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排球的那些事
屈指数来,从2015年参与气排球运动至今,时间已有五年之久。
气排球是纯粹的中国制造,它起源于1984年的呼和浩特铁路局集宁分局,从气球开始,在排球场上活动,参照六人排球规则,因而起名为气排球。如今,它已成为集运动,休闲和娱乐为一体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
气排球由软塑制成,球重约120克,外表用鲜亮的色彩布包裹。我最早接触排球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的学生时代。那时,我们几个同学见驻在学校(现市二中)一隅的省区域地质调查队的人在操场玩起了排球,心痒手也痒,就相邀理了光头,和他们一起分组对弈起来,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并接触排球。
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从嫌弃气排球运动量小到每天契而不舍,从春夏早晨到秋冬傍晚每天一场大汗淋漓的球场博弈后而获得痛快酣畅,从露天球场,风雨球场到体育馆,从球技生疏到市球队五年主力阵容成员,气排球在空中划过的每一道弧线都见证了历年来球场上所发生的快乐事烦心事,见证了球场上所发生的喜怒哀乐。

球“老大"
有一天,气排球群里突然冒出这样一句短信:“请问,气排球协会会长是什么级别的领导?"看的人忍俊不住一笑的同时,心里都明白,短信的锋芒直指气排球“老大"。
老大是比我低几辈的本家。2015年之前,每次碰上,他都会客套的叫上一句“爷",当然“爷"的前面都一定会有固定不变的定语前缀一我的名字。正是在他连续几年的劝说下,我才得以参加到气排球运动中去。但至此,我再也没有听到过那客套的称呼,他似乎换了一个人换了一副面孔,每次相遇,不苟言语,一副陌生人的模样。
老大这个称谓,是球友们对他的评价,估计他自己也认为这个称谓他当之无愧。
一个社团协会会长,内行热心和公心是必备条件。但是,老大却缺乏这基本条件。球技是初学者的水平,略懂裁判规则。他还兼任某公司业务主管,根本无暇参加到气排球平常的训练,偶尔来也仅仅是因为星期天或有事,带着一副领导视察的姿态。在球友们玩的兴趣正浓的时候,他会突然叫停,然后像NBA教练一样指手画脚,喋喋不休唠叨,全不在点子上的要怎么怎么。他给球友们留下最深的印象有两个,一是勤俭得近似吝啬。他对上面安排的专项经费比自己家财看的还紧,年度例行比赛,球员每人仅有个位数的鼓励奖,和一般工作人员标准相比,差距甚远。按照惯例,球友们清扫球场也有意思意思,但好几次大家签字后也没兑现。首次参加市全民运动会的球员,被莫名其妙的收了服装费。知情人透露财政已足额拨付该费用。他利用这不该收而收取的这笔费,超量采购了服装并私下送人,多余的费用也没退给大家。省际县交流赛购买必备的防护药品开支,对球友们要求报销的强烈要求,他置之不理,全由球友们买单。外省气排球队造访,他又是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又是联系高手精英组织赛事,比赛过程中忙前跑后,拍照摄影好一阵忙碌。球友们私下都说这次该为外省远方客人出点血了,谁知盛情之后他又做了一次铁公鸡。有一年上级市通知参加当年气排球邀请赛,老大强烈反对出队。全然忘了就在前几天,他和一些能搭上边与搭不上边的人,花了大笔开支从外地参加全国门球邀请赛刚回。全然忘了年度经费大部躺在账本上,全然忘了时间已近年底。经球友据理力争,确定组队参赛后,有关部门额外赞助一笔费用,但费用仍有缺额。老大不仅自己要出任领队,还以平衡关系为由,把上不了场的跟班写进队员名册,并为与他沆瀣一气的“上司"争取了与出队人员相同的服装,原本就不足的缸里被他舀走了一杯羹,提襟见肘的费用又凭空缺了一大块。
球老大还善于自我加压与一滴水见太阳他住球老大时间长达十年,但是钱现如今全市参与该项活动的人林林总总不过几十人,符合条件能拉得出去与人叫阵的不足两位数。但他有办法瞬间改变这种尴尬,遇要完成上级安排的专项活动时,他会放下身价,广泛动员,主动联系单位或个人,不论会与不会,球技优劣,尽可组队。为造成生动活泼,人多势众的氛围,他还会三番五次的动员高手组队参加,不论年龄标准,不论对参赛者是否公平。赴外参赛他会聘请“外援"。如外地老年球队来访,他会弃本土老人不用,另组中青年队与外来队对抗。他俨然成了全市气排球的老大,把那帽子上的硕大的“老"字远远的扔到了一边。只要有机会,他就会手持智能手机围着球场转,左右照上下照,正面照侧面照,上场前照,下场后还要照,中场休息时还要求运动员摆好姿势照。每场活动从开始到结束,逢环节必有拍照录像。这些照片和录像成了他炫耀成绩的资本。发上级发下级,发同事发朋友,发气排球各媒体。让不摸底细的各界误认为气排球运动在我市如何蓬蓬勃勃卓有成效。其实那些照片的背后,就是阳光照耀下被人吹大的肥皂泡,里面却是空虚飘渺的。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切勿对号入座。未完待续。)
2020年11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