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芳,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湖北省音乐文学学会会员 ,孝感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为《当代先锋文学》签约作家。
家乡的小路
文/王永芳
人的一生无论走多远,走过多少条路,最难忘的还是家乡的那条小路。
从黄丝垸到峰口,这是我儿时走得最多的一条路。50年前,它是一条石子路。这条路记下了我童年的苦乐与忧愁。一双双纳底的粗布鞋,伴我走过了儿时的坑坑洼洼,从小学走到中学。一双双绿色的解放鞋,陪我走过少年的崎岖坎坷,从家乡走向远方。小路,见证了亲人牵我、送我启蒙时的难忘情景。小路记录下了奶奶接我、等我时的佝偻身影。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小路变宽了、拉直了,可它的身影却一直弯曲在我的心灵深处。
从小学到初中,每天都行走在这条路上。小路,牵着我上学,伴随着我成长。上高中离家远了,每周也要在这条路上走好几趟。周一上学,周六回家。一根扁担,一头挑着米袋子,一头挑着菜坛子,挑起高中的一年四季。挑一路艰辛,挑一路风雨,挑来人生美好的花季。
记得小学毕业那年,“红卫兵”大串联,学校停课闹革命。中学生可以天南海北去串联,而我们这些划归为“红小兵”的准初中生,只能在家执勤放哨。那年,我们学着“红卫兵”大哥大姐,每人做了一个“红小兵”袖章,每天拿着奶奶为我做的红缨枪,在小路上执勤巡逻,拦着过往行人背诵毛主席语录。手拿红宝书,人人背语录,不背语录不许放行。我记得人们背诵最多的就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就是这条语录,就在这条路上,我有了“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走向远方的憧憬与梦想。那时还没有长途汽车,人们进县城都是通过水路坐轮船。革命的红小兵怎能被困难吓倒?没有客车,我们扒货车。于是革命小将每天在路上争先恐后地拦车扒车。勇敢者先行,走进了省城,走到了北京。我因为胆小个子矮,多少次扒车都被甩下。我记忆最深的是一辆车号为17-60221的货车,它将我重重地摔下,把我的手臂摔得血流不止。我记下了它,也记下了这段路,是它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疤痕,留下了火红年代的永久印记。
最难忘的是1972年8月22日那一天,我参加暑假支农劳动,和同学一起在棉花田打农药。上午10点多钟,我突然被蝮蛇(剧毒蛇)咬伤。同伴立刻把我背到这条通往县城唯一的一条路。救人要紧,伙伴们纷纷招手拦车。那时还没有长途客车,因为是湖区,交通不便,来往的车辆很少。半个小时过去了,货车不停,乌龟车(小轿车)难得见到。我的脚背高高肿起,毒液慢慢上移。50分钟过去了,坐在路上的我由原来的急切盼望变成含泪的愤懑。我怨这条路,怨路上车少人稀,怨这里交通闭塞。后来无可奈何,我被人背到了河对岸的乡村诊所。由于时间的耽误,当时又没有治疗蛇毒的血清,脚从踝骨肿到小腿,迅急上移的毒液一步一步将我逼近死亡。感谢上苍,感谢赤脚医生,用中草药医好了我的蛇伤。小路见证了我生死悠关的一刻,见证了落后与贫穷,也见证了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飞跃发展。
三前年回家,也是这条路上,我乘坐万全至峰口的环城公交,上车就有座位。车过几站,人已满载。一个老太太上车,看没有座位,就在我的身后站着。我原本想起身让座,一看和我差不多年龄,心想我也是花甲之人,让不让座不会有人说,便心安理得地玩起了手机。突然靠车门边一位中年妇女起身让座,老太太很感激地说了声“谢谢”坐下了。我接着玩我的手机,不知过了几站,那位让座的妇女在我前面的一个空座上坐下,她一坐下就抱着手机玩起来。突然车门开了,上来一位抱小孩的妇女,我想这回我一定让座。可那妇女还没有来到我处,就有人让座了。是谁?我定眼一看还是刚才那位女士。她起身站在我右前方扶着把手,晃晃悠悠地看着手机。我被她两次让座感动了,也为自己“倚老卖老”感到汗颜。站在我面前的她,看上去不到四十岁,没有明星的面孔,也没有“魔鬼”身材,但在我心目中她的形象却好高大。此刻的我,羞愧难言,眼望窗外,心潮起伏。车轮碾压着贫穷,爱心净化着尘埃。小路变宽了,人心敞亮仁厚了,历史的车轮运载着人们驶入了和谐文明的高速时代。
去年,回家看望母亲,重走这条路,再生感激情。从红三桥乘车到峰口,十几里短程,却让我感动一路。一上车,看到车上没有座位,我交了三元钱就在车门边站着。大约几分钟后,我看到坐在发动机座盖上的一位年轻母亲站起来,走到车厢中间,在和一个坐着的中学生说什么,开始我没在意。后来听年轻的妈妈轻声对儿子说:“起来,让座。”连说了两声。中学生急忙站起来,拉了拉我的衣角说:“您坐吧”。我感激地回过头说:“谢谢!我就两站路,一会就到。”看到中学生和妈妈的真诚举动,我感动地坐下了。这时的妈妈又回到了发动机座盖上。很快下车了,我再一次向让坐的学生和年轻的妈妈说了声谢谢!下车后,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母子俩的让座,让我感慨万千,爱的暖流涌入我的心田。伟大的举动不在于行动的大小和距离的远近。年轻的母亲从车头走到车尾,虽只有几步路,却走完了她的儿子的一生,完成了一种爱心接力,将孝道与文明传承。
乡路承载着乡情,乡情牵挂着乡路。家乡的小路,由曲变直,由窄变宽,蜿蜒曲折地伸向天地两头,铺设在游子心中。乡路,承载着文明,运载着旅人,将亲情传递,把乡愁联通。
投稿方式:
联系微信:a13618258998,
投稿邮箱:758774822@qq.com.
当代先锋文学社编委会成员:(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总顾问:周瑟瑟 刘杰
首席顾问:刘艳芹 魏彦烈 倪庆行 任诚刚 李正栓 王笔正 张小平 魏红霞 杨秀波
顾 问:戴俊明 荒村 廖望月
社长:彭永征
总编:彭永征
副总编:项俊平 倪庆行 魏红霞 周丹
小说主编:彭永征(兼)
散文主编:彭永征(兼)
现代诗歌主编:项俊平(兼)
报告文学主编:项俊平(兼)
古诗词主编:彭永征(兼)
英汉互译主编:倪庆行 魏红霞(兼)
潇湘诗苑组稿主编:周丹(兼)
当代先锋文学微信群网管:李铁峰
法律顾问:刘明
记者:彭谨 杨子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