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
作者:八五
你有三千奇峰、秀水八百
你有天门洞、迷魂台……
你辟通天大道送我进入仙境
我,只是一个平凡旅行者
你却敞开胸怀给了我
一万年的风景
《登迷魂台》
云,涌进天子山山谷
迷魂台云雾缭绕,我
如临仙境,极目远眺
‘天下第一桥’把绝壁的两座峰顶连接——“天堑变通途”
龙泉瀑布似银河倒挂,若飞龙在天
蜿蜒盘旋在谷底的金鞭溪如楚腰纤细,袅娜娉婷
乾坤柱刺破青天,‘神龟问天’——
问了一万二千年。我今天倒要向神龟讨教:
为什么喀斯特地貌形成了上万年
唯独张家界峰峦叠出,堪称世界一绝?
《宝峰湖》
穿了天门洞,趟了金鞭溪,登了迷魂台,过了天下第一桥,我
泊小船于一泓碧水的宝峰湖,正是落霞时分
流连忘返,仙境张家界头顶已是满天星斗
惊叹星空下天子山的幽静和青山环抱中宝镜湖的清净,我
仰望三千奇峰之上的夜空,忘情地叫喊
每喊一声,天上就掉落一颗星星到如镜的湖水中
击碎了金蟾含月的湖面,也
荡起了我心中的层层涟漪——
于是,我的心境也似宝镜湖一般有了诗情画意
《张家界,我来了》
你在武陵源等了我上万年
你搬来999级天梯等候着我
你辟通天大道,迎接我入天门洞
你用千座奇峰为我接风
你用八百秀水为我洗尘
你在天子山要仙女散花为我铺道。我以
以梦为马游子的心跳
投入到你梦亦真亦幻的怀抱
——张家界,我来了
《绕武陵源》
写了一首《游张家界》(组诗)发朋友圈
遭到一从未涉足湘西的朋友质询:
“你的诗写张家界就写张家界,怎么又是张家界,又是杨家界,又是袁家界?
一会儿天门山,一会儿天子山,一会儿天门洞,一会儿又迷魂台……我都被你绕糊涂了”
我哂然。一时半刻也无法给他解释清楚
其实,武陵源太大、太美
我身临其境走来绕去有时也分不清东西南北绕迷糊
——已经绕了三天两夜了都没能也没想绕出去
只好自我解嘲:流连忘返
《天生张家界》
天门山是天生的——拔地擎天
天门洞是天生尤物——洞开天门
索溪峪是天生的——原始野性,撩人勾魂
九十九道弯的通天大道,把
天界的仙境与张家界的仙景连起——
天上有的景色,造化神奇、鬼斧神工的张家界也有
浑然天成的张家界与璇霄丹阙的天界
无界
《张家界,等你来》
张开武陵源博大的胸怀拥抱你
我在这里等了你一万年
乾坤为柱,御笔为峰,神龟敢问天
山清水秀是我——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的名片
来吧,天门山上洞天门
来吧,通天大道可通天
来吧,来听听边城的翠翠给你讲讲湘西的风土人情
来吧,来我这里深呼吸一口沁人心脾的负氧离子润润心田
原始的天然氧吧——张家界等你来!
《张家界》
把云拥进天门山的怀抱
乾坤柱坚挺剑指苍穹
金鞭溪似楚腰袅娜娉婷
索溪峪勾魂夺魄
山即界,张家界、袁家界、杨家界——有名有姓
界以天命名:天门山、天门洞、天子山——与天接壤
张家界与天界
无界
《再去一次张家界》
作者:八五
参赛“我为美丽写首诗”
自信有过三次张家界旅游经历+一支生花妙笔
志在必得——定将头奖斩获
笔走龙蛇。却总在赛制规定框架内屡屡“突破”——
横,字数越界;纵,十行不够。无可奈何
决定:再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故地重游
实地考察武陵源——站在地质学家的角度,去分析论证:
为什么在喀斯特地貌形成中,唯有张家界
”风景这边独好”!
《风景都是人说出来的》(微小说)
文/八五
跋涉“十里画廊”景区,望‘三姐妹峰’,过‘釆药老人’岭,绕‘后花园’,趟‘天书宝匣’,翻‘向王观书’,踏‘天下第一桥’,挤上了‘迷魂台’。
——我在迷魂台上望神龟。
一中年旅行团身材性感的女导游正在向一群中年大叔游客讲解神龟为什么要问天。
一老年旅游团横粗鲁墩的男导游正指点偌大个天子山景区,比比划划,口飞沫儿,头头是道张家界是如何如何美……
挤在我身右的一个老外忙不迭的咔嚓咔嚓举着相机,在我身左一位酷似陈果教授型的知识女性,与她身旁疑似她老公的学者型风度男士说:“天下风景其实都差不多的,风景美不美都是人说的。你说它象个什么,它就是一个什么。”旁边儒雅的男士笑着答道:“这与你教的历史一样。”
果然有层次的人比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思维不同层次!
——“你说它象个什么它就是个什么!历史何尝不是如此!”我想。
从“天下第一桥”朝“迷魂台”这边涌来的游客摩肩擦踵,一头上统一戴红小帽,胸前统一吊绿小牌子的老人组团也向迷魂台靠拢,那个挥彩色导游旗的男子声喉嗓大,打断了我的思路:
“大家请注意脚下安全!毛主席语录: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这男导游不愧持有导游证,那个时代小红书《毛主席语录》里有没有这段语录我不知道,但这个时候从这位男导口中吼出来,至少对这群毛主席时代过来的人肯定还管用。)
队伍中的一位体面福态的老太婆边走边半携着身旁看起来明显比她老人家体弱,拄一旅行拐杖的老伴,气喘吁吁:
“我们不为看景为什么来走这个路?”
我哑然……
我们一生,一路走来何尝不是为了看人生风景!
2020.10.25重阳节于袁家界“迷魂台”旁小憩随笔。
*作者简介*
陈八五,网名:八五。大半生和“诗与远方”有关。而立之年为生计弃教经商,自认为做图书生意乃儒商,遂成为新中国最早的个体书贩子之一。一方尖商,“卖图书万千册,腹无诗书”;向往远方,“穷山水千万里,止步珠峰”。
“有足纵横八万里,将心上下五千年”。混迹诗圈一年又半载,偶有分行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