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黄陂走出的新中国第一代女考古学家
文/张传东 潘安兴
——记盘龙城考古工作队队长王劲先生
🌹1950年,考古工人员第三期训练班在北大一教学楼前合影中,就出现了王劲的面孔。这位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女考古学家,湖北省文物考古工作的奠基人,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开拓者,屈家岭文化发现与经历者,著名考古学家,原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她的家乡就在黄陂王家河!
🌹她1926年出生,1949年毕业于湖北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955年和培训班学员程欣等人一起,在石龙水库调查时,发现了屈家岭文化。从此,与湖北的考古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后,她的足迹踏遍了湖北的山山水水,积累了丰富的考古经验,成为湖北考古的领军人物。
🌹1963年,她同张云鹏、陈贤一、郭德维踏上了盘龙城这片土地,在楼子湾开始了凿空之旅。在考古工作中,互相支持帮助,建立了感情,与张云鹏结为伉俪,在考古界成为佳话。

🌹初到这里进行考古发掘,就亲眼看到一些得“大肚子病”的人,即患血吸虫病而引起肝腹水。那时,她住在五保婆婆家里,据五保婆婆介绍,解放后的杨家湾,大部分男人得了血吸虫病,都只能活到30~40岁,历年血吸虫病的人死了一批又一批,出现“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局面。这一切,并没有使她退缩。她把揭开盘龙城面纱作为一项使命,无疑她是一位事业型的女性,她的性格决定了她矢志不渝的追求。
🌹在这里一住又是十年,这种坚守,等待着石破天惊的发现。在瘟神面前表现了新中国第一代考古人的信念与勇气。1974年,北京大学师生发报盘龙城的时候,湖北省考古工作队请来了黄陂县卫生防疫站医务人员对水质进行检查,在杨家湾水塘随意取了一滴水样,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啊!一条条血吸虫像蝌蚪一样游动,让人惊叹不已。
🌹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生活保障不能忽视,帮助当地政府在盘龙城南面修筑一条长堤,阻挡汛期府河水的入侵,这样既可防洪,保障农业生产,又可以治理血吸虫病。此时已是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的她,决定协助地方有关单位,向湖北省人民政府递送书面报告,提请在盘龙城外修筑围堤,还会同黄陂县文化局、卫生局,报黄陂县委批准这一工程。省长韩宁夫批示由省卫生防疾部门提供3万元经费补助修堤。

🌹保护古城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必须万无一失。在修堤过程中,首先与公社、乡、村干部约法三章,筑堤取土只能用远离古城的府河河床上的淤土 ,不能动城墙附近的文化地层,双方取得共识,把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
🌹修筑围堤工程在1975年元旦以后启动,大批外地民工进入施工现场,而当时湖北省考古队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师生大部分已转移到省博物馆,只留下队长的她与少数人留守工地。
🌹驻扎工地的民工,便利用古城墙体搭棚住宿,随意在南城墙上挖槽开洞,本来残缺不全的城墙更是千孔百疮。王队长见状,立即上前劝说:不能破坏祖先留下的遗产呀!急于搭棚的民工,哪里听得进劝说,大声嚷嚷:死人还要给活人让路,哪来这种道理?似乎更正言辞,部分城墙继续开肠破肚。她找到民工头头,要求立即停工,一群人围上来,挥动着铁锹锄头,箭拔弓张,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杨家湾生产队长杨长林见势不妙,连忙出来解围。

🌹杨队长毕竟是本地人,还有号召力。他建议大家暂时停一下,等候上级来处理,莫做后悔莫及的事情。王队长与俞伟超教授才从围攻中脱身,来到公社找书记,县文化局长闻讯也赶来,传达中共省县政府有关保护盘龙城文物精神,这场破坏古城风波才得以平息。
🌹水里按葫芦,你起我落。意料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开始修筑围堤时,民工还在河床中取土,过了几天,却到王家嘴遗址与城墙旁边就近取土。王队长发现,马上与民工队长交涉,要求按协议办事,对方满口答应,可堤北挖土仍在继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她立即赶到现场调查研究。听民工们说,河床淤土不好筑堤,距离又远,影响进度,又怕质量出问题背责任。
🌹在现场又意外发现几十米长的灰白色淤土,俞伟超教授从现场多方面分析,认为这和淤土带可能是城壕遗迹。此时白色淤土越露越清楚,又在城东南角处露出一条由石头砌成的路,直通王家嘴方向。民工说:石头路之下,还发现了人骨架。王队长马上意识到,这是进出城的一条道路,要求现场施工负责人立即停工,保存石路,对方显得无能为力。

