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百岁老人的传奇人生
文/石会文
家乡是一个有3000年历史的县城,县上有一位长者,虽年过耄耋,已是百岁期颐之人,却依然健硕如青,他就是入选了《中国名医一万家》、《中国高级医师咨询辞典》的唐稚三。他发表的医学论著有的入录《世界名医大全》。早年就当选为省地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委员,并荣获湖北省著名老中医称号。他漫长的人生中,那光照日月的往事,在荆楚大地悠悠流传。

一九七一年冬,县里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数以万计的青壮年农民奋战在水利工地上。谁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乱降临,工地上暴发了一种极为罕见的急性传染病——出血热病,并迅速漫延整个工地,不少农民因此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一时间,工地上风声鹤涙,人心惶惶。更可怕的是当时的医疗水平对此病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年轻的生命一个一个地倒下。
省、地两级政府派来名医支援,但是他们面对从没见过的出血热病也是一脸茫然。
唐稚三也受命来到了工地医院,他亲眼看到,几乎每天都有抬进的病人和抬出的死人,那些痛苦不堪的病人,或那些失去儿子和丈夫的家属撕心裂肺的恸嚎,让他肝胆欲碎,心在流血。
面对如此惨状,毫无办法的医疗队竟作出了一个极其残酷和荒唐的决定,对危重病人放弃治疗,停药等死。唐稚三对此极为不满,这种无奈只能说明医生的无能与残忍。他跑到主任医生那里,不停地叫喊:不能放弃呀!不能放弃呀!我们得想办法,这都是一条条年轻的生命呀!主任医生摊着双手摇头:“我也不情愿呀!”
唐稚三拂袖而去,“你们不管我来管。”他经过三天思考,想出了一套中药治疗方案,要试药。却遭到了主治医生的极力反对。
主治医生说:“吃死了人,你负得了这个责吗?你不怕身败名裂我还怕呢!”
唐稚三一听火冒三丈:“人都要死了还谈什么身败名裂!是生命重要还是名声重要?我们的良心被狗吃了?”铮铮铁语让主治医生哑口无言。
疑难危症,尽力施求,不可拒危重而避嫌的唐氏医训激励唐稚三与主治医师针锋相对。
主治医师坚持不让唐稚三施药,并警告他不要冲动,唐稚三急了:“要死人,能不冲动吗?”
这时也有好心的医生劝说唐稚三:“别试吧,真死人了你会成反革命的,一家老小怎么办?”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是很容易加上这个罪名的。
唐稚三哪里没有想到这些后果,只是不忍看着一个一个年轻生命的倒下。他不禁自语:“哎,成之我幸,败之我命,还是让我下地獄吧!就是下地狱我也要救人”他铁了心,决不让病人等死,坚持试药。
正在争论不休之时,县水利工程总指挥曾定邦来了,他说:“西医治不了,为什么不能让中医试试?”主治医生无语,唐稚三开始试药。
第一个试药的人名叫伍东洋,当时他已神昏谵语、颅内出血、口鼻喷血、肢下渗血、命若悬丝。
唐稚三按自己思考数日的方案,打破《温病条辩》的用药常规,给病者施以“大清、大下”之济。其理论依据是出血热病为热毒互结之故,施以大清大下,诸毒可下,患者可愈。果然服药两天,伍东洋获救。
伍东洋的复活,顿时轰动了整个工地医院,喜讯不径而走,工地一片沸腾,欢欣鼓舞。
唐稚三依据此法,很快治愈患者千余人,十九名危重病人救活十六人,彻底打破了出血热病无治和中医不能治疗急性温疫的魔咒。主治医生和省、地支援医生目睹眼前发生的奇迹,深感中医的伟大与神奇,也对唐稚三刮目相看。
很快,工地上出血热病被降服了,唐稚三的一剂中药,结束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流血战斗,弥漫在工地上空的恐惧随之消除,唐稚三胜利了。
事后有人问唐稚三:“当时你怕吗?”
