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毛泽东1920年冬萍乡城郊之行探秘
贺焕明 胡冬初
一一谨以此文纪念伟人毛泽东首次来萍确立革命初心100周年
一
据《毛泽东早期文稿》和《毛泽东年谱》有关内容, 1920年11月24日,毛泽东以考察教育的名义来到萍乡城郊,约12月2日返湘。《毛泽东早期文稿》中《致罗学瓒信》落款为“民国九年(1920)十一月二十五日于萍乡旅中”,《致欧阳泽信》中说“近因积倦,游览到萍,旅中作书,言不尽意。”据进一步考证,当时株萍铁路延伸至长沙路段已于1911年修成通车。查1920年列车时刻表,有双向两趟长沙至萍乡和萍乡至长沙的客货运输车,其中长沙至萍乡的铁路客货运输车每天一趟,需差不多一天时间,即上午九点五十七分从一师附小附近的长沙北站出发,正点到达萍乡站是下午四点四十分,旅客下车,货车继续开往安源煤矿。另据萍乡老站小区的老居民八十二岁的廖德安老人反映,其父廖春生在生前曾向家人讲述过1920年冬邂逅青年毛泽东的一段难忘的往事。
那年他父亲刚十六岁,在火车站广场的一个面摊当伙计。农历十月份的一天,小雪已过,天气较冷,可以穿长衫夹衣了,快吃晚饭的时候,听到一声汽笛,从株洲方向开来一辆火车,旅客下车后,火车又鸣着汽笛朝安源方向开走了。按照正点这趟车是下午五点左右到达,这天晚点了大约一个多小时,已是下午六点多了,天色已晚,路灯也亮了。这时,有个高个子后生来到面摊前。看上去他二十七八岁的样子,身穿灰色糙布长衫,身背一个蓝色包袱,看上去是一床薄被子,手里拿着把油布雨伞。他用湖南口音要了一碗挂面,并要求多放点辣椒。吃完面条,后生请廖春生带他去鳌洲书院,并说他在这里要住好多天,可以天天来吃面条,照顾生意。言谈中得知这个后生姓毛,是位教书先生,且是位校长,他有个老师姓汤也是萍乡人,介绍他来萍乡考察教育。晚饭后,到了收摊的时候,廖春生便拿着马灯,带毛先生去了鳌洲书院。当时叫鳌洲储才实业社。社长见是湖南来的客人便安排毛先生住在后面的小房间里。在以后的几天里,毛先生多次来面摊吃面条,有时还坐在桥头拿碎面条喂河里的小鱼,还请廖春生带他去邮局寄过信,并告诉廖春生他还去过附近的横龙洞和长兴馆村。大约是1967年,廖春生已因病去世,上面有人请廖德安母亲参加当年毛泽东来萍情况的调查会。1967年7月北京美术学院学生刘春华为画《毛主席去安源油画》曾亲自到安源搜集素材,并到萍安铁路沿线采访、取景,最终选择安源村马形岭为最佳景点。后来《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问世,画中毛主席的形象,和廖春生见证的完全相同。
1967年10月1日,油画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与观众见面,说明词正是“毛主席去安源1920年”。这决不是偶然的。毛泽东看到《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后便说,我不是穿长衫去的安源,是穿短衣,且说明去安源煤矿是1921年秋。不久时间便改在了1921年秋。这可以说明油画所描绘的青年毛泽东形象正是廖春生1920年冬所见证的。当然,主人公穿长衫,作为艺术作品,画家刘春华也许是从当时毛泽东教书先生的身份考虑。不管怎样,《毛主席去安源》以油画艺术的形式描绘了毛泽东来安源开展工人运动的史实,影响巨大而深远。

刘春华创作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1967年10月1日展出时所标明的时间为1920年,后改为1921年秋。

黄含昌创作的《毛泽东与萍乡农民》中新网2013年7月12日发
另据《萍乡市志 大事记》1920年冬毛泽东来萍乡条文,和萍乡市委党校与团市委所编《毛泽东1920在萍乡》一书中刘善文论证,1921年4月发表在《共产党》杂志的《告中国的农民》一文,提到“萍乡城郊农民”1920年冬因灾荒去地主家“吃磨饭”,而当年冬来萍考察的历史名人只有毛泽东,他回去后便写下了这篇文章,后来毛泽东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时还被作为教材使用,这也应证了这段史实。著名书法家黄含昌于2013年7月,根据毛泽东1920年冬考察萍乡农民运动的史实绘制了油画《毛泽东与萍乡农民》,并发表在人民网、中新网。
二
1920年,毛泽东领导了湖南轰轰烈烈的湖南自治运动,与湖南省当局斗争数月,受到多方压制,已是身心交瘁,极为疲倦。为调养身体,总结经验、教训,回复友人信件,思考中国未来的走向与指导思想,并编辑《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他独自一人来到了萍乡,并找到了一个清静的地方——地处萍乡城郊的鳌洲书院(储才实业社)。
