活化。有了陈老师对我的期望,也有了自己的方向,有了一份压力,让我有了责任感。超越自己,让自己孤独,让自己于痛苦中逐步坚强起来,走出舒适区,慢慢产生一个新我,犹如那个小水滴,微弱的力量,不断冲向一点,积聚力量,经过时间的凝聚,最终冲破自我的束缚。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无言的教育即教育的大境界!六月十七日下午三点,我收到了陈老师精心制作的端午节问候图片“粽子飘香香满源,门前艾普又端午”。我一时语塞,惭愧。陈老师是真正的传统优秀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或许,传统节日的意义每一个人都明白,重要性不言而喻,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传统节日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日常性,生活化,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用无言的文字浸润每一个人,教育学生,引导社会风气,无声胜有声,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大势能。在网络钳制社会,智能手机裹挟男女老少的今天,陈老师坚守优秀传统文化阵地,更让我深深敬佩,这更让我坚定我的初心。唐人诗曰:有时乘兴寻师去,煮茗同吟到日西。遇良师而受教,切磋,真乃人生一大幸事。这一天,我再次诚恳的提出了拜师学习的心愿,陈老师终于答应了我拜师的愿望!师徒,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道德的修炼。在传统文化遭遇互联网泥潭的时候,需要倡导传统文化,更需要践行,传统礼,传于道,守于心。翻开厚重的古典书籍,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绵绵不绝。这就是道统。
最早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的观念是在西周时期。《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说:“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忠臣无境外之交,弟子有柬修之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战国时期荀子在《荀子·大略》中提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则是将能否尊重老师上升到左右一国兴衰之程度。老子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精短数句,学生尊重老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煌煌史书,有许多关于尊师重教的记载,列列青卷,更有数不清的尊师的传说。
《吕氏春秋劝学》“疾学在于尊师”,师德昭昭恰如耿介拔俗,明月独举,高霞孤映,白云谁侣。师道高高在云端,师道重重在内心。我所追寻的就是先生的孜孜不倦,矢志不渝的态度。在文学道路上,谁都在上下求索,老师也不例外,经过近三十年的积淀,爆发的热烈,惊世骇俗。履霜的过程,而且是很长的沉积过程,才可以结晶为玲珑剔透的坚冰。而今,失落的传统,似乎离我们太过遥远,仿佛与我们的生活不相干。只是经典远离世俗,高高在上。只是只是传说,听来都不可信,只是理论文章,说教味浓厚,谁还在心里对师道存在恭敬之心呢?不,我要呐喊,我要行动,来让更多的人来倡导传统优秀文化,不能把文化的根丢了。尽管力量有点微不足道,呐喊的声音有点微弱,我相信岁月,相信文化基因需要唤醒。

中华民族历史上,尊师重道的感人故事很多,像张良的“拾履拜师”,杨时的“程门立雪”,皆是千古传颂。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及其门下七十二贤,则无疑是史上最引人瞩目的师生关系。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寥寥几句,让人感叹师生情深之时,这无疑是颜回对老师的出于生命最深层次之认可与执着。在我国北方地区,往往在冬至这一天,向教师表示礼敬。或者说,在冬至日,向教师表示礼敬,是这一节日的重要内容。故事,会流传,会教育一代人,这样的故事是好故事。我的拜师故事,更能引起时下人们的兴趣,我以我的行为,我的拜师过程,我的认真态度表明我对师道的继承。一碗茶,我双手高举过头,向陈老师敬上。陈老师双手接过,端到额头。后以左手托茶碗,右手持盖碗抚茶,喝茶,赞礼接过师者茶碗。这样的仪式是最具有生活化的味道,也最能表明对别人的尊敬是发自于内心的。我们给来访的客人沏茶,要亲自洗一洗茶杯,杯子其实是干净的。有时候,我们亲自端给尊敬的长辈,双手递上,请客人喝茶,有时候,请子女给客人做沏茶的事情,就是对他们进行礼的教育。身教重于言教,这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然而现实确实让人痛心呀!记得南怀瑾先生说过,过去是先生教书是坐着教,学生站着听,后来演变为是老师站着教,学生坐着听,未来是不是老师跪着教,学生坐着听呢?真是一语成谶,后来就有网络文章说,“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教不出有责任感的学生。传统的文化精华失落的太多,我们每一个人是否要检省一下自己?尊师就要拜师。
《通典》才开始提到拜师礼。该书卷六七“礼典”强调:“天子拜敬保傅”,说天子也要拜师,把拜师纳入国家典制中了。既然《通典》特意论之,即显示唐人对此已甚重视了,正式的拜师礼也就是这时才确立的。该书卷一一七《开元礼类籑·皇太子束修条》就详细记录了皇太子拜师的过程与礼仪。古人入私塾读书,要先行拜师礼。而行礼者不仅是学生,连学生的父母都要向老师行跪拜礼:父亲带领儿子,先向“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之神位”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之后老师入座于夫子牌位前,接受接受父子二人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礼。如果是一个家族礼请老师教育子弟,就由家中最尊长者代表族人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所以,皇太子拜师,也是古代社会的一种示范引导作用,家长拜师更是教育子女要尊敬老师,从国家到民间层面,有一个完整的尊师体系和规矩,鲁迅先生《三味书屋》里也讲了向先师孔子像行礼的规矩。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我们继承和发扬责无旁贷!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唯有尊师重道,我们才能回归纯净纯善的本性,把扭曲的人性导归正途。向老师的前进方向前进,踏着老师的足迹,体味老师的一片苦心,引导我走向道德的征途!这就是我的拜师礼!
2018年9月2日
作者简介:

文兵元,笔名南山,教师,曾在《西部人文学》《珠海文学》等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发表作品,出版专著《上下五千年,美酒在凉州》。

“武威编辑部”以推出名家新作,培养文学新人,传播先进文化,歌颂西部人精神为宗旨,向头条选送的文章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的文章,欢迎您参与,投稿。

(西部人文学编辑部)

(1号文化总网)
《西部人文学》武威头条编辑部:
主编:杨成梅
副主编:无名
投稿邮箱:33192651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