唐稚三坦然一笑:“当然怕,我上有双亲,下有五个儿女,一旦出事可能家破人亡。但我不后悔,我以一人一家之安危换取无数年轻的生命是值的。”
朴实、豪放而满怀深情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普通医务工作者博大胸怀,不禁让我们想起意大利文人主义之父彼得拉克的一句名言:不朽之名,独存于德。
唐稚三是我国成功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病第一人,更是用中药成功治疗出血热病的第一人,打破了中医不能治愈急性温疫的偏见,因而被录入《中国高级医师咨询辞典》,也算实至名归。

七十年代的江南农村流行血吸虫病,极大地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那时,曾在我国南方掀起了一个用柳叶治疗血吸虫病的狂潮,这股狂潮正是从我们县××镇卫生院刮起的。
一个从事水利工作的人,自诩他因长期服用柳叶水,治好了他的血吸虫病。卫生院领导不加任何考真核实,便据此草率大肆宣传,消息迅速传遍全国,江南各省纷纷来此院参观学习,这个卫生院因此一下火了。
柳叶到底能否治疗血吸虫病,医学界没有先例,也无医学史传记载,一匹柳叶如此神通广大?为辨真伪,县血防办公室派唐稚三带着化验师来到这家卫生院考察。
首先找到了那个自称用柳叶治好了血吸虫病的水利员,据他介绍,他的血吸虫病已致腹水,不思饮食,面黄肌瘦,在医院治疗无效,后改喝柳叶水,数月后腹水消退,食欲增加,身体也强壮许多。
唐稚三根据水利员所述,并观其表象,可以认定柳叶对改善血吸虫病有一定作用,但并不能确定柳叶能杀死病者体内血吸虫,只有对病者经过多次大便检验才能确定。
于是他对这位水利员进行大便检验,结果竟是第一次检验就查出了活性虫卵,充分说明水利员血吸虫病并没治愈。
唐稚三将实情立即告知卫生院领导,要求该院暂停柳叶治疗血吸虫病的宣传和推广。可是院领导并不采纳,继续大作宣传,致使外省参观者日渐增多。
无奈之下,唐稚三紧急向县血防办公室汇报,恳请立即制止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没想到县血防办公室对此事似有默许之意。政绩与虚荣的欲望,已经让他们头脑膨胀,不惜以伤害医学的真实与严谨而牟取个人政绩,真是医学领域里的悲哀,唐稚三痛惋不矣。
为阻止谬误的漫延,唐稚三只好以一已之力向前来参观者解释,郑重申明柳叶只能对血吸虫病有所改善,但不能确定柳叶可以杀死患者体内的血吸虫。
唐稚三的解释让乡、镇卫生院领导大为光火,痛斥唐稚三企图将新生事物扼杀于摇兰之中。后来凡有参观者,都不许唐稚三“乱说”。更为可笑的,卫生院编出小话剧,宣传柳叶治疗血吸虫病,剧中居然有嘲弄唐稚三的情节,唐稚三仰天长叹:“哎,真是天大的笑话,连谎言也要云总结推广。”他似乎成为了他们眼中的反动学术权威。
无论怎么压制,唐稚三仍然坚持对服用柳叶茶的病人进行大便检验,他在汉江卫生院对30个病人进行测试,第一次大便检验,绝大多数患者体内仍有活性血吸虫虫卵,他接着对少数没有发现活性虫卵的患者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直至第七次检验,结果在这个患者身上也发现了活性虫卵,事实证明柳叶不能治好血吸虫病。
唐稚三又来到另一家卫生院对服用柳叶茶的患者进行大便检验,结果表明,那些所谓治愈的病人绝大多数体内都有活性虫卵,当唐稚三准备对他们进行第二次检验时,这些病人却被突然出院,致使第二次检验落空。
这种不负责任,不尊重科学,不尊重事实的行为,让唐稚三极为愤慨,他只能在治疗小结上明明白白地写道:柳叶杀死血吸虫有待观察。总算守住了这个底线。
然而,县血防办公室的领导不但没有支持唐稚三继续查下去,反而多次质问他为什么总是写:“有待观察”?唐稚三不为所动。让那些邀功之人十分失望。
接着,县血防办公室竟然派笔杆子来该院总结柳叶治疗血吸虫病的经验,唐稚三把所写小结材料送给笔杆子,笔杆子看也不看便说:“什么有待观察,一派胡言。”
唐稚三也不客气:“罔顾事实,文责自负!我还不侍候你!”