🌹万般无奈,立即拨通了韩宁夫省长办公室的电话,请求省人民政府下令停工。她又跑到工地上,苦口婆心劝退,声嘶力竭地呼喊,都无济于事。此时精疲力竭,伫立在寒风中,默默无语。阵阵北风吹乱了蓬松的头发,露出了几天急白的早生鬓霜。
🌹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她脑海中萌生,自己不惜一切代价,与这座早商古城共存亡。十分倔强的她,准备付出自己的一切,留下活化石,为后来者提供雄辩的认证。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位公社干部匆匆赶来,走到王队长面前,传达了韩省长给县长打电话的精神,明确坚决不允许在堤北城墙附近地段动工,要求民工迅速转移取土场,坚决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这场不可移动文物保卫战才在长长舒了一口气中落下帷幕。
🌹转眼到了腊月二十四,民工都放假回家过年了。王队长还在与测绘人员一起忙于考古记录与绘图。家里年过七十的婆婆焦急等待着她回家办年华呢!等到她回到家中,仍忙于考古队的一些事务。这时,别人家厨房已经砧板奏乐,炉火通红,锅笼飘香,她家中却冷冷清清,面条与烤饼成了她家过年的美餐。过年,计划物资发的票证一大摞,竟然放过了期!

🌹当时,她带领的湖北省考古队居住在农民家里,用稻草一铺,席地而眠。还有的住在生产队粮食仓库,晚上,成群的老鼠袭来,活动频繁,甚至咬伤考古队员,造成出血热,送到医院抢救方才脱险。这些农家很多是茅棚土砖搭成,条件极其简陋,常常与猪圈、牛棚、鸡舍为邻,卫生条件非常差,考古队员不时抽空,清理周边环境。
🌹王劲队长住在五保婆婆家中,泥墙千疮百孔,遇到三九严寒,北风呼呼地灌地来,只得用报纸贴在墙上挡风。到了夏天,蚊子嗡嗡扑面而来,只得买来蚊帐,
🌹晚上在帐子内点上煤油罩子灯,整理考古笔记。
🌹韩宁夫现场看了,非常感动,指示有关部门,及早建立考古工作站,纳入编制,解决实际困难。考古队员们与生产队协商,开辟了菜地,走“五七”道路,实现自力更生,蔬菜自给。

🌹1974年下半年,为探索长江流域商文化面貌、古城营建年代等学术课题,配合当地农田水利建设,湖北省博物馆考古队、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联合组成盘龙城考古队,由王劲与俞伟超主持,发掘揭露出一座保存完好的大型宫殿基址,还钻探出另一座建筑基址。在城外东北角李家嘴,发掘清理三座商代墓葬,出土随葬器物97件,青铜礼器的器型、花纹、制作技术与商文化如出一辙。土城建筑在二里头夏代文化层之上,建筑年代为商代前期。
🌹考古课题在继续深入。到了1976年下半年,由王劲与李伯谦联合主持,湖北省博物馆考古队、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家合作,对古城内外进行第二次大规模考古发掘,解剖了一段南城墙,确认了古城年代为商代前期。揭露了一段南城壕,获知古城外城壕长、宽、深,城壕与城墙间距及二者早晚的地层关系。还发掘了一座大型宫殿基址,为大型殿堂式建筑,经古建筑学家杨鸿勋先生研究,与1974年发掘的宫殿遗址,形成“前朝后寝”的格局,是中国三千多年宫殿建筑最早的雏形。

🌹王劲先生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卓越知识女性,她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新中国的考古事业,湖北考古学科的带头人。以其杰出的史识、史才、史胆,工作在盘龙城考古一线,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计个人得失,忘我工作,不愧党培养出来的优秀儿女,不愧一代考古人的风骨。
🌹正是张云鹏、王劲、陈贤一这些“拼命三郎”的努力,沉睡的古城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还盘龙城真实面目,大白天下,让盘龙城地下实物实辩地证明商文化的篝火洞照着长江流域,为后来夏商周首席科学家下定论:“盘龙城是九省通衢大武汉城市之根,华夏南方文化之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拂去岁月的烟尘,新中国培养出一代考古人,他们本身就是一部史诗,在恢宏的历史上闪亮,在时空中朗诵,扣人心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