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银饰传承人赵永德
周 义 军
沂山北麓,嵩山之阳,山谷深处,有两座山:金葫芦山、银葫芦山。一条蜿蜒的小河旁,散落着五个小村庄。
相传,元代,朝廷曾在这里大规模的开采黄金和白银,真金白银并没有给当地的百姓带来多少福报,反而成了灭顶之灾。一群一群的高头大马,肆意啃食着庄稼;村里的青壮男丁还要在矿上做劳役,在安全保障极差的情况下,到地下几百米的矿井里开采矿石,许都死于非命。附近的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再这样下去连个传宗接代的男丁也难找了,老百姓被逼无奈,村里的老秀才给朝廷偷偷写信。
此事,最终还是皇上知道了,皇帝决定亲自前往查看,在此行之前,先命朝廷大臣陆大人到实地察看,然后再定行程。陆大人,来到以后,看看老百姓的惨状,再征劳力也难,动了恻隐之心,冒着欺君之罪,上书表到:“梯子崖 、万丈高 ,骑不得马、 上不得轿, 那边还有个滚龙桥”。皇上信以为真,放弃继续开矿的想法,填平所有的矿井口。
从此,村里的老祖宗立下了规矩,今后不再提采矿的事了。村里的人,把陆大人的画像,像对待菩萨一样供起来,男耕女织,辛勤劳作,生息繁衍,才有了相对安宁的生活。
也许,生活在这里的人,带着祖先的基因,对首饰加工有灵气,从事银饰加工的金匠、银匠特别多,代代相传长盛不衰。他们熟练的掌握,从矿石的冶炼、提纯,又经过融化、冷却、加工,最后雕刻成饰品的全过程。

临朐银饰种类繁多,基本分为耳饰、颈饰、手饰、足饰和服饰5个大类,另外还包含元宝、钩子、银碗、筷子、勺子、酒具、茶具、银尺、梳子、锁子等银饰品。临朐银饰依然秉承传统的手工技艺,主要包含炼银、化银,锻打、下料、粗加工、做铅托、精加工、焊接、酸洗等步骤,为了美观还有镶嵌、点翠、珐琅等工艺。
手工′制作银饰,又苦又累,对技术、手艺要求高,这项古老的民间传统工艺,费时费工成本高,逐渐被现代工业化生产所代替。现在的年轻人,觉得干手艺活枯燥无味,又脏又累且收入不高,大都不愿学习传承技艺。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使这项技艺濒临失传。为更好的保护传承这一传统工艺,2018年该项目经临朐县人民政府批准为临朐县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临朐银饰原矿的主要特征有黄色、黑色、红色、白色等几种颜色 。自然界中常以自然银、硫化物等形式存在,除独立呈粗粒单晶存在,嵌布于脉石矿物中外,还有呈分散状态存于与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等矿物中。
纯手工冶炼,质地纯正、做工精细、色泽明亮,产品兼具欣赏价值与实用价值。以多样的品种、精巧的工艺著称,且美观大方。银碗、筷子等日常餐具、酒具、茶具,欣赏的同时还可使用。
银饰品对人体还有保健功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银有“安五脏、定心神、止惊悸、除邪气”等医疗保健功效。传统的手工工艺,包含了银匠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孕藏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习俗,传承着当地文化、农业文明和传统礼仪,有特定的地域性特点。
临朐银饰的代表性传承人赵永德,1961年生,1979年高中毕业后,跟随父亲学习银矿金矿的冶炼技艺。从九十年代组织人员开采金银铜铁矿,冶炼黄金、白银,卖给临朐县和潍坊潍坊市人民银行。同时打造银首饰至今。2018年被评为临朐银饰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的银饰作品《清明上河图》,在中国潍坊2018年传统工艺创意大赛中荣获优秀创意奖。
赵永德在总结临朐银饰基础上,挖掘临朐原有银饰相关制品及作品相关工具:熔银炉、风匣、手锤、手钳、多功能成套錾切工具,工作台案、虎钳、喷枪、焊枪、喷灯、坩埚、量具、钢卷尺、角尺等。此外,还有各种用途的烧铸铜模、多功能锉刀、大小铁皮剪、圆规、角度尺、长柄丝状紫铜刷、平头砧子、银面、紫铜、焊锅、胶土、焦炭、皂角石灰、白矶、硼砂、火钳、凿子、钳子、小掀、勺条、盛银子模具等。为研究临朐手工银饰的制作工艺,以及银饰品的发展史提供了实物。
为适应市场潮流,赵永德大胆创新、改革,改进新的方法和程序,使产品多样化,传统的代表性产品主要有镯子、手链、项链、耳环、戒指、元宝、锁子、筷子、勺子、梳子、镇尺等,还增加了各式各样的纯银保健杯、酒具、茶具等产品,进一步促进了临朐银饰的跨越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