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闻乡音
文/王秀敏
落叶知秋,看着树上一片片飘舞的枯叶,我心里升腾起一种莫名的伤感。来南方眨眼就三个月了,何时是归期啊!偌大的小区没有熟悉的面孔,没有舒服悦耳的乡音。
乡音是什么?是家乡的方言土语,是家乡的名片,是身份证。每次给家乡的亲人朋友打电话时,才能说说方言,听听乡音。前几天,在小区里遇到一个人,他用普通话问我8栋楼在哪里,我说在前面左拐,楼上有个“8”字。他点头说完谢谢,并没有离开,而问我是陕西的吧,我点头称是。他立马用方言跟我聊起来了,说是宝鸡的。我一听宝鸡,赶紧问宝鸡哪里的,他老家在岐山,我说自己是千阳的。他好激动,说千阳他熟悉的很。他是来找亲戚的,在惠州打拼十几年了。听到乡音,我们都有一种“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感觉,我们用方言聊了很久。那天,我心情特别好,乡音是那么的舒服,那么悦耳,那么让人心旷神怡。也许,别人觉得我们的方言难听的要命,但在我眼里它是最好听的声音。
走到市场买东西,我一张嘴他们就知道是陕西人,我的乡音就是我的家乡名片,我的身份证。难怪父辈们常常教导我:出门在外好好做人,别给咱家乡人丢脸。是啊!我们每个在外面闯荡的人都是家乡的名片,代表了故乡的文明程度和文化素养。
记得高中毕业那年,我有幸被村上选去江苏省常熟市学习织手套技术。我们一行三人,刚到红星机械厂后,厂里派人接待我们,并参观了整个车间。出门时,有一位40多岁的老师傅显得特别热情,握手问好,问这问那,跟前跟后。我们从千阳来的时候,村领导一再强调少跟陌生讲话,以防上当受骗,让我们谨记在心。于是,他说啥我们都摇头,不肯跟他说话。老师傅急了,他用宝鸡话说自己是半个宝鸡人,我们一听原来他遇到乡音了。一下子消除了戒备之心,我们用方言交流。他说听到我们的口音,觉得很亲切。他给我们讲自己在宝鸡工作了20年,忘不了那里的人,忘不了那里的乡音。他回忆宝鸡的地貌气候和建筑,谈论文化教育,聊宗教信仰,时不时问问我们现在有何变化。我说变化可大了,他激动地说:“有生之年,一定要再去一次宝鸡看看。”我们聊得开心极了,约定下次相见一定要来宝鸡的后花园——千阳转转。
缕缕乡音,丝丝乡情,乡音难改,乡情缠绵。席慕蓉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乡音已经成为离乡人的记忆,乡音留在了家乡淡淡的月光里,印在早晨袅袅升起的炊烟上,揉进儿时的欢声笑语里。
乡音里,我看见,村里的那棵老槐树,历经百年风雨,树干已经干枯,只有树皮还顽强的活着。每年都发出新芽,见证村庄的变迁。
乡音里,我听见,村口那条小溪,欢快地歌唱。谁也不知它流了多少年,还要流多少年,年复一年,滋润着两岸的土地,滋养着那里的守村人。
乡音里,我闻到,老屋后面槐花的香甜,年年芬芳。没有人知道它还要盛开多少年,它与村子相互厮守,不离不弃。
作者简介:
王秀敏,70后,小学教师。现为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千阳县燕伋文化研究会会员。近年来不断有作品发表在不同媒体平台。我酷爱文学,喜欢用文字表达内心世界,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徜徉书海,让博大精深的文化滋养生命。以文会友,其乐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