柳叶治疗血吸虫的经验材料很快就出笼了,这个荒唐而虚假的经验一时间风靡全国,唐稚三在材料中却成为扼杀新生事物的反面典型,当真像被掩盖时,这个世界都是颠倒的,尽管如此,唐稚三仍以一己之力,捍卫着医学的科学与严肃。
他写的结论让领导更加失望,他明确认定:柳叶不能杀死血吸虫,治疗无效。
唐稚三的坚持终于还了事实真像,这次风靡全国的闹剧终于收场,唐稚三又胜利了。
科学技术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尤其是关呼生命的更是如此。不求虚名,严谨治医,纵使万劫不复,也依然岁月如故,骨子里始终流淌着不为权势低头的血液,这便是唐稚三光耀磊落的医风,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在那颠倒黑白的年代,坚持真理是要付出代价的,唐稚三从市中医院治疗主任调回家乡血防组担任组长。多少年后,虽然真象从新翻转过来,然而唐稚三的韶华却在这次拨乱反正的翻转中慢慢流逝。对此,唐稚三全不挂怀,依然潜心从事他所挚爱的医疗工作,不去看那窗外的云卷云舒。

唐稚三出生儒医世家,师从其父唐甲三。唐甲三,清同治、宣统两朝名医,至民国更甚。唐氏传承中医悠悠十六代。近三百年之久,可谓世代名医,子孙继业、永葆华韶。
唐稚三从医六十余年,疑难杂症,经历无数,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退休后他最大的心願是将自己从医六十年,其父从医四十年的临床成功病案整理成册,传承于世。
从退休开始,唐稚三就着手此项工作,经过十年的笔耕,他的《唐氏父子济世奇书》问世。书中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唐甲三医案、唐稚三医案、自验养生长寿方、以及民间百余种长见疾病治疗法、唐氏家藏秘方集等,是一部浩瀚的医学、医疗辞典。
特别是《唐氏家藏秘方集》,集唐氏十六代子孙,近三百年从医之精华,尤为珍贵。
在唐稚三的晚年,他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唐氏父子济世奇书》和《唐氏家藏秘方集》无偿捐赠社会,不取分文。
《唐氏家藏秘方集》是唐家十六代子子孙孙无数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倾尽唐氏三百年之精髓,几尽唐氏三百年之财富,实为世人所敬仰。
谈到他为什么要向社会无偿捐赠此书,他淡然而言:“献出秘方是为全民强身健体出点微薄之力,为秘方免遭封存而湮灭,用活“死方”,有益社会,普渡众生,才是价值所在。不求金玉满车,只求良方济世。”多么质朴而真情的语言,道出了一个平凡医务工作者的博大胸怀,一颗凡心也会装进整个世界。
唐稚三历时数年成书二十三万字,付出心血无数,虽年近九十而笔耕不止,其情可赞,他博大的无私情怀,似大海一样宽阔。
正如恩格斯所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而劳动的事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的、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
唐稚三老人的一生正是在践行着导师的教诲,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一句似乎被遗忘的老话:伟大出于平凡。
石会文,网名石头,曾任湖北省人民银行副行长,华夏银行武汉分行行长,高级经济师。《中乡美》首届全国乡村认证作家,《现代作家文学》签约作家。退休闲遐偶有写作,在若干纸刊和微刊上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诗歌、小说等五十余篇、二十万余字。曾获省报告文学二等奖。在《人民日报》、《新华社通讯》、《经济日报》发表杂文、通迅十余篇。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并出版经济专著两本。
拜读石会文老师的佳作《杏林侠胆写春秋 》,深深为这位医德高尚,正义凛然的老中医唐稚三老先生的执着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所感动。作者运笔传神,通过一件件一桩桩典型事例,展示了这位百岁神医的精湛医术和人格魅力。为文中主人公点赞,为石老师精彩的报道鼓掌!
杏林侠胆写春秋,医德崇高千古留。
救死扶伤初心记,一生敬业欲何求。
(点评:寒风)
拜读石会文老师的佳作《杏林侠胆写春秋》,文章讲述了一位百岁老人坚守职业道德,相信真理,勇于担当,忠于事实,不拒阻力,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捍卫医德医风的故事。对那些只顾自己邀功,不顾人民死活的官僚作风予以最严厉的抨击。从医六十余年,始终把人的生命放在首位,积极攻克疑难杂症,大胆实践,胸无城府,有的只是一心为民去病造福的深情厚意!退休后,把自己以及父亲的临床医学经验编写成书,并向社会无偿捐献,把宝贵的医学财富造福社会,普度众生。“不求金玉满车,只求良方济世”,平凡的人生彰显伟大的人格,中国正是有着千千万万个个体英雄,才将伟大的祖国塑造得如此美丽多娇,致敬,可爱的唐稚三医生!学习佳作,深受感动。(点评:李花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