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见到刘可钦校长,是这次为期一个月的北京之行中的一个美丽的约会。
正好课表中有一个下午的自主研修,就和刘校长电话约定去中关村三小看一看。我到达三小万柳北校区门口的时候,比约定时间早到了将近三十分钟,刘校长就先安排魏凌主任带我们看校园。走进中关村三小,我并不是第一次,这些年三小的各类国际会议、围绕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PBL项目学习研究,我和学校都在跟随脚步实践探索,可是依旧心怀忐忑,对教育的敬畏与对刘校长的情感,新鲜而憧憬着迈进了中国义务教育基础阶段学校的这块圣地。

心心念念地想象中,依稀记得三小的模样,时不时在百度里查询学校的样子,如今走进仍旧有一种享受艺术般美好的一种内心的安静。还记得2015年,我在北京见到刘校长,她生动地给我介绍新校区的模样,兴奋的样子分明就是画家介绍自己的作品。从设计理念到建筑格局,从课程规划到环境设置,从师生关系到所有细节,从学习方式到管理创新,从学生与学生的伙伴关系形成,到“三室一厅”的跨年级学习空间的打造,从组织重构到“校中校”、“班组群”的建设……我的心再次被打动,柔软中看见刘可钦校长对教育的执着与勇敢,对儿童的专业认知与研究精神。一位怎样的校长,才有着不断否定自己、不断调整自己、不断努力前行的勇气,背后一定是坚定信念的支撑。

2016年新校区开始招生,刘校长和她的学校开启了“大家三小”的新征程。“C”字设计的校园环境里,每一缕阳光都是校长给孩子设计的最好礼物。室外的阳台可以种植蔬菜和水果,孩子们能够在所有的玻璃上随意作画,就连天花板的灯光都那么地柔和。卫生间多、楼梯多、直饮水处多的“三多”学校,是校长给孩子们打造的“家”,老师们就在没有墙壁的大空间“客厅”里办公,每个家都有“家长”,无论何时都会留下教师值班陪伴孩子们。基于项目的真实性学习围绕核心素养的达成,按下了研究性学习的“快进键”。

边走边聊着,刘校长就出现了。依然如少女般甜甜地笑,依然亲切地拥抱,依然幽默的自嘲开玩笑。直到带着我们参加了万柳南校区的教师会议。走进会场静悄悄的一刻,老师们已经开始了各种校园故事的分享,那是一群智慧的脑壳里迸发的教育激情,才能分享到的“小美好”。快要结束的时候,刘校长邀请我们一起上台,她就临时当起了主持人,笑声不断,掌声不断,一切清新、轻松而自然。

刘可钦校长和她的三小,给了多少教育人改革的信心,她带领全国一大批学校共同研究学习方式变革,把提升教育质量作为己任,基于项目的真实性学习生动而有温度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刘校长时常说,“孩子们讲真话比讲正确的话,更重要更可贵”。我第一次见到刘校长,是在十五年前,当时她在中关村四小工作,一次大会分享后,我开始读她的书,一年以后,我有幸在四小跟随她学习整一个月,从此之后,我就称她为“师父”。

因为和师父有着“老乡”的情分,自然也多了几分亲近。十八岁入教,小学数学教师,所教班级名列前茅,但却没了追求教育的激情,在“累坏了”之后开始了对课堂改革的研究,当时的安阳人民大道小学走在全国课改的潮头。后任河南省实验小学校长、北京十一学校小学部校长,后来才去的中关村四小、三小。随着对她的了解,有着和她类似经历相同学科教学专业的我,越来越感受到她暖暖的教育情怀。对教育美的极致的追求,和永不停歇的脚步一起,串成了一道闪着光芒的教育印记,个中“痛并快乐着”的付出,只有和她站在一起的人,才能够看得到。

因为看到一位校长的付出与“收获”,感受到一所学校的生长与“成就”,背后满满的学生、家长与社会的爱戴。这些年,我也成了一名校长,而且一回头竟然也几近走过校长的第一个“十年”,满满的感动,满满的信心,想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去寻找更美的教育“百花园”。从上周见到刘校长到今天,时至一周以后,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今天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受到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诚挚的问候。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是劳动者的最高荣誉,此次海淀教育系统刘可钦光荣入选全国先进工作者。”

看到这则消息,我的内心是平静的,却也不觉察中静静地流下了眼泪。我相信刘校长也是,感同身受她所有的故事,愿意聆听她所有的智慧。她却说,“在学校里,我更愿意和孩子们在一起,因为,我和他们一样每天都在学习长大”。

再见刘可钦,是一次美丽的约会,我与教育心灵相遇,源于刘可钦,能够与教育美好相爱,源于许多如刘可钦校长一样的我的师父们。我愿意和孩子一样,每天都在学习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