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 壶 记
张 颐 人
庚子立冬有宜兴之行,客沈锡芬老师集贤苑,适逢沈老师完成吴经提梁壶的制作,余甚爱之。沈老师为人豁达大度,于高超之壶艺并不自贵,诚邀余为刻铭装饰。余虽自知浅陋,深恐佛头著糞,有伤大雅。犹豫间友人从旁鼓动怂恿,主人的盛情与名壶的诱惑,终于促使我决心一试。等到主客散去,夜深人静,遂于工作间挑灯完成此作。
(沈锡芬老师在做壶)
之所以称吴经提梁壶为“名壶”,是因为这一壶形大有来头。
吴经提梁壶又称古尊提梁壶,1965年出土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明嘉靖司礼太监吴经墓,据同时出土的砖铭记载,此墓下葬时间为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以墓主身份而言,陪葬用品绝非普通商品,应该是当时名公贵族珍重之物,结合此壶形制与嘉靖年间进士王问所画《煮茶图》中的提梁壶极其相似,可以断言,此种壶式为早期紫砂壶中的经典壶形。而据故宫博物院有关专家考证,此壶是现存最早的紫砂壶之一,并且是唯一有绝对纪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其制作工艺与紫砂泥用料与现代紫砂壶相符,是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壶鼻祖。
此壶造型堪称完美,海棠式提梁、平盖、葫芦形纽、短颈弯流、壶身圆润饱满,整体协调、典雅,制作难度较高。
沈锡芬老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人、江苏省轻工行业十大工匠。先后师承邵新和、顾治培、徐安碧三位大师,潜心钻研制壶技艺几十年,以其过人的天分和勤奋,在探索紫砂壶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沈老师做壶,器形饱满,手法细腻,精湛的技术服务于整体壶形的审美需要,从不为技术而技术。故其所作,光素者质朴、淳厚、大气;筋纹者严谨、精致、典雅;仿生者灵秀、生动、传神。我常常被其近乎完美的壶艺所打动,为其广阔地创作视野所折服。比如,其所作鱼化龙壶,得其师邵新和真传,并参以邵大亨、黄玉麟、范大生等前辈大师的创作经验,在保留鱼、龙及水浪纹等核心元素的基础上,对壶形进行大胆创新,特别是其压扁的壶身,在视觉上强化了鱼化龙的张力。经数十年反复探索,如今已如鱼得水,达到随心所欲之境。余尝见其鱼化龙壶十几种,无一完全相同,可知其创作时了无羁绊,心手相应,直入化境。
(本文作者与沈锡芬老师探讨壶铭)
壶艺和书画艺术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例如,要求作品形神兼备,尤其要追求神韵。绘画要以形写神,紫砂壶亦要以形传神。沈老师这件吴经提梁,通过壶身、提梁、壶流、壶纽等细致入微地刻画和完美组合,形成了无懈可击的整体,所散发出的古典神韵,让人望而起敬、心旷神怡。
(徐安碧大师点评本文作者与沈锡芬老师合作作品)
吴经提梁壶无疑又是沈老师的一件完美杰作,其在最大程度上保留经典元素之外,沈老师的个人气质和创作修养在这件作品上展露无遗。
透过这件作品,可以看到沈锡芬老师高贵的人品:热情而谦和,严谨而包容。
透过这件作品可以让我们了解更多关于紫砂壶的故事……
作者:张颐人,号伯石,山东临朐人,1963年12月出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印社社员,临朐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