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菜”,文化中的“粕来品”
凉城热土/孙中仁
感谢党和政府,每个月给我不薄的工资,使我有能力十天半月比较体面地下一次饭馆,并且对饭馆的一些“文化”有所了解。
凉城县比较大一点儿的饭店,最荒谬透顶的一个常用语是“起菜”。
客人刚点罢菜,服务员就问:“起菜呀不?”
让多少有点文化的人听了心里很不痛快,浑身起鸡皮疙瘩。
“起菜”这个词让人马上联想到“起棺”、“起灵”、“起坟”……
“起”的常用义有:“起炕”、“起床”、“起身”、“起夜”……不常用义更多,但唯独没有“起菜”一说。
还没等吃饭,就把“菜”给“起”了,这和“起席”、“撤席”、“刁碗”差多少?
老祖宗发明的“上菜”、“端饭”何其经典、何其准确!为什么不用,却偏要自作聪明,标新立异,用“起菜”代替?真是莫名其妙透了。
锅台比炕低,炕上又放着炕桌,所以老祖宗就用“上菜”一说。“起菜”怎么起?是到菜地里起白菜、大菜,还是起奶菜?
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是黄口小儿们随便能改动得了的。
聪明的老祖宗一直把正房建在院子的北面,也即“上头”,把厕所建在院子的南面,也即“下头”、“下风头”;这样能有效地避免厕所的异味随风扑鼻而来;于是顺理成章地把“拉撒”叫做“下厕所”。
今人倒好,自作聪明,把“下厕所”改成“上厕所”,以为凡是“上”都比下好,殊不知,这其实是一种愚蠢的自我作贱——再往透彻说,便是:说“上厕所”,表明你住在厕所的下面。
“起菜”这个词在凉城的餐饮界是近年来流行起来的,属于舶来品。当顾客们问服务员:为什么好端端的“上菜”不用,却偏要用生造的“起菜”呢?无知无色的服务员只好说:是老板让这样说的。
“起菜”当然不是服务员发明的,也不是她们自作主张要说的;她们如果能发明“起菜”一说,就不用当一线服务员了,最起码也站了吧台了。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中国之大,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或许“起菜”在别的地方使用就很和谐,很自然,很悦耳;在凉城地区使用就不是大众语、普通话,就很别扭,很刺耳,很闹心。
最重要的是不要出于一知半解,生搬硬套,东施效颦。关云长是盖世大英雄,头上的那顶绿帽子丝毫不减弱他的超强超硬,反而增加了他的大英雄的独特本色。陆树铭饰演关云长非常到位,目光如电,光芒四射,不怒自威。你不要看了电视剧《三国演义》后,因为崇拜关云长,于是扯一块绿布,裁剪缝纫成大帽子,套在自己的脑袋上,就以为自己是大英雄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提到“一知半解”这个词,我想到前几年写过的一首诗——
校园奇葩
满腹经纶校园转
一知半解讲台站
——校园好景观
中国虽有“青出于蓝”之说,但到底是凤毛麟角,百不足一;毕竟还是名师出的高徒多!让“一知半解”的老师去教书,多数学生只能是“半知不解”,一代不如一代。
——这是我撰写的1000多篇教育论文的话题之一,与本文的“起菜”没什么关联,涉嫌“起菜”般的“奶菜”了。
“起菜”这个行业用语,因为其荒谬绝伦,能让人讨厌到什么程度?别人不知道,我和我的朋友们每下饭馆,对服务员的第一要求是:不能说“起菜”!
(注:《校园奇葩》这首诗,被凉城县职业中学校长王贵元生前高评为“经典的经典”。贵元先生是一位正人君子、合格的校长,相貌堂堂,气宇轩昂,心胸开阔,平易近人。对他的不幸英年早逝,人们无不惋惜。我在这里再次表示深切悼念!)
2020.1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