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祥明,笔名鱼乎,男,浙江省嘉善县人。中学教师。多篇作品发表在《当代先锋文学》,获得《当代先锋文学》(夏之卷)和(秋之卷)重磅作家称号。《当代先锋文学》驻站作家。
创太平盛世,须人心“向古”(杂感)
文/俞祥明
我很佩服古人“忠孝”之烈,之诚。所谓的爱国,孝敬父母绝对不是一句随口说说的话而已。
《明史》中有一篇陈勋所作的关于王节愍的人物小传:
乙酉,王师南下,子孝廉均,勒名仕籍,公曰:“甲申之难,余可以死而不死,将有所为也。今家亡国破,我父子世受国恩,死且晚矣。尔死则尚有老母在,我死则汝可以有辞,是我一死而上报君父之恩,下全母予之谊,复何恨(遗憾)!”遂自经死。
“甲申国难”是指公元1644年前后,李自成、张献忠等甲申之变与清兵入关战争时的一系列事变。因1644年为甲申年,故称这一系列事件为“甲申国难”。“自经”悬梁自尽之意。
其中的一句话赤胆忠烈,掷地有声,那就是“我一死而上报君父之恩,下全母予之谊,复何恨!”于国破家亡之际,表明以死相报的决心。但自古忠孝难以两全,此“报”仅仅是指对国家而言的,在另一方面是忤逆父母养育之恩的,试想,儒家提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但对国忠诚之心绝对天地可鉴。
他的儿子王均则是孝子的楷模。史书中是这么记载的:
均为童子时,割股以疗母。公没(同“殁”去世之意),事后母色养备至,穷老江乡,终身不仕。忠臣孝子,一门盛事,人犹以为天之报施善人何其穷呃(穷困潦倒)如此。呜呼!自此论出,宜其士气丧,人心坏,士大夫蝇营鼠窃,败名教而颓风俗,岂细故(细微的缘故)哉!”陈氏此论,不徒为节愍父子表微(表彰),且可激励千古之人心,特志(记)之。
王节愍儿子的“至孝”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日侍奉母亲(且是后母)的态度――“色养备至”。所谓“色养”是指和颜悦色地奉养父母或谓能承顺父母脸色而孝养。
“色养”是孔子最推崇的尽孝方式。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一般把尽孝理解为:赡养父母,给予父母温饱,也就是说,从经济层面和物质层面满足父母的要求。
孔子对如此尽孝法是很不以为然的,他直言不讳地批评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认为如果没有恭敬之心,那么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是没有区别的。但“色养”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孔子有“色难”说)――不管父母对错,做子女的始终怀有一颗真诚的心,对父母保持爱心和敬意。天下之人有几人能做到?
“终生不仕”是王均“至孝”的第二种表现方式。这在读书为了做官的年代,能真正践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孝道主张,是难能可贵的。
回头审视一番当今社会,“戾气”有点儿盛。
在国际关系日益错综复杂的今天,我们有些人坐在空调房里头脑发热地叫嚣不怕战争,但真的打起来了,还有几个能像王节愍那般视死如归,为民族大义,义无反顾地捐献生命的呢?
按理说“仓廪实,知礼节”,随着农村城镇化,城市文明化的进程,物质水平已有了极大的提高的前提下,人们在“礼义廉耻”的认知上,也应该上几个台阶。
但事实并非如此。亲情也罢,伦理也好,屡屡有被突破底线的危险。就在今年,仅杀妻丟化粪池恶性案件就有两起;前几天还居然有人大白天拐卖他人孩子的;更为触目惊心的是,某地又重演了本世纪初徐力弒母案件――一个儿子把父母给手刃了……
乱像丛生,负面消息也越来越多,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真的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
只希望每个人都有一份紧迫感和危机感,从自己开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020.08.28于车站路
投稿方式:
联系微信:a13618258998,
投稿邮箱:758774822@qq.com.
当代先锋文学社编委会成员:(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总顾问:周瑟瑟 刘杰
首席顾问:刘艳芹 魏彦烈 倪庆行 任诚刚 李正栓 王笔正 张小平 魏红霞 杨秀波
顾 问:戴俊明 荒村 廖望月
社长:彭永征
总编:彭永征
副总编:项俊平 倪庆行 魏红霞 周丹
小说主编:彭永征(兼)
散文主编:彭永征(兼)
现代诗歌主编:项俊平(兼)
报告文学主编:项俊平(兼)
古诗词主编:彭永征(兼)
英汉互译主编:倪庆行 魏红霞(兼)
潇湘诗苑组稿主编:周丹(兼)
当代先锋文学微信群网管:李铁峰
法律顾问:刘明
记者:彭谨 杨子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