毛泽东来萍乡本意是休息几天,“近因积倦,游览到萍。”但在萍乡期间,他对时局和社会前进的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后来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曾说过,他参加共产党是被赵恒惕逼上梁山。可见当时毛泽东正顶着湖南当局的巨大压力。
是年8、9月间,“湖南自治”的舆论声势已成。身在“庙堂”者与身在“江湖”者,在由谁主持“自治”上发生了根本的分歧。主政湖南的当局,要搞的是官办自治:为操控“自治”的主动权,于9月13日召集“自治会议”,决定由省政府和省议会各推举若干人草拟一部“省宪法”,然后召开制宪会议。“在野”的毛泽东、彭璜、龙兼公等新民学会诸君,则要搞“民办自治”:起草了《由“湖南革命政府”召集“湖南人民宪法会议”制定“湖南宪法”以建设“新湖南”之建议》的文件,其中提出了一个要害问题:人民宪法会议代表,必须实行直接的平等的选举;由人民宪法会议制定宪法,根据宪法产生正式的湖南议会、湖南政府以及县、区、乡自治机关。这个文件10月5日至6日在《大公报》上公开发表后,签名支持者达377人,几天后增加到436人。
10月10日,在毛泽东、彭璜等人的组织下,长沙各界约两万人的市民游行。游行队伍到湘军总司令部要求谭延闿接见,谭向代表满口允诺:“我已允许即行召集人民宪法会议,诸君的要求,我一定可以照办”。但当局在接下了《请愿书》后,却对其中所提各项要求断然拒绝。
11月7日,新民学会组织庆祝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活动,游行队伍经省议会时,由于群众对包办“制宪”不满,有人将议会的旗子扯下。 而湖南实际统治者——军阀赵恒惕,根本就没有把“草根”们放在眼里。他们知道毛泽东是“草根”们的旗手,要压住民众,先得镇住毛泽东,便把“扯旗”之事强加在毛泽东头上,接着又造谣说毛泽东想运动军队以捣毁省议会。警察厅随即把毛泽东召去诘问,还对省学联主席彭璜发出通缉布告,想借此造成一种高压恐怖气氛,让“草根”们知难而退。
毛泽东等满腔热血的进步青年受到了当权者冷酷无情的镇压。
萍乡当时与长沙有火车相通,电报相连,邮路畅通,萍乡很多单位订有长沙的《大公报》等报纸。
据毛泽东的学生张文亮日记记载11月22日毛泽东就对他说要去萍乡乡下走走。于是,当年11月24日傍晚毛泽东独自一人来到了萍乡,为节约经费,自带棉被借居在萍乡城郊乡下的鳌洲书院,既脱离了赵恒惕的势力范围,又摆脱了日常琐事,可静心静意深入思考问题,也便于随时掌握长沙的动态。
11月25、26日是下雨天,毛泽东分别给远在法国的向警予、欧阳泽,北京的罗章龙,新加坡的李思安,南洋的张国基写了多封回信,谈得最多的是时局,特别是对湖南的“自治”运动失败的总结,对社会前进方向的思考。“几个月来,已看透了,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
毛泽东来萍乡几天后,湖南当局暴发了激烈的权利争夺战。11月27日,军阀赵恒惕逼迫省长谭延闿去职;29日由林支宇接任省长,赵恒惕任湘军总司令。一师校长易培基系谭派人物,是谭省长公署的秘书长兼教育委员会委员长。赵、林得势后,彼即宣告易培基“不尽职”欲罢其职务。
易培基是毛泽东的老师。1916年春,他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本科一部三年级国文教员,毛泽东是他班里的学生。在他眼里,毛泽东是一名品学皆优的学生,他对毛泽东非常欣赏,爱护有加。1920年,他聘任年轻的毛泽东任一师附小主事(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感慨地说:“我那时能在第一师范搞教育,还能在军阀恶势力下宣传马列、组建党团,多亏易培基先生这个‘后台老板’硬哟!”如果易培基被撤,“后台老板一倒”,很多进步教师(包括毛泽东)将可能失去工作岗位和饭碗,还会受到进一步的迫害。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在萍乡的毛泽东。
毛泽东计划在萍乡待一个星期,时局的变化让他不得不尽快赶回长沙。
12月1日,“倦极身无凭”的毛泽东彻夜难眠,联想近年来母亲、恩师和父亲先后去世,又遇一个多月来湖南“自治运动”的失败,人民受到的残酷镇压,恩师易培基校长受到的迫害,忧虑进步师生与人民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不由愁肠百结。12月2日凌晨,百念成灰的时刻,只有远在西面长沙志同道合的恋人杨开慧的身影,才是他心灵的慰藉。此时,农历十五过去一周,抬头西望,正值高天残月,映照着西去湘江的萍水河,怎叫诗人不对月抛泪!此时此情此景,无法抑制的诗情喷涌而出,于是毛泽东随手写下了这首《虞美人·枕上》。

