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三风)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试点以来,河南省三门峡市人民检察院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要求,弘扬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全面落实“减存量、控增量、防变量”要求,坚决整治顽瘴痼疾。
靶向治疗“减存量”
经过深入的思想发动、政策引导和全面排查,查出属于“六大顽瘴痼疾”范畴的问题13项。其中,涉及违反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1项,涉及违规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4项,有案不立、压案不查、涉及有罪不究8项。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要求,拓展顽瘴痼疾排查范围,查出违反检察官任职回避问题2项、司法不规范问题28项、特权思想和官僚作风问题25项。顽瘴痼疾存量共68项。
围绕“减存量”,制定整治方案,建立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分类施策,靶向治疗,日报告、周研判、月推进,一项一项抓整治,整治一个销号一个。
围绕“减存量”,坚持即查即治、边查边治、限期整治,及时跟进对策措施,问题不解决绝不放手。
围绕“减存量”,坚持“疑难杂症”挂牌督办,领导下沉把脉问诊,提级管辖,交叉办理,以改革思路和创新举措狠,层层落实责任,件件见底见效,推动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显性问题与深层问题一起解决。
截止11月25日,上述68项问题已整治67项,占问题存量的98.5%。剩余1项“退补率偏高”问题不受教育整顿试点工作结束的影响,持续整治,直至根除。
治建同步“控增量”
在“减存量”的同时,注重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努力控制新问题出现,防止老问题反弹。该院在“控增量”中监督保外就医、暂予监外执行人员重新鉴定的经验,被陈一新秘书长推荐全国试点单位学习借鉴。
努力“控增量”,对5名有经商办企业情形的检察人员谈话提醒,对7名主动说明问题的检察人员按照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从宽处理,对3名检察人员按照“被查从严”政策严肃处理,以严格惩处警示队伍。
努力“控增量”,对117件疑似久拖不决案件全面核查、全部澄清,对153件违规立案监督案件向基层检察院发出整改督办函、限期整治;对正在提请减刑、假释的102名罪犯全面审查,对5名罪犯建议从严掌握减刑幅度,对2名拟假释罪犯依法提出不予假释的书面意见,以严格监督堵塞漏洞。
努力“控增量”,在评查10件信访案件效果不理想时,坚决“回炉”,将两年来办理的39件信访案件全部纳入反向审视范围,由省市县三级员额检察官联合开展严格评查,对瑕疵案件通报全市,责成承办部门深刻检视、逐案剖析、彻底整改,以严格问责补齐短板。
努力“控增量”,先后两次采集各类检察人员及亲属信息1073条,认真甄别是否存在违规经商办企业,违规参股借贷,配偶、子女及其配偶违规从事经营问题和违反检察官任职回避及禁业规定问题。同时设立举报信箱,公布举报电话,以严格管控杜绝问题回潮。
抓源治本“防变量”
与“减存量”“控变量”同步,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善于抓住源头、综合治理,先后创立34项规章制度和保障机制,铲除滋生顽瘴痼疾的土壤。
为了“防变量”,把“三个规定”在办公楼大厅滚动播放,让干警进楼即听;编辑五十问、印制口袋书,让干警随时可学;开通手机彩铃,让干警每接听一个电话就成为一次宣传。
为了“防变量”,6批次举办新时代检察理念讲座和规范化建设培训,2轮(次)召开党组民主生活会、支部组织生活会,引导干警对标检视、自觉提高。
为了“防变量”,依据国家质量通用标准,编制完成8册70万字的《规范化检察管理机制》,撰写印制16万字的《三门峡和灵宝市人民检察院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试点实践与思考》,21个工作经验被中央政法委选用,为严格司法、文明司法提供坚强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引,努力让人民群众从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编辑 赵萌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