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四老”文朋
张全宝
大凡不甘寂寞者,都喜欢入群,文人尤甚。职业使然,我喜欢“多样性”。因之,文友不论年龄,何分性格,只要投缘,便可交往。忘年交中,除陈校长、陈矿长外,还有四位,也是相谈甚欢,互为知己。
李 雪:吟诗狂 摄影王
老人名叫李雪,年近80,中等身材,戴副眼镜,发型后扬。从取名看,老人从小就有“文艺范”。当年在煤矿宣传科,诗文图片经常见报。如今,这把年纪了,还东跑西颠,全国各地,风风火火,赋诗,作词,拍照,朗诵……
胸前挂相机,现场指挥合影——文友相聚时,这是李老的标配和习惯。这天,微信中,李老留言:我在歌曲征集大赛中获奖,奖金1000元,周末庆贺……这也是李老的习惯,每当获奖,便约三五好友,聚餐分享,喜气洋洋。事后,李老将酒宴制成“微电影”,在群里展示,不亦乐乎!
李老紧跟形势,爱赶潮流,与文友主播胡梅联袂,豪迈长诗一篇篇;与老友音乐家合作,优美歌曲一首首。李雪诗歌朗诵会、李雪作词歌曲演唱会,崇美向善,激情澎湃,成为鲁中大地的“好声音”。
他走到哪,拍到哪,图片库海量储存,可谓摄影大王。
一天,李老微信中发一张图,他手拿一颗大石榴。大石榴裂开口,似人咧嘴大笑,非常“喜庆”。他说,要参加济南时报的摄影大赛,让我帮忙取名字。我感觉不错,取名《小康人家笑开怀》,但提议再加主人家庭画面,组图参赛。李老一听在理,旋即联系好友张庆太,并约我一块去“补拍”。周六上午,我们赶到红埠岭村。张庆太夫妇热情接待,忙前忙后,带我们参观酿酒作坊,品酒谈戏,配合拍照,直到大家感觉满意为止。
最近,李老赴茶业口镇上王庄,观摩采风,挥就诗篇《孟姜女故里放歌》,纵情激昂文化节,赋能助推乡村振兴。
吕纯仁:高大帅 乐天派
早年,还在宣传部工作时,就知其大名。他,就是吕纯仁,银河纺织集团老总。但几次机会错过,始终只闻其名,未谋其面。
他在别人眼中很“另类”,因为,他的企业门口,一直悬挂——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改革开放多年,此类标语已是罕见。再后来,他退出“江湖”。记得六七年前,原文联主席约我参加研讨会,主角就是吕总。两次都脱不开身,没能参加。一年前,在普阳集团开会,终于见到了他——年近七十,高大魁梧,仪表堂堂,面容和善,平易近人。
之后不久,就收到他的诗集《纯仁诗选》。诗词高手周传训评价,吕总的诗词,有趣味,有豪气,诗集呈现其创业史,跨度40余年,折射改革开放大背景,有较强的史料价值。
据悉,吕总从生产队长、村干部,到企业家,一直重视文化,特别是企业文化。当年,莱芜创办“江北诗词”,是吕总的企业赞助的;一些文化活动,包括吴伯箫研究会,也鼎立支持。他性格豪放,仁厚开朗,心底坦荡,目无仇敌。经三番观察,他堪为“三人行”之“我师”。
吕总自带魅力。一见成朋友,再见成故交。相识不久,他亲自驾车,邀请我等一块出行,到他府上座谈交流,到棋山采风访友……这天,听取石英文学讲座后,坐上副驾驶位,听他“夸赞”,说我的文章有深度,信息量大。我虽觉惭愧,但也感受到知己的“温暖”。
吴熙禄:崇先贤 有文胆
我常在人前自诩,履历所致,洞悉嬴牟文化界。然而,现实打脸,一位老先生,古稀之年写就两本大作,我却并不知晓。
老先生名叫吴熙禄,是莱钢党校退休教师,与散文家吴伯箫是本家,是历史名人吴来朝后裔。这天,他虽已逾古稀,却“屈尊”赶到莱城,为我们签名送书。此前,校友亓老师推荐时,我还有点心不在焉,以为吴老师跟他人一样,因退休无聊而写作,难有大成。
然而,事实总是比想象精彩。《大明清官吴来朝》《古槐幽梦》,两部长篇小说,脉络清晰,人物鲜活,故事有趣,行文流畅,文史意义大,文学价值高。这是吴老师退休后,到吴来朝任职地,不辞辛苦,悉心采访,精心撰写,历时8年写就。要知道,史料极少,要写成长篇小说,难度可想而知。知悉写作经过,我油然而生敬意。
礼尚往来,我将《喻理之道》奉送。几天后,在微信群看到吴老师评语——自打翻看了《喻理之道》一书后,这才知道什么叫做“百宝囊”和“锦囊妙计”。书中一段段文字,犹如打开人们心锁的一把把钥匙,让人茅塞顿开!