《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虞美人·枕上》在语言方面并没有过多的藻饰,但句句发自肺腑,情真意切。 1920年12月2日(农历十月二十三日),正是昼短夜长,天上挂着残月的时令,毛泽东思维万千,总觉得天色难明,于是无奈中,披衣起坐数起了寒星。它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忧国忧民的愁绪,对亲人、恋人、战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独身一人在外漂泊的
无奈心情。这就是毛泽东“江海翻波浪”一样的“愁”。这与毛泽东此次在萍时写给友人的信中表露的苦闷心境也完全吻合。
“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或者是“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意思差不多,都是写当时一人独自在外乡愁苦的时刻,身心交瘁,只有深爱的恋人才是他心灵的慰藉。这又与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所述“近因积倦,游览到萍”的心情是一致的。“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书院旁边西去湘江的萍水河,映照高天残月,更易引发词人的愁绪及思念恋人之情。写完该词后,毛泽东决定尽快赶回长沙去,团结进步力量,与当局进行坚决的斗争。
12月2日清晨,毛泽东顶着凛冽的寒风,离开鳌洲书院,来到萍乡火车站,乘早上八点零五分的连带客货车,踏上回长沙的归程,并于当日下午两点多回到长沙。
张文亮1920年12月2日写道:“泽东来此(在通俗馆)。他说,青年团等仲甫来再开成立会。可分为两步进行:1、研究;2、实行。并嘱我多找真同志。”在通俗教育馆的文化书社,毛泽东与张文亮等人商量建立青年团、对付赵恒惕的工作,指导一师学生反击赵恒惕的阴谋,并同何叔衡等人秘密创建了长沙共产主义小组。
三
1920年冬,毛泽东在萍乡期间,摆脱了过往的琐事和烦恼,除了思考、写信,还汇编了《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
在给向警予写信时“他提出了”“另辟道路”一说;
在给李思安的回信中,他提出了“另造环境”一法。
在给罗章龙的回信中,他提出了“旗子立起”一法。
“另辟道路”、“另想办法”,“旗帜立起”,具体所指是什么?他在编辑《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二集时,于易礼容信后的按语中,进行了直白的解说:“必须从事根本改造之计划与组织,确定一个改造的基础,如蔡和森主张的共产党。”
在《致张国基信》中,明确指出这个“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他说:“拯数千万无告之人民出水火而登衽席,其为大业”,完成这个大业,必须取“世界主义”,世界主义是“愿大家好的主义”。
在《致李思安信》中又说:“湖南须有一些志士从事实际的改造,你莫以为是几篇文章所能弄得好的”。毛泽东从湖南自治运动失败教训中,决心与改良主义彻底决裂,此时他对社会主义思想的追求已是呼之欲出,他说:“尤其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没有主义,是造不成空气的”,“不可徒然做人的聚集,感情的结合,要变为主义的结合才好。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在萍乡期间,毛泽东还到鳌洲书院附近的长兴馆村等地考察农民对地主的反抗斗争,返回长沙后于1920年12月23日写成《告中国的农民》一文,1921年4月发表在上海小组《共产党》月刊第3期上,并成为后来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重要教材之一。这是目前看见的关于中国农民问题的最早的一篇马克思主义论文。文中称赞萍乡农民的反抗斗争是“东方现出的一线曙光”,号召全国农民以萍乡农民为榜样,团结起来同地方作斗争,明确指出“你们若都照着萍乡底乡民这样行动,共产主义就能使你们脱出一切的痛苦,使你们享没有享过的福。可怜诉贫苦农民呀,你们快起来抢回你们被抢的田地啊!”