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操一失火成千古恨
作者:陈会轻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成语是对西汉建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真实写照。韩信因萧何推荐成为大将军,也因萧何出谋而被杀,故而有此一说。而三国里曹操却"成也一把火,败也一把火"。
最近给三岁的外孙子帅帅讲《三国演义》,我特意选了几个经典片段来讲。其中有《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赤壁之战》《草船借箭》……
为了让孩子能明白故事的来龙去脉, 我用孩子喜闻乐见的表演方式给孩子讲。在讲到《火烧赤壁》时,我用积木当战船,给孩子演示着船晃动时士兵晕船的景象。为了让孩子找到同感。我对他说:"晕船就跟你晕车一样,由于剧烈摇晃土兵就会呕吐。这样士兵就失去了战斗力,打不了仗了。"为了让孩子找到晕船的感觉,我使劲摇晃着积木。孩子看着积木上被摇得东倒西歪的小兵,貌似明白了。
接下来就是连环船的讲解,这的确让我费了一番周折。我接着对孩子说:"为了让船不摇晃颠簸,曹操听从了别人的意见,用铁索把船头尾相连,并在上面铺上木板,这样士兵在上边行走就像平地似的。"我讲到这里,又用积木当木板,搭在两个小船之间,让孩子去体会这连环船的稳固性。我提醒孩子说:"这连环船的确解决了船在水面颠簸的问题,不摇晃了,可是一旦着火,就会全军覆没,一条船也跑不了。"说着我使劲拽了拽,也让孩子扯了两下,以此让孩子体会火烧战船时,无法挣脱的原因。我接着告诉孩子:"你看曹操,考虑不周全,留下了潜在的隐患。"
接下来就是黄盖诈降的桥段。我把周瑜和黄盖的苦肉计一段删去,没给孩子讲解,只说黄盖投降是假,想火烧战船是真。
该孩子出演了,孩子选的角色是黄盖,我自然是那个被火烧的曹操。选择角色孩子永远有标准的,多数是英雄形象、正面人物,像黑猫警长、孙悟空……演对打戏绝对挨打的是我,具有攻击性的是他。
孩子拿着自己的"小船",做好了攻击我的准备。当我解说道:"此时,小船上装满了干柴、硫磺、稻草等许多易燃物,着了火的小船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到了曹操的战营。瞬间火光冲天,曹操的战船变成了一片火海。"此时帅帅早已迫不及待地要攻击我的兵营,他拿着小船,噼里啪啦地把我的船打翻了。我这就得戏精似的配音:"着火了,救命啊。"这惨败的肯定是我,被烧得焦头烂额的是我,哭爹喊娘抱头鼠窜的是我,我的角色有点悲惨。
接下来我讲的是《三国演义》里的经典片段《草船借箭》,这个桥段和《火烧赤壁》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点。一个借风,一个借雾。帅帅选择了扮演曹操,我扮演的是诸葛亮。估计孩子觉得曹操射箭,诸葛亮只有等着被箭射。自从我和帅帅表演一来,我第一次扮演正面人物,我说道:"诸葛亮把小船用绳索连在一起,是怕大雾迷江看不清,迷失方向。"讲到着时我突然想到:要是孩子一会儿问我,这船与船都连到一起不怕着火么?因为刚刚我在讲《火烧赤壁》时,刻意强调了船头尾相连的危险性。我担心孩子会追着问我,于是又赶紧补刀圆场说:"用绳索连,千万不用木板钉上。如果敌人火攻就用刀砍断绳索,不至于全军覆没。"孩子并没有提出疑问,看来我这解释有点画蛇添足。
我接着给孩子实物演示小船用青布为幔,挡住草人。我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原因:"用青布挡住就是不让曹军发现小船上是草人。用草人的目的是箭射过来扎在上边,箭头折不断。小船一字排开是为了增大受箭的面积,调转方向让另一面受箭,以避免小船偏沉,造成沉船。士兵敲鼓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曹操,他们船所在的位置,能让对方射箭时准确定位,这样就能收集到很多的箭。 我一边讲,一边实物演示着。孩子最撒欢的就是攻击我,我拿两块积木当鼓,我这一击鼓,孩子便万箭齐发,对准我的小船下起了箭雨。
我也在纳闷:为什么曹操不用带火的箭,如果火攻,这草船借箭的胜负输赢就得改写。不防火,火烧赤壁曹操一败涂地;不用火,草船借箭曹操拱手送箭。我想人算不如天算,或许曹操是水命,估计跟这火五行犯克。一代奸雄曹操一失火成千古恨。
给三岁多的孩子讲《三国演义》用了我的洪荒之力,但愿孩子能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