不久,又看到对文友作品的评论——亓老师以数学感官为半径,延伸着心灵境界的周长;引领读者透视张先生作品的鞭辟入里,同时饱览她数字化的文学王国“长宽高”无限大的魅力风光!
真是一语惊人。风趣,扎实,“抓人”,吴老师知识面广,功底深厚,且独具风味,绝好文采,我望尘莫及。
与莱城文友熟络后,吴老师专门邀约游棋山,在微信群也很活跃,以赞美文友诗文著称,令人感佩。被点评者,也都如我,“享受”这种过奖之誉。
张庆太:奇人志 多才艺
与张庆太相识,是在吕纯仁老总府上。个头不高,前额溜光,脸颊带红晕,左腿有点跛,一看就感觉很面熟。想起来了,他就是前几年晨练时,在公园“吆喝”快书的那位。
其实,老张并不多老,六十开外,比我稍大。他的“哈哈”声,分贝高,音域宽,像故 弄玄虚,实则发自肺腑。与他相识,再次验证“异人有奇志”。老张爱戏言,他透露曾经“要过饭”,实际是在厂矿附近修鞋,因心灵手巧,被一酿酒师看中,传其技艺。此后,老张便专心研制,酒香名气大。妻子旺夫,儿女孝顺,家庭和美,后来,因为自幼爱好文艺,能说会唱,成立了钢城区感恩圆梦艺术团,担任团长。前不久,他主演的戏曲小品《双喜临门》,参加华东残疾人文创大赛,荣膺大奖。
因年龄和体力所限,老张开始无偿传授技艺。说实在的,对于老张的酒,起初我并不看好。初次用嘴抿了一下,再次稍许小口,第三次喝了小半杯,第四次放开喝,结果感觉爽,不上头。原来,他的酒真材实料,工艺地道,李雪老先生夸其胜过茅台,可注册“张茅台”。难怪,老张脸色红晕发光,是天天喝好酒之故。
老张脑子好使,喜结朋交友,常以文友姓名,即兴作藏头诗,还随身带鸳鸯板,来一段《武松打虎》,引来喝彩。可谓,深渊潜蛟龙,民间有高手。
“老要张狂少要稳”,这是老话。还有老话,年轻享福不是福,老来有福真享福。这些老文友,都是“老来福”,他们有激情,乐观豁达,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可谓心宽精神爽,无忧朋友广,这才是真正的“夕阳无限好”啊!

【作者简介】:
张全宝,男,网名“龙潭游鱼”,山东莱芜人,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济南日报值班总编,原莱芜日报执行总编,高级编辑职称,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可爱的莱芜》(主编)获莱芜市社科成果一等奖,《“绿色钢城·魅力莱芜”特色文化丛书》(主创)获山东省社科成果二等奖。作品收录“三道四歌”(《挺立之道》《喻理之道》《求异之道》和《岁月飞歌》《乡愁飞歌》《报业飞歌》《鲁中飞歌》)。
人生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以入世的精神做事。”“一个人只要有意志力,就能超越他的环境。”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