经过几天的深入思考,并即时考察了发生在萍乡城郊的农民运动,结合自五四运动以来在与李大钊、陈独秀交往中接触所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毛泽东在思想上、信仰上有了质变的飞跃,确立了革命的初心,成为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特别是1920年在萍乡城郊期间,他挥笔写下了情真意切的《虞美人·枕上》,在返回长沙后不久,赠送给了他的战友和恋人杨开慧。据杨开慧的闺蜜李淑一回忆说:“1920年……开慧和毛泽东共同的革命志向、共同的斗争生活使他们之间产生了真正的爱情。……有一天,我们(指李淑一和杨开慧)在流芳岭下(福湘女中附近)散步,开慧告诉我她收到毛泽东给她的一首词。我问什么内容,他毫无保留地念给我听,并让我看了词稿。”(曾珺:《毛泽东诗传》第75页)。这首词便是《虞美人·枕上》。李淑一的证言证明这首词是他们婚前所写,并作为男方向女方表达爱意求婚的文字赠送给杨开慧的。这完全合情合理。1920年春节前,即1921年元旦以后,毛泽东和杨开慧二人结为了革命伴侣。至于毛泽东后来将填此词的时间落款为1921年,却没有写具体是几月几日,也许他记得的是结婚的时间。也许是由于1920年岁末和1921年春节处于首尾相接的时间,公历和农历又容易相混的原因吧。不过,分析其个人经历和内容所透露的信息,并和时期写的信相比照,《虞美人·枕上》可以说是在此次萍乡城郊之行写下的。

毛泽东1920年冬首次萍乡城郊之行,明确了他人生战斗的方向,确立了革命的初心,久植毛泽东心田的共产主义思想,在萍乡城郊,安源山下,在萍水河畔,在鳌洲书院,在极度愁苦之中,在深思熟虑之后,终于萌发。他在思想、信仰上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从一个民主主义斗士转变成了以一位践行共产主义理想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参考文献:
1.毛泽东 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年6月-1920年11月)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年11月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年谱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
3. 〔美〕埃德加・斯诺著 红星照中国 李方准梁民译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石家庄市域乡街44号)河北新华印剧一厂印新华书店经销
4.朱向前 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 人民出版社 2008年1月
5.唐春元 毛泽东第一次写情诗《虞美人》送给杨开慧 《新湘评论》2013年第07期
6.堂种兰 从张文亮日记所见到的 湖南党史通讯 1986年12月
7.郦千明 易培基:毛泽东老师的曲折人生 生活日报 2012年08月08日
8.吴正裕 偏于豪放,不失婉约——读新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二首 人民日报1994年12月26日
9. 廖德安口述:《廖德安老人回忆1920年冬其父与青年毛泽东的一次难忘的邂逅》
作者简介:
贺焕明 曾任安源区政协文史办主任,系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萍乡市安源区作家协会主席。 1978年起在市、省级报刊和网上发表诗歌、散文、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共计近300万字,有专著四部,即诗集《走向珠峰》、长篇历史小说《镜子三部曲》(史镜、血镜、官镜),中篇小说《血色黎明》获由《中国作家》杂志和文艺报社颁发的中国作家年度创作金奖,长篇小说《史镜·大国忠魂》获得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二等奖、萍乡市人民政府文艺创作小说类三等奖。
胡冬初 江西省萍乡市森林资源监测中心书记、高工、研究员,长期从事森林资源调查与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9月9日在江西省纪念秋收起义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与曾绍文合著的《安源会议与〈西江月•秋收起义〉》一文收入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红色安源家书》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