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夫子
庞尔锋
这座古城的月夜,在初冬时节,显得格外清爽。曲阜,没有高楼大厦,素瓦青砖透出千年古朴,到了傍晚,也没有一丝城市的喧嚣,沿街店铺檐下的灯光温暖柔和,传递着悠远的况味,远远近近大树参天,散发着淡雅的古木清香,这一派意蕴独有的深邃与静谧,无疑得益于一位老人,一位二千多年前的老人。
几乎每一年,无论多忙,都要抽上时间去一趟曲阜,到离家300华里的这座小城,去谒见这一位老人。随着时间的淘选,我的视野中,这位2571岁的老人,从冠冕庙堂之上,逐渐走到街巷凡俗当中,成为我的街坊邻居,我身边经常出现的见惯不惯的有点小可爱的老人。
去年,因为参与筹建临沂科技职业学院,圣城的春祭和秋祭,我都没有赶上。正巧,这一个初冬时节,要去曲阜参加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这次机会,我决定好好珍惜,不要来去匆匆,要留下时间,放慢脚步,好好感受诞生于此的经久哲思与睿智气息,哪怕相隔千年,也有一种力量,会浸润到心灵的深处。
这一个初冬,带着家人,停靠在曲阜宁静的月夜。考试,只需要一个上午,但是,体悟,需要安静与恒远的时间。为了这一次拜会,我想到了千万条摆脱凡世扰攘的理由,因为,只有心的安然,才能实现和圣哲的灵魂对话。
曾经,包括30年前在曲阜求学,无数次瞻访圣人踪迹,所看到的是高山仰止,是殿堂巍峨,大成至圣文宣王,端坐高台,威严肃穆,有汉以来,一介文人,享帝王尊崇,受顶礼膜拜,虽然曾“恢恢乎如丧家之犬”,亦丝毫不影响圣人“千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的终极荣耀。
这一夜,月华如水。穿行在曲阜的大街小巷,不经意间,一位老者出现在你的视野,柔静的灯光下,安泰而释然,走过你的对面,可以看到坚定的目光,温善的神情,这不就是安居心中的夫子吗?绕道来到护城河边,清凌凌的水波,倒映着一轮明月,这一轮月,错不了,就是2571年前的那一轮,今人又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是圣人,是先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刻,仰望着大成殿的飞檐一角,月光下更像一个穿越时空的问号,警醒世人,修齐治平。如水光华洒满尘世,我更愿意把老人家请下神坛,更愿意尊一声:夫子,受晚生一拜!
夫子,应该是最敬爱的称呼。与老人不熟识的,摸不透老爷子脾气的,认为夫子与夫子之谓似有迂腐之嫌,其实那是大错特错。夫子出身武将世家,身材魁梧,体格健壮,连毛泽东都极其佩服夫子的强健。夫子的人生六门必修课,诗书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两门是关涉强健身体的。毛伟人在上师范时即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后来,新中国建立,主席立即告诫第一任教育部长,中国的孩子,需要尚武,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似乎千年余音,而今仍回响在中华大地。如果,还有人认为,传统中的儒家,儒家中的孔学,仅仅是现在不明就里的伪国学们理解的摇头晃脑的话,那么,你可以看一看夫子的年龄,一大把年纪周游列国,没有好的身体是实现不了的。再不信,你打开《礼记》,找到“孔子射于圃,观者如堵”的记载,应该什么都明白了。夫子这样界定一个正宗文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但愿今天的所谓“国学堂”,万不可图财害命,误人子弟。
夫子对生命的理解果断干脆,标准的性情中人,他怕死又不怕死。马棚失火,老人惊慌失色,连声问道:死人了吗?看到他的弟子,他的孩子一个个离开这个世界,老人悲伤捶心,痛哭“天丧予,天丧予”。生命,在老人眼里,无比重要。老人不怕死的时候,表现的比任何一个人都决绝豁达,“朝闻道,夕死可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侠肝义胆,向死而生,生命的价值应该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夫子思想的光辉,照耀世间每一个人,照耀现世,也照耀来生。夫子思想的光辉,照耀庙堂,也照耀江湖,照耀人类存在的任意时空。
夫子有血有肉,他是伟丈夫,他身上,没有“仙气”,没有一丝道貌岸然,他的眼里,全部是“人”,“仁者爱人”,博爱天下,天下大同。他是真君子,他眼里不揉一粒沙子,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是大男人,他敢于面对,从不逃避,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后世的人儿可能出于真的喜欢,也可能出于某种需要,十分廉价地在夫子脸上涂脂抹粉,天长日久,岁月江河,夫子作为人的的容颜渐渐被掩盖,神气渐渐遮住了人气,我们一位德高望重的街坊老人被抬到了庙堂,香烟缭绕,匾额加身,迎受八方跪拜,离我们渐行渐远。
夫子其实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走在我们中间,如果不上去寒暄几句,你几乎认不出来那就是夫子。他会大笑,也会痛哭,他和平常人一样,敢怒敢爱,情感丰富,从不隐藏自己的观点,他甚至还会骂人,不过夫子骂人从不带脏字: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涂也;唯汝子与小人难养也。生气到一定程度,夫子还要动手打人:小子鸣鼓攻之可也。
生活之爱发诸内心,于是,夫子没有失去成为吃货的机会。夫子行事,道义在先,吃饭也是如此,“君子谋道不谋食”,“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夫子安贫乐道,提倡简朴健康的饮食理念,“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此基础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饭菜馊了,鱼烂了,肉腐了,不要吃。选料要好,要讲究烹饪方法和卫生健康。颜色变了,不吃。味变了,不吃。半生不熟的,不吃。不当时令的,不吃。肉割得不规范,不吃。调料不适当,不吃。肉食再多,吃的时候不能超过主食。喝酒可以自由一点,但也不能等音乐停止了还继续喝,乐曲奏完宴席一定要结束。市场上售卖的酒和肉来路不明,千万不要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可多吃。公家祭祀,祭肉不留到第二天,自己家里的祭肉不超过三天。吃饭时不讲话,睡觉时不说话。即便是粗茶淡饭,吃饭前也要先敬祖宗。夫子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赞赏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宁可饿死的气节。在夫子来看,吃饭是一个关乎人类情怀与道德的大问题,与当今吃货的理解大相径庭。
以礼乐治天下,夫子是一位超级音乐发烧友。周游列国,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夫子一直忘不了弹琴唱歌。从几千首诗歌当中,删繁就简,凝练出《诗经》305首,吟唱烂熟于心,自然是夫子的超级功课。夫子师襄子弹琴,一直品味到了文王气象,对音乐的理解直接震惊了自己的老师。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记载“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夫子闻韶,已不仅仅是喜欢的问题了,而是沉入到音乐审美研究的境界了,这远非当代自诩为“音乐家”的二流文人所能比拟的。
曲阜的夜晚,月华如水,星光流盼,清净而安详。在这里,遇见夫子,感受生命的律动,灵魂的丰盈,也许,这才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候。

作者简介:庞尔锋,作家,学者,现就职于临沂科技职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