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 上 清 凉
吕 廷 洁
因为练车,顺着黄河路一直东去,将到郑州路时,左侧大路边一片粼粼明水,几阕亭台楼阁,微闻还有鸟雀欢唱。
禁不住这撩拨,左转拐上了郑州路,车行不到百米,路的左边一蓝底白字的牌匾,上书明潭公园,一林中小径蜿蜒西去,铺了暗红的路面,极是幽雅,更觉诗意盎然,于是,爽然前行。
红色小径,只容一车通行,随地势高低起伏,因林木辗转腾挪,更显曲折有致,旖旎多姿。
车行千米,入林深处,忽见一椭圆型小停车场,只有十几辆车,却已没有我的车位,正进退犹豫间,一中年男士上前微笑道“我马上就走,你停在我这儿吧”,他态度从容,表情淡定,眉目间的神情竟是这喧嚣尘世里少见的宠辱不惊和安详淡泊,让人如沐春风之余不觉心生感激与亲近。车场对面是青瓦白墙的小院,透过半掩的门扉,看到院里迎门是座假山,山后是圆拱小门,隐约还有琴音传出,一如我今天的香奈儿邂逅清新淡香水。这是丽日明媚的过午,狠狠咬咬自己的手指头才确信不是走进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怀了好奇,行至圆拱门,细看门楣上的题字竟是昔日的同事任涛先生墨宝,心中油然而生“士别三日”之感。穿过圆拱门,见一“u”型二层小楼,从一楼贴北面自东而西都是房门紧锁。我隔了窗户想看看那些读《大学》《中庸》,通琴棋书画,书风花雪月的潦倒书生是否寄居于此。多想只为那茕茕孑影挽起长发,研磨铺纸;多想温一壶薄酒,与他浅吟《红楼》,低唱《三国》;多想共尝盈袖暗香,同挽一帘幽梦。而此时此刻,却恨只恨不是花木扶疏、月影半墙之夜。一转念不觉又哑然,即使书生犹在,而如今只落得个“萧萧两鬓生华”的我难道尚有勇气约他且付沧海一笑,共赏易冷烟花。
南面一排开了东西两门,从西面小门进去,真是“曲径通幽处”,一宽敞大厅,自北面南设计了三层台阶,每一阶梯排满了大小盆景。一老者半躺在藤椅里正闭目陶醉于收音机里不知名字的京剧而摇头晃脑,这情景简直是特意安排的点睛之笔。心下里想:如果换成一毛头小子,跟着摇滚乐汗流浃背地上蹿下跳,岂不大煞风景也。
是谁人如此古雅啊!隔了咫尺的凡尘设计出洞天之境,让人推门而入桃源仙界。
我不觉想起了弘一法师的“无上清凉”。好一片绝俗不尘的清凉之地啊。
圆拱门右侧有一长廊直通院外,我忍不住雀跃之心,顺长廊走出,竟是一大片已经能够草色遥看的开阔场地,还有精致细节点缀其上:假山、凉亭、鱼池、蓬竹、丛花。一群少年在草地上追逐游戏,增添了生动灵活之气。近前来,才看到还有一个网球场地,只是大门紧锁。一抬头不远处还有塑胶的排球篮球馆。
越过这些场馆,才恍然看到我最早看到的那一片粼粼明水,波光潋滟,特别是在逆光中更是斑斓炫目、明艳动人。岸边是堆砌的石头,因是人工,所以高低错落有款有型。我坐下来,静静地,看那石拱桥、那小船、那垂柳、那青瓦飞檐,还有畅游水面的鹅群和栖息于岸边的鸟雀,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在这里相逢且牵手组成这样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从此不再流浪。恍惚间,似乎自己一生的追寻,只为沉醉在这恬静的梦乡。
但是,我知道,在这枯荷的季节,我是个孤单的旅人,只是邂逅了这心仪之地,并投影在她的波心,这让我且留恋且怅惘,梦想着夏日来临,我还能够凝目满池的红荷,而时光流转中,谁又是那与我共赏的人呢。

作者:吕廷洁,高级教师。
文章来自《北方美食在线》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