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 折 扇 》
文/ 易 之 中
我们的祖先的传统思维,是一种形象思维。简称为“象思维”。“象思维”的意思就是用物象“寓意”某种“意思”。“寓意”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中最常用的“思维方式”。我相思!我失恋!这是“抽象思维”。“人比黄花瘦”,这是“形象思维”。用“人比黄花瘦”来寓意“相思与失恋”,这就是“象思维”。

中国人的“扇文化”,是一种典型的“象思维”文化。“羽扇纶巾,笑谈间,樯橹灰飞烟灭。”孔明是用“羽扇”指挥作战的。这种形象,表示淡定,充满自信。孔明不能用其它扇,如葵扇。显得不优雅,欠缺儒将风度。羽扇是用动物的羽毛做的,如大雁或天鹅。天鹅的形象很淡定,从容不迫。而在打仗中,主帅的谈定,是胜负的关键。胸有成竹,从容淡定,这是将帅的很重要的气质。
而最能代表中国扇文化的就是中国的“折扇”。折扇是秀才用的,不是屠夫用的。折扇代表了斯文。代表了读书人的文化。折扇由扇骨与扇面两大部分组成。扇骨,寓意“骨气”,寓意“风骨”。扇面,可以寓意“风”,寓意“面子”。扇骨与扇面两者共同合作,就可以寓意为,如果有风骨,有骨气,便就会有面子,便就会受人尊重。
折扇的核心是一个“折”字,正如羽扇的核心是一个“羽”字一样。“折扇”,可以寓意能屈能伸,能折能直。这样能折能伸的折扇,首先是代了中国哲学的“道”的精神。“道”为阴阳。折扇的“折”为阴,折扇的“伸”为阳。既能折又能伸,又能又折又伸,这就是“道”学之作为。

折扇的折,又寓意为书本的折。书本又叫折页书。通过书本的折页,把无限的知识,浓缩在有限的空间。折扇也有折书的原理,打开折扇,可以看到折扇中的“诗书画印”。古人认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物质生活的必需品。我们也可以为之相配对,把:诗、书、琴、棋、画、雕、扇作为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在古代,折扇是秀才必备的生活用品。折扇是才子与读书人的身份象征。农耕者是不会带折扇的,但秀才却是随身携带的,这是文化的形象。今天是用“文凭”来表示读书人的身份,古代,并没有“文凭”这东西,只能用折扇来作形象。在今天的戏台上,秀才也经常抓折扇上场的,用折扇的形象来表示秀才的。其实,这种用折扇来表示秀才,要比用文凭更“科学”。当然,今天的读书,有数理化与文科之分。但在古代,就只有文科一味,所以不需用文凭验身份,只用折扇就可以“靠谱”了。另外,折扇随身携带,也寓意着知识文化要随身携带,象带书本那样,去到那里,用到那里。
江南的才子佳人较其它地方为多。所以,江南也流行着“以伞作画,以扇为媒”。这种扇,当然是指折扇。有的地方的媒人婆是手抓大葵扇的形象的,寓意为爱情“煽风点火”,促成男女婚姻之好事。但这种用葵扇作媒却显得有点俗。用折扇作媒就文雅得多。首先,男女相睇见面,如果男人是抓一把折扇,那就寓意是秀才而不是“粗人”。男才女貌,也是一种门当户对。另外,也可以在扇中题写情诗,作为爱情信物,传递爱情的信息。

在昆剧的《长生殿》中,男女主角,都配有折扇。在《梁祝》、在《西厢记》、在《桃花扇》中、在才子佳人的爱情戏中,总会有折扇出现。但愿折扇,能继续为爱情效力,为爱情扇文雅之风,扇文雅之火。让爱情的火种,能生生不息。
2020.11.24

